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教育毕业论文范文,教育毕业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从英汉对比角度简析汉语初学者在动词时态方面的常见误区

  • 投稿小耳
  • 更新时间2015-09-11
  • 阅读量168次
  • 评分4
  • 13
  • 0

朱琳

(北京语言大学汉语速成学院,北京100083)

摘要:本文从对比语言学的角度阐述英汉动词时态的异同,以此为依据,分析汉语初学者在学习动词时态语法时会出现误区的原因,并从教学角度出发,指出语言实际应用与理论研究的不同和作为二语习得应该注意的重点,同时还给出了在教学工作中应采取的措施和方法。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英汉对比;教学语法研究;动词时态;二语习得

中图分类号:H19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4)08—0135—02

本文系霍英东教育基金会第十四届高等院校青年教师基础性研究课题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为:141107。

收稿日期:2014—04—28

作者简介:朱琳(1988— ),女,吉林长春人。北京语言大学汉语速成学院,助教,研究方向:对外汉语教学。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初学者常常会对汉语产生一些疑问。语法作为汉语教学的一部分,也是常常产生疑问的重点部分。在初级汉语教学中,动词时态作为语法学习的主要内容,是初学者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初学者对汉语语法中动词的“时态”常常把握不明,产生困惑和误解,原因在于二语习得中第二语言与母语在对比过程中出现的矛盾与差异导致理解和应用上的错误。而在初学者中,欧美学生中绝大部分母语为英语,亚裔学生中多半以英语为第二语言,因此,大部分初学者在学习汉语时,常常将汉语与英语做相应对比,从而进行理解和学习。

一、汉语初学者在学习动词时态时常出现的误区

(一)从对比角度看英汉语法中的动词时态

英语的动词时态分为“时(tense)”和“体(aspect)”。“时”有三种:过去时、现在时和将来时;“体”有两种:完成体和进行体。例:

(1)He ate an apple.(过去时)

(2)He eat an apple.(现在时)

(3)He will eat an apple.(将来时)

(4)He is eating an apple.(进行体)

(5)He has eaten an apple.(完成体)

汉语的动词时态没有“时”的语法形式,只有“体”。“体”主要有三种:完成体、进行体和经历体。例:

(6)他吃了一个苹果。(完成体)

(7)他正在吃一个苹果。(进行体)

(8)他吃过苹果。(经历体)

英语动词的“时”与“态”是结合一致的,是通过对动词本身形态变化和特定语法形式来表达的。

汉语中的时态分为两个层次,即语用上的“时”,是通过词汇和句法手段来表达的,如常见时间词汇“昨天”、“明天”、“以前”、“现在”等,还有动词上的“体”,主要是通过“了”、“着”、“过”等动态助词附缀在动词后作为形态标志表现的。例:

(9)今天下午他打算吃一个苹果。

从句子中的时间信息和语义可以看出这个句子表达的是未来时态,但在结构上却没有明显的语法形式。

(二)初学者在汉语动词时态方面的误区及产生原因

初学者在学习语法时,很容易就将英语中的动词时态与汉语中的动词时态作相应对比,简单地认为“了”、“着”、“过”就等同于did、be + -ing、have + -ed,即将上文中例句(1)与(6)、(4)与(7)、(5)与(8)相对等同,甚至常常有人分不清“着”与“在”的差别。

从句子结构上来看,有时候汉语的动态助词作为动词动态标记与英语中的动词短语“助词+分词”是一样的,但事实却并非如此简单。

英语中的时态变化都在动词形态变化和动词短语的选择中,从动词形态变化可以判断语句的“时”,从助词选择可以看出句法中的“体”。

但在汉语时态中,对动态助词的选择和动词之间则有一定的限制性,并非所有动词都与动态助词相匹配。例如:“着”不能附缀在变化的动词后,可以说“他拿起了书”,不可以说“他拿起着书”。

从对比语言学角度看,两种时态的主要区别在于“时”与“体”的划分。

首先,英语的“时”与“体”有明确的形态变化和构成,结构完整分明;而汉语的“时”并无明确标记,仅凭语义和语用来进行判断。如:“你一来,他就走了。”这里没有明确的时间词,能够作为判断时态的依据是表示动作先后语义的“一……就……”。

其次,汉语中的“体”是否也具有“时”的性质,也是争论的焦点。有人认为“了”、“着”、“过”既是“体”标记,又是“时”标记;有人则认为它们只是“体”标记。例如:“下了课,我准备回宿舍。”在这里,“了”既表示完成,也有指示时间的功能。

再者,汉语和英语中的“时”与“体”在句中又常常带有引申的附加义,使得二者无法相同。这就造成了在汉语教学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下列一些情况:初学者因为无法找到明确的“时”标记而无法正确判断时态;将汉语中的“体”当作“时”,与英语中的“时”相等同,而造成错误的信息输入和输出;用“时”来判断汉语的时态选择,造成使用“体”时选择错误而产生混乱组合等。

二、在教学中应采取的应对措施和方法

(一)从教学角度看误区的产生

语言对比和语言习得并不完全相同,即理论研究与教学注重的侧重点有所不同。语言对比的本质是求同存异,重点研究的是共同部分,用以归纳、总结语言规律,描述语言应用的原理。对于两种语言的差异,只进行客观陈述,不研究解决之道。

教学以初学者的语言习得和实际应用为主,是在已知两种语言共同规律的基础上辨析不同之处,以达到能够用所学语言以最贴近母语的方式自然输出为目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不只是教授两种语言的共同之处,更重要的是让学习者明白两者的不同,并能掌握和使用这种不同的语言规律。

(二)具体措施和方法

英语动词时态的使用是以“时”、“体”相结合为判断基准点构建的,汉语虽然肯定“时”与“体”相互依存的关系,但并无明确判断依据。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便不应以“时”为判断基准。

相对“时”来说,汉语中的“体”标记更加清晰,以“动词+助词”为结构,动词状态为基准,判断在何种情况使用何种时态,对初学者来说更加简单,易掌握,也不易产生误区。

如“了”是以动词是否发生为判断标准,如发生,或开始或完成都可用“了”来表达。例如“看书”,以动词“看”这个动作是否发生为判断标准,如果发生了“看书”这个动作,则用“了”;没发生,则不用“了”,因此,可以有:

他看了一本书。/他看了一眼那本书。/他看了一页书。/他看书了。

在这些句子里,“了”的作用只有一个,就是表示“看”这个动作发生了,之所以会出现不同,是因为“看书”这个行为在“看”发生的基础上,还有不同程度的结果。在这里,“了”的使用与时间没有任何关系。

“着”是以动词状态是否可持续为判断标准,如持续发生,则用“着”;如非持续,则不用“着”。这里需要注意的是,“着”不只可以用于动态动词,也可用于静态动词。

“过”是以动词所表达的动作是否经历过为基准来判断,已经经历就用“过”,未曾经历就不用。在汉语里,“过”是比较特别的,它看似与英语中的完成体一致,实际上大相径庭。英语中完成体与其当前有联系,它又表示之前已经发生或完成的事情,所以,初学者容易将它与“了”、“过”混淆,难以辨析使用。“过”与时间没有关系,与当前发生的事也没有联系,只是用于叙述经历。

这三种“体”在使用时有时会表达一定的时间范畴,但在语言输出时,判断选择哪种时态时,都与时间无关,即时间并不影响“体”的选择,这一点在教学过程中尤其要申明,影响选择的关键是动词的状态。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龚千炎.汉语的时相时制时态[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

[2]束定芳.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

[3]章振邦.新编英语语法[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4]潘文国.汉英语对比纲要[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7.

[5]熊文华.汉英应用对比概论[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