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阜南县第二小学(236300) 李 玲
[摘 要]数学教师的教学语言运用得是否恰当、合理,直接影响学生课堂学习的效率。因此,教师可从数学教学语言的启发性、准确性、生活化三个方面出发,研究如何运用数学教学语言引导学生探索、认识、应用数学知识。
[关键词]小学数学 教学语言 应用 实践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11-036
如何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是摆在教师面前的一个难题。笔者认为,可以研究教师的教学语言为突破口,寻找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途径,从而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
一、用启发性的语言引导学生探索数学知识
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教师会用陈述式的语言引导学生学习数学,但学生由于抽象理解能力不强,听到这种高度概括的语言会觉得难以理解。为了让学生能够理解数学概念和数学公式,教师要用启发性的语言引导学生探索知识。
例如,教学“认识方程”一课时,教师可以给学生看托盘天平的平衡,先让学生看到在天平左右两端各放10克的砝码时天平会平衡,再把左边10克的砝码换下,换上5克的砝码和一颗小石头,这时天平也呈平衡状态。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现在托盘天平的两端也平衡呢?”学生经过思考后回答:“因为小石头重5克,它和5克的砝码加起来正好是10克,所以天平平衡。”教师又提问:“在看到天平平衡以前,有人知道这颗石头重5克吗?”学生回答“不知道”,于是教师写出5+x=10这个方程式让学生理解,并讲解:“如果一个等式有一个或一个以上的未知数,即为方程。”接着,教师写出20-3=4、x+8=64、x+x=65、x+y=34、4+x>9等算式让学生分辨它们是不是方程,使学生更明晰数学概念的特征。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用启发性的语言引导学生思考、探索数学问题,使学生真正获得所学的知识。
二、用准确性的语言引导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一些教师由于不能以精确、有层次、有重点的语言描述数学知识,造成学生理解产生歧义。因此,教师要用准确性的数学语言描述数学知识,让学生学会用准确的数学语言概括事物的特征。
例如,教师描述4 / x=16时,不说它是等式,也不说它是方程,有学生对教师的描述产生疑问:“4 / x=1是一个含有未知数的等式,为什么说它是方程?”这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考自己描述4 / x=16是方程和不是方程的区别。学生经过思索,能理解教师说它是方程时,就意味着4 / x=16中,x的取值不能为0;如果它不是方程时,就说明4 / x=16中存在无意义的可能性。因此,教师在开展教学时,应用精确性的数学语言进行描述,这种描述方法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以上述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归纳“认识方程”的知识点来说,这名学生的归纳结果如下表。
学生受到教师的影响,在归纳数学知识点时,会仔细地推敲自己的描述是否精确。因此,教师描述事物的时候,要用准确的数学语言描述,因为教师描述事物的方法能影响学生对数学这门科学的理解。
三、用生活化的语言引导学生应用数学知识
一些数学教师教学时描述的语言过于抽象,导致学生产生错误的认知。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把理论和实际结合起来,有意识地用生活化的语言进行教学,让学生从生活的角度理解数学知识。
例如,引导学生学习方程的应用时,教师可提问:“班主任带学生去玩摩天轮,摩天轮每次只能坐2个人,现在全班有58个学生,要让所有的学生都玩一次摩天轮,全班学生共需坐多少次摩天轮?”教师可引导学生学会在这个生活事例中寻找未知数,让学生从中了解方程知识的应用价值。然后让学生写方程,一个学生写出8+x=14,教师可引导学生把这个方程编成应用题。学生经过教师的引导,这样编题:“弟弟手中握有8块饼干,哥哥手中握有多少块饼干,才能使两人手中的饼干加起来为14块?”……教师用生活化的语言引导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既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又使学生在生活中遇到数学问题时,尝试用学到的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总之,教师要灵活、准确、恰当地使用教学语言,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提高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
(责编 杜 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