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小学数学论文范文,小学数学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活用操作材料提升活动价值

  • 投稿鱼头
  • 更新时间2015-09-03
  • 阅读量278次
  • 评分4
  • 93
  • 0

文/胡海球

【摘 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操作材料的选用有讲究策略:变发放为领取,激活思维;变单一为多样,丰富体验;变指令操作为因需而动,彰显个性;变有意挑选为自主选择,提高能力。 在操作材料使用的过程中,要根据学习内容及学生特点合理选择,灵活呈现,恰当使用,努力追求操作价值最大化。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操作材料;数学教学;灵活;主动;有效

操作材料是小学生进行操作性学习活动的物质基础,是帮助学生系统地建构抽象的数学知识,引导学生主动进行探索学习的工具。操作材料的选取、呈现、使用方式不同,教学效果往往也会大相径庭。

一、变发放为领取,激活思维

一位教师在教学《长方体的认识》时,并不是将红、黄、蓝颜色的小棒(有的组是两种颜色)及连接点等学具如数发放给每个小组,让学生“按料”组装长方体框架,而是先让学生讨论:如果让你来制作一个长方体框架,需要准备什么?各需要多少?经过小组同学的商讨,最后请小组长到前面自由领取小棒和连接点(每组选取的材料尽可能少)。有的组对长方体的特征研究透彻,正确选择小棒根数,顺利完成;有的组由于选取小棒的根数不合适,没能完成,让其到前面说明原因,调换材料再次尝试。

在操作材料的使用上,该教师故意“制造麻烦”,变发放为领取,有效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大大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使操作真正成为学生积极思维下的主动操作,整个课堂充满了活力。

反思我们的课堂,为了保证操作活动的顺利进行,操作材料大多由教师提前发放给学生,提供的数量往往也是不多不少。至于为什么需要操作,需要多少材料,学生根本无需思考。这样的操作变成了简单地执行任务,几乎不用任何思考就可以完成,功效也就大打折扣。因此,在学生的操作活动中,教师不要过度的包办,也让学生“操点心”,才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变单一为多样,丰富体验

在教学《吨的认识》时,两位教师设计了几乎相同的体验活动:先让学生体验一个物体的重量,再通过类推的方法,计算并体会1吨有多少个这样的物体,从而体验1吨的重量。所不同的是,一位教师为学生提供相同的物品,都是一袋25千克的大米,另一位教师分别为每个小组提供:1袋25千克的大米、1桶10千克的水、1袋5千克的大礼包、1摞20千克的砖头等。几乎同样的教学时间,案例1中学生获得的表象只有1吨大米的重量,而案例2中学生在这样的体验活动中,学生能充分感受1吨是一个比较重的质量单位,当教师把1吨有多重的大量事例写在黑板上时,无形之中让学生建立了有关1吨物体的更加丰富的表象。

小学生的认知过程大多是由具体到抽象,如概念的形成、规律的发现要依赖具体感知及表象做强力支撑,为此,教学中要根据具体内容充分使用直观手段,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用丰富多样的操作活动让学生“动”起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体验。然而课堂时空必定有限,如果我们给学生选择多样化的学习素材后,有效利用分组研究的学习方式,通过小组之间的交流、碰撞、补充来丰富学生的表象,将会使学生在有限的时空内获得更加丰富的体验。

三、变指令操作为因需而动,彰显个性

借班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为了使需要利用操作进行探究的学生有材料可用,我给每个同学发了一张长方形纸,可以用纸折一折、涂一涂,还可以利用其他方法来计算。结果全班学生竟都拿起了长方形纸,有的折来折去却不知如何下手;有的会折,但涂色的速度很慢;有的学生更是边涂边玩。课后,我不禁反思,是什么导致学生不去思考其他方法,全部“动手操作”呢?这主要是教师对操作活动进行了过于细致的统一要求。长此以往,对于操作材料的使用,学生多去揣摩老师的意图,很少关注自己的学习需要,只会“被动”操作。

第二次教学时,我对操作的要求加以弹性化处理,先让学生独立想一想+可以怎样算,然后把算法写在长方形白纸上,如果有困难可以在纸上画一画,也可以用纸折一折、涂一涂。学生的探索热情极高,折纸、画图、通分、将分数转化成小数等等方法都一一生成。进而,在优化的过程中,体会通分方法的普遍性。同样这张白纸,学生根据自己需要可以写、可以画、可以折,它不仅仅是思维的拐杖,还是个性展示的舞台。

教学中的动手操作不应是教师赋予学生的责任与义务,学生的活动不应是在教师的命令下展开,而应是一种学生自身学习的需要引发下的自觉行为, 这样的动手操作才是积极、主动的,才是有效的。因此,我们要真正读懂学生的需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使学生在操作时因“需”而动,这样才能满足不同水平学生发展的需要。

四、变有意挑选为自主选择,提高能力

教学《圆柱体的侧面积》时,一位教师让学生回家特意挑选侧面贴满商标纸的圆柱(如果找不到,还可以用纸把圆柱侧面糊起来),带到课堂,师生共同研究圆柱体侧面积。试想每个同学都选择这样的圆柱,无形中是在暗示学生,圆柱的侧面可以展开成长方形,教学看似水到渠成,而实质都是教师牵着学生走,学生自主探究的空间太小,不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提高。

现实生活中的圆柱是各式各样的,能否依托这些“原生态”的学习材料,让学生自主选择,尝试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并据此展开深入探究呢?我进行了一次尝试,让学生回家自主选择一些圆柱体,想办法测量出它们的侧面积,并将自己的探索过程、想法或者困惑记在数学日记上。第二天,从学生的数学日记中了解到,学生选取的圆柱不同,其解决侧面积的方法也不尽相同,有的选圆柱形纸筒,把它压扁后,发现侧面是长方形;有的圆柱有商标纸,将其剪开,再进行测量;有的先用纸把侧面裹上,剪去多余部分,再测量纸的面积;有的同学受家里一卷半开的卫生纸的启发,猜想圆柱的侧面展开会不会也是长方形……根据学生日记,在课堂上展示、交流学生的探索成果,在比较、反思中认识这些方法的优缺点,提升出更一般的解决侧面积的方法。在这一学习活动中,学生面对的是原生态的探究材料,方法是自己独立想出来的,有效增强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为了便于操作活动的有效开展,让学生有意识地挑选一些典型材料也未尝不可,可有时这种刻意的挑选,使学生失去了独立面对现实问题的机会,一旦他们遇到纷繁复杂的现实问题时又不知如何解决。教学中,我们不妨将探究的触角伸向课外,让学生直面原生态的现实问题,自主选择有效的学习材料,尝试解决,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再进行深入探究,将会大大提高他们收集、处理生活信息,解决实际? 问题的能力。

总之,在操作材料使用的过程中,要根据学习内容及学生特点合理选择,灵活呈现,恰当使用,努力追求操作价值最大化。

(作者单位:江苏省丹阳市建山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