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硕,申涤尘,徐玲
(吉林农业大学,吉林长春130118)
摘要:地方高等农业院校的教师国际化存在着发展理念缺乏、队伍结构单一、教师能力缺失等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受办学水平影响,学校难以吸引高水平外籍教授来校任教;受传统观念影响,管理部门对师资队伍国际化重视不够;受语言能力影响,教师个人运用外语的能力不强。因此,需要通过引培并举,提高教师的国际化素养;通过政策引导,拓宽教师国际化培训思路;通过搭建平台,实现教师国际化交流合作。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地方高等农业院校;教师队伍;国际化水平;国际化素养;提升策略
DOI:10.16083/j.cnki.22-1296/g4.2015.06.002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5)06—0004—02
收稿日期:2014—12—25
作者简介:宋硕(1983— ),女,吉林长春人。吉林农业大学国际教育交流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留学生教育。
申涤尘(1965— ),女,河北昌黎人。吉林农业大学教师发展中心,副研究员,研究方向:师资培训。
徐玲(1981— ),女,吉林长春人。吉林农业大学教务处,助理研究员,在读博士,研究方向:教学管理。
一、地方高等农业院校教师国际化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发展缺乏国际化理念。地方高等农业院校的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农业基础理论知识、高超的农业科学技术,还要具有开阔的国际视野和前卫的国际理念。伴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加快,高等农业院校为满足学校发展和办学需要,侧重于将有限的教育资源投入到扩大楼宇面积、购买仪器设备、校园基础设施等硬件建设上,对于关系到未来生存发展的软件建设如高层次、国际化教师队伍培养投入甚少。教师对于本学科专业的国际信息获取完全依赖于网络。受学校培训经费紧张等客观因素制约,教师参与国际交流活动的机会非常少。尽管有时学校能够为教师创造出国进修学习的机会,但因个人时间、精力有限,教师的参与热情并不高。
(二)教师队伍国际化结构单一。一所大学要想获得国际化发展,培养具有国际水准的学生,教师队伍中绝对不能缺少海外留学归国人员和外籍教师。目前,地方高等农业院校的师资队伍结构基本以本土教师为主,少数教师具有一年以上的留学经历,而真正在国外学习、生活多年的海外优秀人才或是外籍教师的数量比例还非常小。教师队伍整体国际化水平不高,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教师范围往往局限在少数几个专业的部分教师身上,绝大多数教师没有走出国门与国际同行进行学术交流或合作研究的机会。尽管很多学校尝试优化教师队伍的国际化结构,但聘请的外籍教授多以讲座型和短期交流型居多,效果发挥得并不理想。
(三)教师自身缺失国际化能力。地方高等农业院校受办学定位和发展水平影响,教师的国际化能力普遍较低,主要体现为很多教师的英语水平不高、不能熟练地运用英语进行学术交流。在参加国际会议或参与国际活动时略显羞涩,比较胆怯,担心自己的口语表达不能得到国际友人的认可,丧失了很多珍贵的交流学习机会。另外,很多教师尽管在国内同行中获得了高度认可,所研究的学术内容也获得了普遍关注,但因不能熟练运用外语、计算机等先进媒介,不能清晰、系统地将研究内容展示出来,导致国际关注度和认可度较低,制约了中外合作项目的有效开展。
二、制约地方高等农业院校教师国际化水平的因素
(一)受办学水平影响,学校难以吸引高水平外籍教授来校任教。地方高等农业院校受地理因素、办学条件、工作环境、薪酬待遇等多种条件制约,难以吸引高水平的外籍教授来校任教。目前,地方高等农业院校由于办学经费有限,教育资源十分紧张,硬件设施改善仅限于急需或紧缺的教学设备、实验仪器,对于改善型或提升型的采购需求往往难以满足,教师科研条件比较艰苦。另外,受国际整体经济环境影响,我国的工资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比较低,基础设施、实验条件、研究水平等因素也是制约高水平教授来校任教的原因。
(二)受传统观念影响,管理部门对师资队伍国际化重视不够。地方高等农业院校的地域性和区域特色比较明显,管理理念比较落后,往往比较重视教师的校本培训和同领域的研究学习,对于交叉学科和国际交流重视不够。由于学校的师资培训经费比较紧张,管理部门在制订教师培养计划时很少将培养视野延伸到国际领域。相关部门在引进人才时,目光也往往局限于国内同领域的相关院校。一所大学要想优化教师队伍的国际化结构,就不能将工作思路局限在现有教师的国际化培养上,而是要尽量创造条件,引进具有国外学习、教学、科研经历的外籍教授,因为向别人学习经验和别人向我们传授经验是两个不同的交流过程,产生的效果也是不同的。
(三)受语言能力影响,教师个人运用外语的能力不强。尽管我国的各层次教育都特别强调英语的重要性,也一度将学习英语作为学生的一项技能,但我国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主要体现在应试能力上。目前,全民英语能力的短板体现在语言表达方面,高校教师也不例外。很多教师普遍感觉用母语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或成果尚能收放自如,但如果用外语来表达便会遭遇很大的难题。很多专业水平较高、学术造诣较深的学者由于外语水平不高,很少能在国际研讨时做主题发言,这不但不利于国际交流与合作,而且其学术水平也得不到外国同行的认可和承认。
三、地方高等农业院校教师国际化水平提升的策略
(一)引培并举,提高教师的国际化素养。优化教师的国际化结构,提高教师的国际化素养,要引进和培养两手抓,而且两手都要硬。高等农业院校首先要立足于校内教师,加大教师国际化培养力度,努力创造条件,为教师提供出国研修、交流访学、参加学术会议的机会。学校要加大对引进人才的投入力度,利用政策倾斜、利益导向、经费补贴等方式,吸引高水平的外籍教授来校任教。对于那些积极参加国际交流而且取得良好效果的教师,学校要给予物质奖励,鼓励其发挥模范带动作用,带领越来越多的教师投身于国际交流活动。学校还要为教师搭建国际信息交流平台,组织各种学术讲座和外语应用能力培训,培养教师对现代信息技术工具的使用能力,提高教师的国际化素养。
(二)政策引导,拓宽教师国际化培训思路。调动广大教师积极参加国际化培训是提升教师国际化水平的重要途径。学校要通过政策引导,鼓励教师尤其是青年骨干教师参加各种继续教育活动,引导教师认真制定个人国际化水平提升规划,明确指出教师需要达到的国际化人才培训目标。学校还要在职称评聘、项目评选时对教师的国际化水平提出具体要求,形成激励和竞争机制,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国际化氛围。在培训内容和方式上应侧重于创新型、开放型、研究型素质和竞争意识、合作精神的培养,转变培训观念,改革培训内容和课程设置,突出高层次人才培养,加大经费投入,重视国际化培训,切实保障培训质量。在培训机会设计上,向那些近三年或五年尚没有一次机会到国外进修访问或尚没有一次机会参加过任何类型的国际学术研讨会的优秀中青年教师倾斜。
(三)搭建平台,实现教师国际化交流合作。教师开展国际化交流与合作需要管理部门、学科专业、教师个人等多方面齐心协力。首先,学校要通过项目支持的形式,为教师国际化学习交流搭建平台,通过派出国际访问学者鼓励教师到国外相关大学研修访问,选派青年骨干教师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开展国际学术研讨活动。学科专业要创造条件,组织召开国际学术会议,将国外优秀专家学者请进来,共同开展专业培训、举办学术或科技类讲座。教师作为国际化水平的主体,其主观努力是非常重要的。教师要依托合作办学资源,努力走出去,既可以向国外先进的学科专业学习经验,也可以到欠发达的地区进行教育援助,将自身置于国际教育的大环境中进行锻炼。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孙德芬.高校师资队伍国际化建设的机制构建[J].教育评论,2012(3).
[2]陈旭,刘志杰.高校教师国际化问题研究[J].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8).
[3]管春英.论高校师资队伍的国际化建设[J].中国高等教育,2011(18).
[4]何伯虎,景俊青.国际化进程中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2009(12).
[5]倪雅.地方综合性大学师资国际化的对策[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