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茜
摘 要:清代满族文学家文康所著《儿女英雄传》中的拟声词,从音节结构角度来看,除了有单音节、双音节、AB型、AAA型、AAB型、ABB型、ABAB型、ABCD型等常见类型外,还有比较特殊的ABC型、ABCB型、ABCAB型、ABABABB型拟声词。从语法功能角度来看,拟声词的语法功能显著,在句子中可充当谓语、定语、状语等成分,还可作独立的句子。从语用功能角度来看,有说唱式拟声词、京味儿式拟声词、异音同义式拟声词。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拟声词 音节结构 语法功能 语用功能 儿女英雄传
一、引言
现代汉语中拟声词是个很特殊的类别。拟声词又称为“象声词”,是专门摹拟现实世界的各种声音而自成系统的一类词。早期现代汉语拟声词研究最大的争议在于其归属问题。自1989年《马氏文通》把拟声词归入副词一类起,众多学者都对现代汉语拟声词的归类进行了探讨,但囿于当时固有的语法框架,拟声词难以立足,只能归入副词、形容词、叹词这样相对大的词类。然而随着对现代汉语拟声词研究的深入,学界对拟声词的归类问题有了新的认识。1951年,吕叔湘、朱德熙在《语法修辞讲话》中首次把拟声词确定为独立的一类。拟声词作为独立的一类词出现在现代汉语中。此后的几十年,现代汉语拟声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语法方面。饶勤在《现代汉语拟声词研究综述》中认为,虽然拟声词的研究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对拟声词研究领域开拓得还不够,“还缺乏全面而深入的研究”,比如对拟声词的语用研究,这不仅需要从修辞的角度考虑,而且是考虑语用条件对拟声词使用的要求和限制。基于现代汉语拟声词研究范围狭窄的事实,本文以《儿女英雄传》中的拟声词为例,对其中的拟声词进行穷尽性的考察,从拟声词的音节结构、语法功能和语用功能这三个角度探究其中拟声词的使用情况。
二、《儿女英雄传》中拟声词的音节结构特点
《儿女英雄传》中除了有单音节、双音节、AB型、AAA型、AAB型、ABB型、ABAB型、ABCD型等基本的拟声词外,还有ABC型、ABCB型、ABCAB型、ABA型、ABABABB型拟声词和带儿化韵的拟声词。
(1)只见他皱着眉裂着嘴,抱着脚嚷道:“嗳哟喂,痛煞哉!我的菩萨,怎的这等蠢奢!”(349①)
(2)两只三寸半的木头底儿咭噔咯噔走了个飞快。(393)
(3)先前还出院子去,到后来就在外间屋里走动,哼啊哼的,哼成一处;嗳哟啊嗳哟的,嗳哟成一团。(33)
例(1)是三个单音节拟声词连用后合并成一个拟声词。例(2)“咭噔咯噔”是ABCB型拟声词。例(3)中出现了两个拟声词,分别是ABA型、ABABABB型。此外,《儿女英雄传》中还出现了一个拟声词“肉”,这个拟声词至今还活跃在笔者的家乡遵化方言中,可以形容人一霎那哭起来的声音,如:他突然间“肉”地哭起来了。也可以形容一个物体被抛出去那一瞬间的声音,也可以形容车子飞速运行的声音。如:他骑车子这快!“肉肉”地就骑走了。
(4)也顾不得那白褥子的忌讳,便蹲下身去,半跪半坐的把他一搂搂在怀里,“儿呀”“肉”的哭起来。(230)
例(4)中拟声词“肉”形容的就是人一刹那哭起来的声音。
(5)安老爷却就着那五样佳肴,把一碗面忒儿喽忒儿喽吃了个干净,还满脸堆欢向玉凤姑娘……(357)
《儿女英雄传》中的儿化韵拟声词是具有显著北方语言特色的拟声词,除了例(5)中的用法,还有例(20)中“忒儿喽喽”这一表达。虽然在《儿女英雄传》中只有“忒儿喽”这一个儿化韵的拟声词,但是还是能体现北方话拟声词的鲜明特点。
三、《儿女英雄传》中拟声词的语法功能特点
《儿女英雄传》中拟声词的语法功能显著,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拟声词作谓语
(6)正闭着眼睛……只觉得一个冰凉挺硬的东西在嘴唇上哧溜了一下子,吓了一跳。(40)
(7)不想那肚子有冒冒的一年不曾见过油水儿了,这个东西下去,再搭上方才那口黄酒,敢是肚子里就不依了,竟咕噜噜的叫唤起来,……幸亏他是个羊肚,咕噜了会子,竟不曾问动。(376)
(8)和尚“哼”了一声,才待还手,那女子收回左脚……(65)
《儿女英雄传》中拟声词作谓语的情况比较少见,作谓语时一般都带有补语。如:“哧溜了一下子”“咕噜了会子”“哼了一声”。
(二)拟声词作定语
(9)只见那马双耳一竖,四脚凌空,就如腾云驾雾一般,耳边只听得唿唿的风声……(260)
(10)……忽然凭空里啪啪的两个子弹,把前面的两个和尚打到……(125)
拟声词在作定语时一般直接修饰名词或名词性成分,中间加上助词“的”。
3.拟声词作状语
(11)如今经何小姐拣样的让着给夹过来,他便忒儿喽忒儿喽的吃了些。(376)
(12)看了看,原来是一溜儿串儿瞎子,前面一个拿着一个柴木弦子,中间儿那个拿着个破八角鼓儿,后头的那个身上背着一个洋琴,手里打着一副扎板儿,噔咚扎咶的就奔了东配房一带。(376)
这一时期“的、地、得”还没有明显的区分,所以虽然例句中的拟声词后面跟的是“的”,但是通过对句子的分析,我们确定以上的拟声词都是作状语的。主要模拟的是人的动作发出的声音,
4.拟声词作独立句子
(1 3)说时迟,紧接着就是第三枝打来……打个正着……冒了一股火星子,当啷啷,两只镖双双落地!(171)
(14)他接来,把肉也倒在碗里……就着辣咸菜,唿噜噜、噶吱吱,不上半刻,吃了个罄净。(180)
(15)一面说着,一面依旧坐下……就气得他哟,咈哧咈哧的,真作了个“手眼身法步”,一丝不漏!(199)
《儿女英雄传》中拟声词作为独立的句子成分出现的情况比较多,不仅增强了句子的表达效果,而且使语言显得生动形象、诙谐幽默。
四、《儿女英雄传》中拟声词的语用功能特点
《儿女英雄传》由清朝满族文学家文康所著,是一部刊行于清代光绪年间的语言特色鲜明的拟话本小说。最早刊本为1878年北京聚珍堂本。作者文康是世居北京的满洲厢红旗人,他运用北京方言土语的同时又精通北京满族人的语言,所操语言是清代中后期带有“旗人”味的北京话。整部书主要用北京方言写成,但为了历史地、真实地再现满族人的生活,在语言上采用了他所谙熟的北京话,同时融入了一些满族人口语生活中常用的、活的“满洲话儿”(耿二岭,1986)。带有满语味儿的北京话是这一时期北京语言的鲜明特色,清代中后期国力日渐式微,之前被推崇为“国语”的满洲话地位衰落。在强势语言取代弱势语言的过程中,满洲话并未消失殆尽,而是把带有满洲味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现象掺入汉语中,形成了一种“满式汉语”(吕叔湘,2005)。社会语言学把这种“一个民族或一个民族的一部分人放弃使用母语而使用另一种民族语言的现象”称为“语言转用”现象(饶勤,2000)。《儿女英雄传》中的拟声词有其特殊的语用功能,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说唱式的拟声词
《儿女英雄传》是一部很有特色的拟话本小说。拟话本是明代兴起的短篇小说的一种创作形式,它是由文人模拟宋元话本而创作的。与话本的共同点是它们都是白话小说;其不同点是拟话本不再是说话艺人说唱的底本,而是专供人们阅读欣赏的文学作品。拟话本的出现标志着宋元以来的讲唱文学已逐渐脱离了口头创作阶段进而发展成为作家的书面文学。因此,《儿女英雄传》中的语言口语色彩明显,拟声词的运用增强了口语的特性,使小说语言更加朴实,更贴近生活。
(16)跟着便听得弦子声儿噔楞噔楞的弹着,走进院子来。(41)
(17)这位姑娘的小解法就与那金凤姑娘大不相同了……只见他双手拉下中衣,还不曾蹲好,就哗拉拉锵啷啷的撒将起来。(96)
(18)只听那满天星金钱噌楞呛啷撒得来连声不断。(345)
(19)左胳膊上揽着个渔鼓,手上掐着副简板,却把右手拍着鼓。只听他“扎嘣嘣,扎嘣嘣,扎嘣扎嘣扎嘣嘣”打着,在那里等着攒钱。(536)
上述例句中的拟声词模拟了乐器弦子声、简板声、鼓声,甚至还有女人小解的声音。“噔楞噔楞”“锵啷啷”“扎嘣嘣,扎嘣嘣,扎嘣扎嘣扎嘣嘣”等词韵律感强、节奏感明显,都带上了一种说唱艺术的色彩。《儿女英雄传》的拟评话形式与醇正的京腔京韵形成了独特的美学风貌。
(二)带有旗人色彩的北京话拟声词
《儿女英雄传》的作者文康是清代满族厢红旗人。这使得该著作的语言开创了地道的京味形式,不论叙事语言还是人物语言,都写得鲜活,于俗白中见风趣,俏皮中传神韵。作者所描写的北京口语也带上鲜明的“旗人”色彩,在模拟事物声音时这一特点显露无疑。
(20)卖水烟的把那水烟袋吹的忒儿喽喽的山响。(41)
(21)忽听得喀吧一声,就从衣襟底下忒楞楞跳出一把背儿厚、刃儿薄…缠钢折铁雁翎倭刀来。(58)
(22)只听得那窗帘子唿搭一声,就出来了一个人。(164)
(23)讲到姐姐的八字儿,从姐姐噶拉的一声,我公公、婆婆就知道,不用再向你家要庚帖去。(319)
上述拟声词中“忒”“楞”“唿”“噶”等词素的运用是满族语言在北京话中的遗留。形成了《儿女英雄传》独有的“旗人”色彩的北京话拟声词。
(三)异音同义拟声词
《儿女英雄传》中出现了许多异音同义的拟声词,笔者认为是作者在描摹声音时根据自己的主观心理感受而描绘的跟实际声音相似、接近的拟声词。所以在描摹同一个声音时会出现细微的差别,从而造成了异音同义的拟声词。
(24)那骡子便凿着脑袋使着劲奔上坡去,晃的脖子底下那个铃铛稀啷哗啷山响。(54)
(25)只这一拍,听得里面哗啷哗啷的一阵铃铛响,就有个人接声说:“来了!”(72)例(19)和例(20)中的拟声词都是模拟铃铛的响声,一个用了“稀啷哗啷”,一个用了“哗啷哗啷”,这两个词不完全相同,微小的差别在听感上区别不大并不妨碍人们的理解,更好地体现了拟声词用词的灵活性。(26)公子更不答言,双手端起酒来,古都都一饮而尽,向他两个照杯告干。(391)
(27)他也不管那酒的冷热,双手端起来,咕嘟嘟一气饮尽,向安老爷照着杯告了个干……(418)
例(24)、例(25)与前两例不同,虽然也是同音异形但是“古都都”和“咕嘟嘟”这两个拟声词读音上完全相同,而字形上完全不同。
异音同义拟声词的使用使作品语言不落俗套,阅读中避免语言的重复和乏味,使文章更具有可读性。
五、结语
《儿女英雄传》中的拟声词在音节结构、语法功能和语用功能方面的特点显著,尤其是其中夹杂着北京话的口语特色,虽然拟声词是单纯、客观的对人或自然界所发出声音的直观模拟,本身不表达任何思想感情。但是仍能体现出语言的独特性和区别性。这也表明《儿女英雄传》中的拟声词具有独特的研究价值。
注释:
①论文中引用的《儿女英雄传》中的例句后面括号里的阿拉伯数字指的是例句所在的页数。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耿二岭.汉语拟声词[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86.
[2]吕叔湘,朱德熙.语法修辞讲话[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5.
[3]饶勤.现代汉语拟声词研究综述[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增刊,2000.
[4]文康著,何晓亚点校.儿女英雄传[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2004.
[5]季永海,赵志忠.《儿女英雄传》的满语语汇特色[J].民族文学研究,1985,(3).
[6]李贞.《儿女英雄传》的语词审美[J].中国典籍与文化,2010,(4).
[7]徐大明.社会语言学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王茜 浙江杭州 浙江财经大学人文学院 310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