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连云港市岗埠中心小学(222344) 张洪珍
日本的教育学家米山国藏说过:绝大多数的学生在毕业后几年、十几年后就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全忘了,而在工作中经常活跃着的、最需要的,实际上是数学的精神、思想和方法。因此,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我们应该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数学思考方法,逐步渗透数学的精神、思想。简便计算是综合运用计算原理简化复杂计算的技能,它是小学数学教材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知识,它贯穿于小学数学的学习全过程。在此,结合实例谈谈简算教学。
一、吃准简算的实质
简算不是凭空臆造的产物,它的运用是有根有据的。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首先要让学生知道简算的依据、原理是什么;其次要让学生理解原理、定律的使用原则和方法,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运用得当,使用有方。这些就是数学思想、方法的根本体现。
在小学阶段一定要让学生理解并掌握五个运算律和两个主要的性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乘法分配律,减法性质,商不变性质。学生只有正确地理解它们,运用才会灵活,简算才会应运而生,才会形成相应的知识与技能,最终形成受益终身的数学精神和思想。
例如,计算“356-652-248+654”,第一,要引导学生深刻感知运算的存在,读清数、理顺运算、审清顺序;第二,要引导学生仔细辨别运算的特征,从而充分感知题目的本质;第三,激发合情的联想,促使学生回顾运算律,分析其中蕴含的规律,确保学生能够有的放矢地进行分析,最终实现计算的快速、简洁,提高运算的速度和准确率。
二、探寻简算的多变
灵活简洁是简算的最大优势,如何让学生走出定律的影响和束缚,使得简算真正的善变、快速,这就需要进行必要的数学思想熏陶,使学生能够灵活运用定律,发展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从而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简算技巧,达到提高计算速度,发展计算能力,进而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的根本目的,让学生生成学习的成就感和愉悦感。
在小学数学课本中,除了定理规律的运用外,还隐藏着一些简算和速算的技巧。例如,计算“1+3+5+7+9+…+97+99”时,就不单只是直接引导学生把数字首尾组对,形成一对一对的加数和,算出25对的和是100,所以总和是25×100=2500。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从新的视角去把握题目的实质,从而实现新的突破。1=12,1+3=22,1+3+5=32,1+3+5+7=42,…,1+3+5+…+99=502=2500。也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画正方形的方式(如右图),利用计算正方形的面积,从而迅速地求出边长为50的正方形的面积是“502=2500”。
再如,计算“88×125”时,要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不要只为计算而计算,从而激发学生深入探索的热情,让学生在不断的探寻中感受学习的快乐,体味挑战的乐趣。
例如
88×125 88×125
=(80+8)×125 =11×(8×125)
=80×125+8×125 =11×1000
=10000+1000 =11000
=11000
简算是无处不在的,需要的是引导学生勤思考、细观察、巧运用。
三、舍弃简算的偏执
简便计算是综合运用计算原理简化复杂计算的技能,小学生应掌握相应程度的简便计算,但刻意地追求简算,想方设法地简便灵活,必然会导致计算教学误入歧途,也会使学生迷失自我,不利于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也不利于发展学生的计算思维。
例如,在教学“加法的运算律和减法的运算性质”后,首先安排模仿性练习“459-236-164,185+389+715”;其次安排稍有变化的题目“325-170+130”。结果发现大部分的学生进行了这样的解答:“325-170+130=325-(170+130)=325-300 =25”。这种情况的出现可能是教师始料未及的,静思其存因:一是新知学习的迁移影响,造成定式思维;二是学生对知识的领悟还处在感性层面,对认知的本质理解还是肤浅的,导致望文生义的解答现象出现;三是教师对学生思维的训练和学习品质的熏陶比较乏力,没有让学生参与认知的形成,学生没有积累较为厚实的理性认知。因此,加强学习目的性教育势在必行,不能让学生为了简算而“简算”。
再如,在教学“乘法分配律”后安排练习“24×40”。生1:“24×40=(20+4)×40=20×40+4×40=800+160=960。”生2:“24×40=24×(20+20)=24×20+24×20=480+480=960。”这样的题目是完全可以心算的,没有必要将运算律强行使用,达到所谓的简算目的。
总之,教学中要重视算理、数学思想和方法的教学,让学生真正内化认知,并能够精准地分析题型,灵活地运用定律、性质和方法简便解题;更要关注学生自己探索规律、发现规律的学习历程,促使他们在练习思考中探寻出最合适的最佳的解题方案,促进学生的思维水平提升。
(责编 金 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