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淮安市黄码中心学校小学部(223007) 嵇 玲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课堂教学要营造和谐互动的氛围,构建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在教学过程中突出和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那么,课堂教学中,如何在新课程理念下引领学生前行,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呢?
一、创设情境——导趣
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兴趣盎然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
例如,教学“小数的性质”一课时,课始教师利用课件创设情境:“唐僧师徒四人一起去西天取经,有一天,他们走得口干舌燥,于是唐僧把三根事先标好0.8米、0.80米、0.800米的甘蔗分给徒弟吃。好吃懒做的八戒抢先一步对师傅说:‘我的肚子大,饭量大,我要吃最长的。’于是,八戒拿起那根标有0.800米的甘蔗吃了起来。沙僧听后不高兴了,对八戒说:‘大师兄沿途总是冲锋在前,你好吃懒做,那根最长的应该给大师兄吃。’悟空听后忍不住笑了起来,并说道:‘二弟、三弟,不要吵了,不管拿哪一根都是一样长的。’唐僧听悟空说后,露出满意的笑容……”然后教师说:“唐僧为什么听了悟空的话点头微笑呢?这是因为悟空掌握了一个很重要的数学知识——小数的性质。那么,什么是小数的性质呢?今天我们一起探究其中的奥秘吧!”……这节课教师利用课件创设情境,把枯燥无味、晦涩难懂的数学知识寓于学生喜欢的《西游记》故事中,一下子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为学生深入探究新知奠定了基础。
二、精心设疑——导思
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思考教师设计的问题,并通过小组讨论等形式不断深入探究,有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思维能力的提高。
例如,教学“一般分数化成小数”时,为了训练学生的思维,教师设计以下的教学程序:(1)把分数4 / 10、4 / 100、4 / 1000、3 / 25化成小数。学生对前面三个分数化成小数感到很容易,当他们想把3/25化成小数时,已有的知识已经不能解决问题了,这时学生个个顿生疑惑,一筹莫展。教师进行巧妙的引导:“分母是10、100的分数能化成小数,分母是25的分数难道就不能化成小数了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思维被迅速激活,他们很快从原有的知识结构中提取分数通分的知识,沟通了25与100之间的联系,得出3 / 25=12 / 100=0.12的结论。正当学生沉浸在成功的快乐中时,教师又继续设疑,把学生的思维推向又一高潮。(2)把3 / 7化成小数,怎么转化?学生阅读问题后,感到又是一座“堡垒”,思维再一次陷入困境。课堂教学中,如何让学生在“设疑——解疑——生疑——再释疑”的过程中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呢?教师应引领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形成过程中去,不仅让学生获得了一次又一次成功的体验,而且训练了学生的思维,使他们掌握了学习的方法。
三、探讨交流——导议
导议简言之就是引导议论,让学生在探究讨论中解决问题,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课堂教学中的议论,应设置在学生学习的重点处和难点处,不给学生留有疑点,这样学生在解题时就不会出错。
例如,教师出示题目:“一辆快车和一辆慢车分别从A、B两城相对开出,快车每小时行60千米,慢车每小时行40千米,经4小时后两车相遇,A、B两城相距多少千米?”课前教师将学生分成六个小组,先让学生分组讨论,再推选小组代表发言。教师点评后,让学生再导再议,得出正确的结论。学生小组讨论探究后,代表汇报各组解法:(1)60×4+40×4;(2)(60+40)×4。学生都认同第一种算法,对第二种算法,很多学生感到迷惘,他们认为第二种算法仅仅是运用了乘法分配律,不能算一种解法,产生了“60与40的和表示什么”的疑问。感到迷惑的学生向汇报的同学质疑:“请你给我们解释!”这时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许多学生都睁大了眼睛,竖起了耳朵。面对同学们的争辩,一位男生到黑板上画线段图表示题意,分析问题。教师适当引导学生理解:“60千米加40千米就是快车和慢车一小时共行了100千米,所以用——”学生茅塞顿开,原来60加40的和表示两辆车1小时共行的路程,再乘以4就得出两辆车4小时共行的总路程,也就是A、B两城间的路程。学生在讨论和交流中不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终于理解了“速度和”的含义,同时掌握了用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解决问题的方法。这种由学生相互讨论、合作交流得出的结论,远比教师的直接讲解有效、深刻得多,充分体现了导议的价值。
总之,引领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积累。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精心设置问题,训练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探究交流,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合作精神,成为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者、思维发展的引领者、课堂氛围的营造者。课堂教学中,只有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才能有效提升教学效果,使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
(责编 杜 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