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只有……才”在单句中关联主语和谓语、状语和中心语,其主语位置、所带成分、“只有”“才”的省略等都有各自的特点。“只有……才”在原有语法结构关系的语法意义基础上,增添了必要条件关系逻辑意义。“只有”“才”均表示条件语义,省略“只有”或“才”,句义不变,但条件性语义色彩会大大降低,甚至消失。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只有……才” 句法特点 语义功能 单句
部分复句关联词语可以用在单句中,“只有……才”是其中一组。关于单句中的关联词语,已有一些综合性研究(杨永泉,1985;刘俐李,1986;张洪超,2000;武琼,2007)。关于“只有……才”也有个别专题研究(古孝龙,1999;成文,2013;郭潮,1986)。但以往学者的研究主要是对单句中关联词语的共性特点的介绍,对具体关联词的个性特点研究较少,因此还有必要作充分观察、细致分析。本文以大规模语料库为语料来源探讨单句中“只有……才”的句法特点和语义功能。
本文所用语料主要取自北京大学CCL语料库,部分来自参考的文献,必要时将注明出处。①
一、“只有……才”在单句中的句法特点
“只有.....才”在单句中,可用来关联主语和谓语、状语和中心语。
(一)“只有……才”关联主谓语时,主语一律紧跟在“只有”后,副词“才”常常会与能愿动词“能”或“可能”“会”搭配,表示一种趋势或对客观情况的判断,在所调查的关联主谓语的50条例句中,出现此类情形的共计35条。其中,与“能”搭配的频率最高,共计16条。例如:
(1)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2)只有绿色植物才能进行光合作用。
(3)只有这样的情感,才可能发挥它极大的积极效能。
(4)只有雌杨树才会在春季飘杨絮。
有些与“是”“有”搭配。例如:
(5)只有科学技术专家才是人才。
(6)只有两家的结合才是全部真理。
(7)只有地方官吏和富豪地主的子弟才有入学机会。
有少数“才”后直接带普通动词。例如:
(8)只有高考才相对公平一些。
(9)只有我才最了解他的脾气。
(10)只有我们自己才知道,即使创造了奇迹,又能怎样?
“只有”所关联的主语可以是一个表并列或选择关系的短语。例如:
(11)昆虫中只有蟋蟀、蚱蜢、蝗虫、蝉和大部分蛾类才有“鼓膜”那样的听觉器。
(12)在中国,只有胜者或未捷身先死的人才能扬名,败者会被人遗忘。
“只有……才”关联主谓语时,可以省略副词“才”(据统计,50例中有21例省略了“才”)。例如:
(13)只有极少数奴隶主和封建地主子弟能受到学校教育。
(14)只有极少数社会科学工作者从事此项研究。
(15)只有马克思哲学(具体说是唯物主义历史观)真正揭示了人类历史运动的基本规律。
(16)只有少数国家缩小了同北方的差距。
(17)只有儿子可以延续家系。
一般情况下,当主语为“这样”或受“这样”修饰时,省略“只有”。例如:
(18)这样的教材才能受学生欢迎。
(19)这样才能学好外语。
(20)这样才能在阅读中深入了解作者的原意。
其他情况下省略“只有”的很少见(仅有4例)。例如:
(21)语素才是形式和意义结合的符号。
“只有……才”所关联的主谓句有时可以充当谓语。例如:
(22)这样的人物只有蒋介石才能当之无愧。
(23)这种事只有解放军才能做得到啊!
有时“只有……才”所关联的主谓句会用来修饰其他成分。例如:
(24)我注意到,在那个穿紫丁香色上衣的闺女修长的眼睫毛下面的阴影里,隐约地显着只有少女才有的那种纯良的微笑。
(二)“只有……才”关联状语和中心语时,主语的位置比较自由,可以出现在“只有”前,也可以出现在“只有”后“才”之前。例如:
(25)人只有在他自己的生活实践中才能成为人。
(26)社会只有在有助于个人幸福时才有价值。
(27)只有当个人真正获得发展的自由时,他才有可能突破片面的局限而达到全面的发展。
(28)只有在这个基础上,受教育者才能在社会实践中能动地创造社会价值,为某种社会目的或社会理想的实现作出贡献。
以上几个例句中主语的位置可以自由调换,但是也有不可调换的例子:
(29)只有把教材的逻辑顺序与学生心理发展的顺序统一起来,这样的教材才能受学生欢迎。
(30)只有当教学走在发展前面的时候,这才是好的教学。
(31)只有当证券处于投资价值区域时,投资该证券才是有的放矢。
主语用指示代词“这”代替,或用“这样”“该”等修饰时,代词所指代的内容为“只有”后所接带的介词短语的内容。此时的主语不可提前到句首。
此外,主语在上下文内容的提示下,有时也可以省略。例如:
(32)只有当它们成为共享文化时,才能进入信息系统进行传播,这是文化传播的一种规律。
(33)只有在这时,才有可能通过学习与训练,使个体的抽象思维能力得到长足的发展。
(34)只有当身体的发展具有了一定的条件,才为学习一定的知识技能提供可能。
“只有……才”关联状语和中心语时,省略副词“才”的情况极少出现。但存在省略“只有”的情况,此时往往会用“要”“只能”或“必须”等词语代替“只有”,以表示相关的语义。(在所搜集的24条用例中,省略“只有”的有4条,省略“才”的有0条)。例如:
(35)本科生、硕士和博士生毕业以后,必须通过国家级的相应证书考试,才能取得工程师、律师、医生、护士等从业资格。
(36)外在的教育内容的教育价值要通过教育活动方式才能转化为受教育者内在的精神财富。
(37)新的教育思想,也只能在新的政治制度条件下,才能真正得到普遍的实施和发展。
二、在单句中的语义功能
(一)“只有……才”在单句中关联主谓语、状语和中心语时在原有语法结构关系所表示的语法意义基础上,增添了明显的必要条件关系逻辑意义。当省略了“只有……才”时,条件关系将消失。如:
(1)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该句的主语“社会主义”和谓语“能救中国”在“只有……才”的限制下,表明实际语言环境中已预设多种社会性质,而“社会主义”是唯一能拯救中国的。此时,若我们省略“只有……才”,句子将变为“社会主义能救中国”,与原句相比,其内部的限制语义已完全消失。同样,在关联状语和中心语时,是否存在“只有……才”对于整句是否具有表示条件的语义也起着直接决定作用。如:
(25)人只有在他自己的生活实践中才能成为人。
该句的条件状语“在他自己的生活实践中”和谓语“成为人”在“只有……才”的限制下,表明人能成为人的条件是唯一的,是必须要受到限制的。然而,当省略“只有……才”时,“人在他自己的生活实践中能成为人”内部的限制性语义已完全消失了,状语“在他自己的生活实践中”所表示的仅仅是最简单的条件语义,并没有附带“唯一性”的语义色彩。
(二)“只有……才”在单句中关联主谓语、状语和中心语时所表示的语义功能特点还体现为:“只有”和“才”搭配使用强化了限制作用,即“只有”强调了“主语”或“状语”的唯一性,“才”强调了谓语得以实现的可能性,“只有”“才”在表示条件关系时是同义的,两者搭配使得条件语气得到了明显的强化。在具体使用过程中,句子省略“只有”或“才”其中的一个,内部表示条件关系的逻辑语义都是不会改变的,不同之处即在于省略后其相应部分的强调语气会大大降低,甚至消失。如:
(13)只有极少数奴隶主和封建地主子弟能受到学校教育。
该句子为省略副词“才”的典型例句。与“只有极少数奴隶主和封建地主子弟才能受到学校教育”相比,除谓语部分没有得到强调外,传达给我们的语义是相同的。
(18)这样的教材才能受学生欢迎。
该句子省略了“只有”,主语的唯一性没有得到明显的强调,但由于副词“才”的存在,整句表示唯一性的条件逻辑关系依然存在。
当然,“只有……才”关联状语和中心语时省略 “才”的实例是极少出现的。但无论实际运用过程中,是否会出现省略“只有”或“才”的实例,省略“只有”或“才”都是不影响其所具备的条件语义关系的。
因此,“只有……才”在单句中的语义功能是:“只有”“才”均表示条件语义,是同义的。“只有”“才”强调主语、状语和谓语,使得整句中的限制性条件语义关系得到凸显。其中,在发挥强调作用时,关联主语或状语的“只有”和关联谓语的“才”的搭配起到了互相辅助的作用,在这种作用下,使得整句的逻辑性语义得到了凸显和强化。省略“只有”“才”其中的一个,整句语义不变,但内部的条件性语义色彩会大大降低,甚至消失。
注释:
①我们分别以“只有”“才”为对象检索CCL语料库,其中以“只有”为对象检索共获得115257条结果,以“才”为对象检索共获得302205条结果。在115257条结果中,每500条抽取第1条为样本,共得230条。在302205条结果中,每1500条抽取第1条为样本,共得201条。故共得431条。以“只有……才”连接单句为有效结果,共得74条,连接主谓语50条,连接状语中心语24条。另外,通过对部分语料参考成文(2013)进行调查,得到了109条实例(仅限于单句中运用“只有……才”)。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成文.“只有……才……”的使用情况调查分析及教学建议[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增刊.
[2]郭潮.对“只有A,才B”的再认识[J].汉语学习,1986,(3).
[3]《关联词语》编写组.关联词语[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1.
[4]谷孝龙.关联词语在单句中的功用及成因[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2).
[5]刘俐李.论关联词语连接单句成分[J].新疆大学学报(哲社版),1986,(4).
[6]林裕文.偏正复句[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4.
[7]聂仁发.信息量与主语形式的选择[J].修辞学习,2009,(3).
[8]宋玉柱.谈关联词语在单句中的作用[J].逻辑与语言学习,1986,(2).
[9]宋玉柱.再谈关联词语在单句成分间的连接作用[J].汉语学习,1990,(3).
[10]武琼.现代汉语条件类关联词语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11]王惟贤.复句和关联词语[J].语言教学与研究,1983,(4).
[12]邢福义.复句与关系词语[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5.
[13]邢福义.汉语复句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14]杨永泉.表条件关系的关联词语用法分析[J].韩山师专学报,1985,(1).
[15]张谊生.现代汉语虚词[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16]周刚.连词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要略[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报),2003,(1).
[17]张新荣.谈谈连接句子成分的关联词语[J].喀什师范学院学报,1995,(2).
[18]张洪超.关联词语和单句[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报),2000,(1).
(刘文平 聂仁发 浙江宁波 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 315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