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范文,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文以三问,纲举目张——职高语文读写教学的“三问三环节”模式

  • 投稿马遥
  • 更新时间2015-09-17
  • 阅读量712次
  • 评分4
  • 29
  • 0

蒙 启

摘 要:本文针对职业高中语文课堂文本与写作教学现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提出了“三问三环节”教学模式,并以莫言的《卖白菜》为例,着重阐述和说明了实施该教学模式的意义、作用及具体做法。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职高语文 读写教学 三问三环节 模式

在信息化、大数据背景下,语文能力之作用更显重要。语文能力,概言之,就是听说读写的能力。在现实中,不论是学习考试,还是工作生活,语文的读写能力,无疑是语文能力之重头戏。然而,在我们职高语文的日常教学中,总会出现这样的现象:面对一篇新的课文,老师让学生通过自读进行整体感知,然后由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时间过去了,课文读完了,但我们的学生却提不出任何问题或任何有价值的问题。对此,老师困惑,学生茫然。老师困惑于不知该怎样让自己的学生学会阅读一篇文章,学生迷茫于一篇文章甚至语文课该学什么。

在多年的职高语文教学实践中,笔者对此进行了不断的思考与探索,总结出了“三问三环节”读写教学模式。“三问”:写了什么(问内容),为什么要写(问主旨),怎样写的(问手法);“三环节”:整体感知环节,理解赏析环节和整体提升环节。一篇文章,一个段落,一句话,皆可凭此“三问三环节”,使我们的读写教学做到有血有肉、有章可循、抽丝剥茧、纲举目张。

一、“三问”下的整体感知

有如我们认识一个人或事物,首先应该是识其全貌,知其大体,而后由表及里,由浅入深,方可能做到全面深入地认知。对一篇文章的学习认知也是一样,首先应该让学生通过自读进行整体感知。《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明确要求要“注重对文章的整体感知和体会”。然而,在我们很多老师的课堂上,虽有“整体感知”之环节,却没有“整体感知”之效果;学生毫无目的地闷头读完了课文,老师滔滔不绝地对文章的肢解已经开始了;通过三两节课的“解剖麻雀”,一篇文本的“阅读与欣赏”结束了;老师的任务完成了,但我们的受众却始于昏昏,终于沉沉。这样的课堂,显然没有让学生真正获得对文本的“整体感知”,只是流于形式而已。如果说学生能在如此语文课堂有所收获的话,那收获的只能是一些碎片化的非常肤浅的东西。

寓言《盲人摸象》中的五个盲人,之所以会分别认为大象像管子、像棍子、像堵墙、像簸箕、像柱子,是因为他们只摸到大象的局部而非整体。因此,对每一篇课文的教学,面对具有一定“摸象能力”的高中生,尤其是缺少“大象整体印象”(对一篇文章的整体认知)的职高生,我们的语文读写教学,首先应该让学生“摸到整个大象”,从而为真正认识“大象”做好准备,进而逐步提高他们的有效读写能力。

那么,为什么有“整体感知”之环节,却收不到“整体感知”之效果呢?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但根本的原因在于缺少有效载体。笔者认为,以“三问”(写了什么,为什么要写,怎样写的)作为文本“整体感知”之有效载体,可达纲举目张之效果。如在学生“整体感知”莫言的《卖白菜》一文时,老师可以提出这样三个问题:①本文写了什么内容?②为什么要写(或为了表现什么)?③怎样写的(或怎样表现的)?让学生带着这样三个问题去阅读课文。之后,在老师的启发引导下,学生就以上三个问题讨论作答,基本可以得出这样的答案:本文写了“我”跟妈妈卖白菜的故事,表现了妈妈的坚强、自尊、朴实和诚信,主要通过对比手法(对比手法是本文最突出的表达技巧)来表现的。如此“三问”,既可以避免阅读的无目的性,又可以从内容、主旨、手法三个方面对文本进行有效地“整体感知”;既能让学生从整体上认识该文本,又能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

几乎所有文章,皆可由此“三问”而“整体感知”,视其所写,思其所由,察其所用,文焉叟哉?

二、“三问”下的理解赏析

有如认识了一间房子的整体模样后,我们需要走进房子,了解它的内部构造、功能与陈设等一样,我们需要深入文本,对文本作进一步赏析。走进文本,对文本作进一步赏析,需要恰当的切入点与有效的问题作为载体。在“整体感知”环节,我们已经知道了《卖白菜》一文写了“我”跟妈妈卖白菜的故事,那么就文章内容(故事)我们就可以很自然地提出如下“三问”:①为什么要卖掉三棵白菜?②卖白菜的经过怎样?③结果如何?通过对这三个问题的讨论作答,可以让学生明白故事的起因、经过与结果。这样,我们对该文内容的认识就更深入了一步,学生也会从中学习到阅读和记叙一件事(一个故事)的基本方法。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继续以“三问”深入下去,从而达到对文章内容的深层次探究。

就“整体感知”环节中“为什么要写(或为了表现什么)”的问题,可以根据前面“内容”中提出的三个问题依次提出如下“三问”:①当“我”因母亲要卖掉那三棵白菜而流泪时,“母亲靠近我,掀起衣襟,擦去了我眼上的泪水”,“用粗糙的大手抚摸着我的头”,文章为什么要对此作如此详细的描写?(为了表现母亲坚韧的个性和对“我”深深地爱)②在写母子俩卖白菜的经过时,为什么要详写“我”和母亲对待买白菜老太太的不同态度?(为了表现母亲和善朴实的品质)③文章结尾为什么要写母亲流泪?(为了凸显母亲做人行事的态度与品质)通过以上“三问”,层层深入,举一反三,让学生在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明白:一篇成功的写人的文章,每一处内容都是为表现人物思想性格或情感服务的,所写内容也一定能够表现人物思想性格或情感特点。由此推演开去,联系学生阅读与写作实际,让学生真正理解文章“内容为主题服务”这一基本的阅读与写作原则。

同样,依据“整体感知”环节中提出的“怎样写的(或怎样表现的)”问题,就此文的对比手法可以提出如此“三问”:①对比需要对象,文中作者把母亲跟谁进行了对比?(跟“我”、跟买白菜老太太进行了对比)②对比需要角度,该文在拿“我”、买白菜的老太太跟母亲进行对比时,选取了哪些对比角度?(三个对比角度:把“我”跟母亲在卖不卖掉那三棵白菜的问题上的态度与表现进行对比,把“我”跟母亲在对待挑剔的买白菜老太太的态度进行对比,把老太太的挑剔与母亲的忍让进行对比)③为什么要对比?(为了突出母亲的性格特点)如此“三问”,环环紧扣,层层深入,触类旁通,结合学生读写实际,可以让学生明白文章的表达技巧只是手段,其目的都是为了更好地表现人物性格或文章主题。

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对一篇文章的理解赏析,不外乎内容、主题和手法三个方面,以“三问”载行之,可收事半功倍之效果。

三、“三问”下的整体提升

有如对大象整体模样、对房子内部构造、功能与陈设的了解过程,我们按照认识事物的正常顺序,通过“三问”下的“整体感知”与“理解赏析”两个环节,教给了学生如何有效整体感知一篇文章,如何去理解赏析一篇文章之方法。之后,我们需要“走出房间”,“整合大象”,“反向再识大象”,对文章作整体提升认知。然而,在我们平时的语文课堂上,总是缺少这一环节,致使最后呈现给我们学生的往往是被肢解得七零八落的“大象”。如此,对大象、对文本的认知,也只能是肤浅的、碎片化的。那么如何做到对文本解析的整体提升呢?亦是“三问”,只是问法不同,次序不同。

就《卖白菜》一文,在整体提升环节,我们依次可以有如下“三问”(注意问的方式与问题次序的变化):①本文作者想表现什么想法或情感?②通过写什么内容来表现的?③使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这样“三问”,其目的是让学生明白,一篇文章的“主角”是主题,内容、手法都是为“主角”服务的配角与手段。如果学生在阅读赏析文章时,能紧紧抓住这个“主角”,那么,对作者为什么如此选材,为什么要采用对比手法等问题的理解就变得容易多了。如此一来,才可能使学生真正认知一篇文章,从而逐渐提高学生理解赏析文章的能力。

就写作而言,我们职高的大部分学生,在作文过程中,往往不知道一篇文章该写什么,该怎么写,一般都是想到什么写什么,没有目的,不讲章法,字数写够了,作文完成了,问起为什么要写这段景物,不知道,如此而已。问题的关键在于他们不懂一篇文章的成文过程与步骤。一篇文章,正常的成文过程应该是先有想法(主题),再有为表现此想法的构思写作。而很多学生的做法却是先写作,后找主题,如此,写作能力焉能提高?①你想把自己的什么想法或情感写出来?②你准备用哪些材料来表现你的这些想法或情感?③你准备使用哪些表达技巧来让你的这些想法或情感得到更好地表现?在指导学生写作时,如果能把以上“三问”植根于学生的大脑中,使其贯穿于整个写作过程,那么,学生对作文的困惑可能会大大减少,其写作方可真正入门。

所以,唯有提升,才有可能给“大象”下一个比较客观准确的定义,才有可能真正做到有效阅读与写作。

教无定法,任何有效的尝试,都是有意义的。面对职高学生这一学习能力相对比较低下的群体,针对他们的阅读与写作实际,以“三问”贯穿文本教学的“三个环节”,以阅读教学为主,联系学生写作实际,进行写作指导;以学“读法”为主,以“读法”促“写法”,达到提高学生读写能力之目标的“三问三环节”教学模式,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已显现出了其独特的作用。当然,它还在路上,我们也在路上。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周一贯.研读起步:从“通读”课文到“读通”课文[J].福建教育,2001,(9) .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S].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2000.

[3]中等职业教育教材:语文(基础模块)上册(高教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4]中等职业教育教材:语文(基础模块)上册教学参考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蒙启 浙江省余姚市第五职业技术学校 315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