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教育管理论文范文,教育管理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创新课堂教学理念促进学生自主发展

  • 投稿薛梧
  • 更新时间2015-09-06
  • 阅读量806次
  • 评分4
  • 22
  • 0

梁晓华

(广东省化州市第一中学525100)

【摘要】本文认为,当前课堂教学改革,必须创新课堂教学理念,大胆营造课堂的民主氛围,创造开放性的课堂环境,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形成和谐的课堂互动,提高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自主发展。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创新;教学;理念;自主

新一轮思想品德课改革旨在发展,目的是促使学生在知识、能力、觉悟方面有所收获,提高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实效性。那么,在新课程下如何创新课堂教学理念,促进学生全面自主发展呢?

布鲁纳说:“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现阶段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教师要创新课堂教学理念,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使其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通过创设一些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刺激学生的探索欲求,为学生提供一个用自己的头脑获得知识的过程,让学生独立思考,大胆质疑、大胆假设、大胆猜测、大胆想象,通过感知、理解、评价、应用所学知识,尽可能地尝试解决新问题。这样,学生的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都会得到相应的提高和有效的培养。所以,如何利用教材的可操作空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促进学生全面自主发展,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问题。我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勇于创新、大胆尝试,采用了一些喜闻乐见、学生易于接受的教学形式,让课堂变得丰富多彩,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营造民主课堂氛围、形成和谐课堂互动

课堂教学就是师生情感的互动场,学生的情感总是随着教师知识信息的传递、积极的激励和表扬而发生变化,它影响着学生的情绪、激发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课堂教学中,有时不妨少讲一些,多看多听,设身处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积极鼓励学生责疑问难,允许出错,允许改正,也允许保留不同意见。当学生出现学习灰心时,要用话语温暖他们,用情感化他们,让他们产生更多的自信,让教学充满人文气息。如在“感悟青春”一课中,我请一位同学站起来有感情地念一下书本上的青春ABC,他站起来后回答:“老师,我现在不想念。”“没关系,”我微笑着跟他说,“我们会耐心地等待,以后再欣赏你精彩的表现。”一句简短的话潜移默化地起着鼓励学生的作用。在后面的青春解读中,这位学生表现积极,把自己精彩的一面展现给了大家。教师要在适当的时候进行表扬,对学生创造性的回答要加以肯定和鼓励。课堂上,教师一张真诚的笑脸,一个信任的眼神,一句温馨的叮咛,一次真诚的交流,都会从心灵深处感染学生,使教与学互相融合。多给学生一份关爱、一份温暖、一份呵护,师生关系就会多一份融洽和谐。给每一位学生一个平等竞争的机会,多给学生一些鼓励,让每个学生拥有一片自主发展的蓝天,让课堂上的每一位学生体验快乐与成功。学生存在个性差异,每个学生的心理因素不同,在接受知识和掌握知识的能力和程度上也存在个别差异,因此在教学中我通常采用的原则是“多一份表扬,少一份批评”。如在一次课堂教学中,我让一个性格内向的学生回答问题,他站起来一句话也不说,这时我对他说,“老师相信你会回答得很好,只要你能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你就是最棒的”,对他鼓励后,果然他回答得很好,并赢得了同学们的掌声,从此在课堂上再也不是一个不爱回答问题的学生,通过鼓励,让学生建立了学习的自信心。因此用激励、表扬和引导的方式对待学生,用发展的评价观去鼓励学生的点滴进步,让他们真正的感受到满足感。

积极和谐的课堂互动恰恰是保证课堂教学顺利进行的桥梁和保障。课堂氛围是指师生在课堂上共同创造的心理情感氛围,是在课堂教学中,教育者和教育情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教师在课堂上要有意、无意地创设民主、和谐、健康向上的民主氛围。众多研究表明,课堂心理氛围对学生的学习活动影响较大,在良好民主的氛围前提下,学生可以将自己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真正为学生用自己的行动来获取知识和情感奠定基础,充分体现对学生的尊重、理解和鼓励,重视教学中学生情绪的调节,努力为学生创造和谐、民主的课堂心理氛围。新型师生关系应该平等、民主、尊重、信任、愉悦、和谐,通过师生之间心灵、情感的沟通,萌动学生自身内需,让学生全面自主参与学习。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创造这种和谐。

二、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促使学生自主学习

新课标的一个基本特征之一就是“开放性”,因此,新的课程改革理念下的思想品德课教学,应该生成一种开放的教学环境,在开放中搞活。然而,在传统的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教师处于居高临下的地位,成为知识的权威。只注重灌输传递,从而使课堂教学变得机械、沉闷和格式化,缺乏生气和乐趣,致使教学效果大大降低。新课程理念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动者,是知识的主人,是认知的主体。活泼好动的青少年学生,求知欲较强,善于表现自己,因此教师在课堂中应根据学生的特点,给学生提供充分发表见解、张扬个性的空间,鼓励、帮助、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探究、讨论、合作与交流活动,锻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激活学生的思维,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前提下,要积极创造各种条件让学生充当教学活动的“主角”,老师做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合作者、促进者、引导者,引导学生主动、积极、自觉地掌握知识。因此,在思想品德课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努力创设各种良好的课堂教学情境,例如创设问题情境、形象情境、故事情境、实验情境或音乐情境等等,帮助学生尽快进入角色。

在教学实践中,我力争每节课都要拿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如在授课前的五分钟,我让学生进行时事政治讲演或今日时政播报。课中我要么留出时间让学生自学,引导学生大胆质疑,独立思考,说事实谈体会,尽情表现个性,尊重学生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尊重学生的发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富有个性化的过程。进而把思想品德课堂变成一个关注学生成长的乐园,成为师生共同学习、共同发展,快乐而充满活力的课堂。创新课堂教学理念,必须采取灵活多样、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方法,实现教学形式与内容的和谐统一。

(1)灵活放手,展现学生自己。新课堂应该是学生自由发展的天地,强烈的表现欲望是孩子们的天性,我们整天面对的是天赋迥异的精灵。所以,我们不能用成人的“规矩”去抑制他们的创新思维火花,我们再也不能给他们一个个金钢罩。回想过去,我们教师可谓用心良苦,常担心学生的不会而全盘“告诉”,却忘了过程的引导。我们面面俱到的结果,却收效甚微,有的还言过其反,让学生产生厌学的心理。在课堂上,松开手,放宽心,让学生自己去体验,去感受,去领悟吧!课堂上,我常用“小老师”的方式,给学生展示自己的机会,让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带领每一个组甚至全班同学一起学习。一段时间后,我发现孩子们课前预习更积极了,课上的质疑问题也有独到之处,别具一格。相信眼前这些孩子,他们一定会创造奇迹。当他们的个性真正得以张扬,学会了展示自己的时候,你会发现我们的思想品德课堂是如此绚烂。

(2)关注生活,提高情感体验。情感是人与人相互交流、相互了解、理解的重要方式。鲁洁教授说过:“人对道德价值的学习以情感体验型为重要的学习方式。”可见,情感是道德行为的立足点,是道德认知转化为行为的催化剂。情感体验以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形式存在于学生的学习中。有的思品课就需要通过特定情境的创设,着眼于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通过观察、想象、思考,进入一种情境,调动其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尽情体验某个典型角色或某个特殊事件过程。通过学生的“身临其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促使学生主动学习认识某一道德观点。如在教学《难报三春晖》一课时,教师应从揭示每一对父母对子女最无私的关爱开始,让每一位学生回忆在成长过程中与父母之间发生过的种种最有代表性的事,包括父母为自己做的事和自己为父母做过的事,可以是关系自己人生发展的事,也可以是一些微不足道但却让人有感于心的细节,可以是好的也可以是坏的,也可以是由于彼此误解造成的一些不和谐等。目的在于让学生充分感受父母的爱并表现自己对父母的爱,再转到“我们做子女的应该怎样孝敬父母”上,达到指导学生行为的目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可以发自内心地说一说自己是如何孝敬父母的,拉近自己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与学生共同思考和审视“孝敬父母”这一道德主题。还有现实生活中发生的国家大事、世界风云、逸闻趣事是最容易引起学生兴趣的内容,针对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我将物价的上涨、股市的波动、国家的政策变动、十八大、体育演艺明星与普通人家收入的对比、“嫦娥二号”的成功发射、四川地震等时政及与时政有关内容相整合,既激发了学生探究问题的积极性,又有利于培养学生关注生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互动研究,培养主动学习。这种教学方法很符合现在流行的一个概念----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强调让学生进行主动探索,重在通过学生情绪、动机等共同参与完成探究过程以获得信息量更大的知识内容,并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独立性,课程内容不是预设与静态的,而是动态的,学生与教师共同建构教学内容。尤其现在随着信息网络的日益生活化,使得学生的学习情境增大,所受的外界刺激增多,学习更接近于真实的生活。在种种情境的刺激下,学生面对各种各样的信息会自发地、主动地进行质疑,排斥或者采纳,而后通过其已经具有的知识进行整合,从而获得新知识,形成理解。如在教学《保护人类共有的家园》一课时,教师可以提前让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收集有关环境破坏或环境保护方面的资料,学生收集到的可能是基于数据统计的,也可能是新闻报道或报纸上的,还可能是一些环保宣传或有关环境保护的政策法规等等,接着通过学生展示或合作小组的形式相互传递科学知识,共同学习。有时学生间的相互教学比教师的讲授更有效,因为同伴的解释用的是“学生的语言”,比成年人简单明了,可以更好地被学生所理解。

(4)交流研讨,鼓起学习热情。交流研讨式学习是指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交流和讨论,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的一种学习方式。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由教师提出本节课待明确的问题,激发、引导学生讨论,使参与共同活动的学生能在民主、活跃、热烈的课堂气氛中交流观点,探讨、剖析渗透在问题中的思想,就可以使学生由被动听讲转为主动参与,主动学习,保证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同时,在学生多角度的分析事物和现象、发表自己独特见解中,一方面促进了其观察、思维、想象等智力因素的发展,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学生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的形成。如在教学《待人宽厚》一课时,可以设计成一场“实话实说”的研讨课,形式可以活泼一点,不需要课本不需要老师,只有众多拥有自己主见的参与者和一位主持人。先由课文中的故事导出讨论的话题,然后学生们围绕“宽厚待人有哪些表现?”、“宽厚待人有什么好处?”、“怎样才能做到宽厚待人?”各抒己见,教师适时进行点拨纠正或鼓励肯定,最终不必形成统一或一致的答案,只要每一位学生都能认识到“宽厚待人”这一美德足矣。

(5)创设情境,激发自主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教材实际和学生特点,努力创造生动活泼、恰当的教育情境,引导学生全员参与,激发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力求使教育教学目标成为学生自我追求的愿望。在教学中设计材料情境、问题情境、故事情境、音乐情境等来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自主学习,让学生自己悟出道理,明辨是非,自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也受到信息资源掌握程度的影响,教师要让学生在详实的资源背景下充分体验自主探究的乐趣。例如:在学习《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时,我以2008年春节前发生的雪灾为例设置情境:感动2008---雪灾无情人有情,众志成城抗雪灾,通过故事回放、视频展播、同学讲述、邀请本校外地教师描述回乡途中发生的感人故事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自主感悟、充分讨论,使学生深切感受到大灾中的大爱,抗灾中的和谐及生活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的优越性和幸福感,加深对课本知识的理解,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当然,可以发挥良好教学效果的方法远不止于此,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内涵因人、因地、因时、因事而异,可以获得最佳教学效果的方法也不胜枚举。因此,对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创新无需规律遵循,无需模式参照,凡是不拘泥于形式不束缚学生思维和个性发展的方法都有其创新性价值,就能促进学生全面自主发展。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美)布鲁纳:《论认识(OnKnowing)》(1964)

[2]《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3]《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2001.1)

[4]鲁洁:《当代德育基本理论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