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海门市通源小学(226100) 刘耀兵
教材是许多优秀教师和专家结合实践,根据学生的智力发展情况、学科特点等方面,经过反复修改而成的。因此,我们只有读懂、悟透教材的编写意图,才能确定教学的起点,明白该如何进行教学。
一、吃透教材,把准教学切入的角度
教材中例题的选择与编写、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文本的引导和练习的设置等,无不凝聚着编者的苦心和智慧。如苏教版数学教材四年级上册第79页的例题:“口袋里有4个红球和2个黄球,每次任意摸1个球,摸后放回,一共摸30次。摸到红球算小玲赢,摸到黄球算小明赢。”由于学生三年级时已经知道“由于口袋里红球的个数多、黄球的个数少,所以任意摸一个球,摸到红球的可能性大,摸到黄球的可能性小”,所以面对此题可以不假思索地作出判断“小玲赢的可能性比小明大”。于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将球隐藏起来,故意制造女生赢男生输的局面,使学生对整个比赛产生疑问,从而将对可能性大小的判断提升到对游戏规则公平性的评价上来。显然,这样教学课堂氛围十分热闹,然而在学生喧闹的活动背后,总觉得缺失了某些东西,课堂上学生冷静的思考和对游戏现象的剖析被激烈的争吵、难平的不服所取代,他们为表面的胜利与失败耿耿于怀。而且,教师故意隐蔽材料、故弄玄虚的操作,显然已无法糊弄如今的孩子。那么,有没有那种人为痕迹少、意想不到的例子引领我们更好地进行教学呢?
教学片断:
师:今天这节课的学习和游戏有关。(出示骰子)游戏需要道具,谁来介绍一下这是什么?
生1:这是骰子,每个面上都有一些点,代表1至6这六个数字。
师:说到游戏,还要有一定的规则:男女生比赛,抛到比3小的数算男生赢,抛到比3大的数算女生赢,抛到3不算,重抛。
师:最后一句话“抛到3不算,重抛”是什么意思?
生2:就是抛到3不算男生赢,也不算女生赢,重新再抛一次。
师:好,游戏前我们来看一下活动要求。
生(齐读):同桌轮流抛,一共抛20次;一人抛时,另一人用适当的方式记录每次抛的结果。同时,比一比哪组既保持安静,又率先完成任务。
师:记录的方式有很多,你打算用什么方法进行记录?
生3:我打算写“正”字记录。
生4:我打算画“√”记录。
(学生操作活动后)
师:请获胜的小组和打平的小组起立,我宣布女生获胜!
生(男):老师,我们有意见。这个游戏不公平,她们女生获胜的可能性大。
师:哦,你们为什么认为这个游戏不公平?
生5:因为比3小的数有1、2,只有2个数,而比3大的数却有4、5、6,有3个数。
生6:女生抛到的数字多,可能性就大,所以不公平。
师:你们的意思是说,由于数量、可能性不相等,所以游戏不公平。那么,怎么修改规则,游戏就公平了呢?
……
二、利用教材,挖掘教学内容的深度
“吃透”教材意味着教师对教材了然于胸,而不是“伸手不见五指”;意味着教学内容在教师心中明朗透亮,而不是一团漆黑,这样利用教材进行教学就水到渠成了。
教学片断:
师(出示右图):指针停在黑色区域算方方赢,停在白色区域算圆圆赢,用这个转盘玩游戏公平吗?
生1:因为黑色区域比白色区域大,方方获胜的可能性就大,所以用这个转盘玩游戏是不公平的。
师:那么,怎样设计转盘才公平?
生2:转盘的一半为黑色,另一半为白色,这样做游戏才公平。
师(出示右图):现在打算用这个转盘玩游戏,公平吗?
生3:我认为不公平。
生4:我反对。这里三个区域的大小是相等的,所以用这个转盘玩游戏是公平的。
生5:我有补充。转到黑色区域不算,需要重新转,这样游戏才是公平的。
……
教材“想想做做”中直接出示两个转盘(如右图),让学生用从例题学习中获得的经验,辨析游戏规则公平与否。这样呈现学习素材,思维方式是单一的,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我想,可以将教材中的习题进行适当修改、调整,把习题从单一的巩固作用拓展为多向的思维辨析,从只有两种对象的活动过渡到三种对象共同参与的活动。这既能使学生的学习发生质的飞跃,又为他们的后续学习打下基础。因此,教师要善于解读教材,充分发掘教材背后的意义,利用好教材,使教学呈现别样的精彩。
三、重组教材,拓宽知识纵横的广度
刘良华教授认为:“若教师发现有的教材比较单薄,或者发现在现有的课本之外,还有相关的有意义的材料,教师就可以将相关的教材引入课堂,使现有的课本与课外的材料相互补充。”
1.先做“减法”
教学片断:
出示书本“想想做做”第3题:把1至10的十张红桃扑克牌打乱,牌面朝下放在桌上。每次任意拿出一张再放回,拿到比5大的算小刚赢,拿到比5小的算小力赢,拿到5不分输赢,再重拿。
师:你认为这个游戏公平吗?为什么?
生1:我认为不公平。因为比5小的数有1、2、3、4,而比5大的数有6、7、8、9、10,数量不等,所以不公平。
师:如何修改这个规则,才能使游戏公平?
生2:可以改成拿到单数算小力赢,拿到双数算小刚赢。
生3:我也有不同方法。可以再添加一张1,或拿掉一张10。
……
教材安排这道题是让学生在直观感知的基础上,思考数量不相等引起的可能性不相等,从而得出不公平的结论。但由于这道题和例题的教学过程相当,导致学生的思维得不到发展。此题的另一作用是引导学生修改游戏规则,设计游戏方案,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如何更好地达成这一教学目标,既能提高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热情,又能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呢?我决定放弃教学这道题。
2.再做“加法”
教学片断:
师(出示右图):男女生准备玩游戏,请你利用这些材料帮他们设计公平的游戏规则。
生1:我来说材料一,可以这样设计:转到灰色区域算男生赢,转到白色区域算女生赢,转到黑色区域不算,重新再转。
生2:我有补充。还可以转到黑色区域算男生赢,转到灰色和白色区域算女生赢。
生3:我来说材料二,摸到黑色球和白色球算男生赢,摸到灰色球算女生赢。
生4:还可以添一个白色球,摸到白色球算男生赢,摸到灰色球算女生赢,摸到黑色球不算,重新再摸球。
生5:我来说材料三,摸到5、2、7、4的牌算男生赢,摸到1、6、3、8的牌算女生赢。
生6:我还有方法。摸到单数牌算男生赢,摸到双数牌算女生赢。
……
让学生初步学会设计简单游戏的公平规则是本课的教学目标之一。我把转盘、摸球、扑克牌等学生熟悉的素材放在一个情境里,通过菜单式的题组选择,让学生自主思考、自由表达、自我体验,从游戏规则的推敲到游戏材料的增减,使数学学习更具有探究性,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其实,对教材的重组是一种取舍。郑毓信教授在《数学教育:动态与省思》一书中指出:“作为课程改革的一个方面,现行的任何一种教材都不能被看做完全理想的,它必然有一个发展和改进的过程,广大一线教师不仅可以而且也应在这一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如此来看,任何教材都有取舍增补的空间。因此,教师要注重教材中每个环节与整个教学过程的融合,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重新组合,去“粗”存“精”,活化学生的认知体系,使课堂教学真正实现低耗高效。
四、超越教材,触摸数字背后的温度
如果教师发现现有的教材落后或者不适合学生学习,就可以考虑用另外的教材替换现有的教材,或用另外的形式呈现教材,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片断:
师(课件介绍“你知道吗”):你觉得抛硬币公平吗?
生1:公平,因为硬币只有两个面,抛到正面朝上和反面朝上的可能性是相等的。
师(出示下表):有人专门进行了研究。
师:看了这些数据,你们有什么想法?
生2:他们试验的次数真多啊!
师:是呀,我们早就知道抛硬币是公平的,为什么这些学者还要做成千上万次的试验?
生3:他们想证明抛到正面和反面的次数是否真的相等。
生4:猜测要经过试验证明才行。
师:是的,实践是证明猜想的有效途径,数学需要这样的试验。通过大量的试验,他们发现——
生5:无论是正面朝上还是反面朝上,它们的次数都比较接近。
师:但是,正面朝上和反面朝上的次数还是不相等啊!如果那个做了8万多次的罗老爷爷还打算继续试验,你们想对他说些什么?
生6:老爷爷,再做下去,正面朝上和反面朝上的次数也还是不一样的,但总是差不多的。
生7:老爷爷,您锲而不舍的精神很可贵,但不用再做了,我们可以通过想象和思考来解决问题。
……
教材中用“你知道吗”的形式出示五位学者抛硬币的数据,试图说明抛硬币出现正反面的可能性是相等的。然而,陌生的人名、冰冷的数据在学生的心里激不起一丝涟漪,他们除了感叹试验的次数多以外,一无所获。如何引导学生体验蕴藏在这些文字之中的炙热情感,挖掘数据背后的数学思想方法呢?教师必须让学生通过情境对话、思维碰撞等活动,触摸与体会文本,情感就会自然和谐地引发,课堂就会充满生命的活力。
总之,教师要增强课程意识,准确把握教材编写的意图,立足教学重难点的突破,深度挖掘教材,合理利用、优化教材,努力使自己成为教材的研究者、创造者和开发者。
(责编 杜 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