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海门市余东中心小学 (226152) 殷 勤
统计是通过收集数据、分析数据,发现数据中存在的规律,从而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数学依据的科学,是一门十分重要的应用学科。在小学数学中,引入统计科学的学习,让学生在分析、研究数据中总结一些简单的规律,使他们养成初步的统计观念,是数学课标中提到的学段内容之一。下面就谈谈在培养学生统计观念上的几点具体做法。
一、精选现实素材,凸现统计价值
在小学数学中,通过一定的载体,让学生在亲身参与统计的过程中,学习统计知识和培养相应的能力外,更重要的是还要学生体验统计巨大的应用价值,培养他们使用研究获得的真实数据来说话的科学品质。对于教材中的知识,首先要重新整合,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中挖掘丰富的教学资源,创设有针对性的教学情境,带领他们在情境中发现数据,进行数学建模,从而解决问题,感受统计的实用价值。
例如,在教授“条形统计图”时,有的教师喜欢使用国家的、工业的等大型的数据,这会让学生感到很陌生。其实可以让学生动手收集一些数据,如班级里同学课外时间利用的情况,看书的大概有多少时间,看电视的大概有多少时间,玩电脑的大概有多少时间,找朋友玩的大概有多少时间,然后指导学生制作成条形统计图。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分析得出的条形统计图,并整理其中的相关信息,然后为大家提出相应的建议。这样的一种学习方式,对学生来说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不仅能提高他们的兴趣,而且能使他们在充分的参与之中感受统计具有的作用,提高他们的学习目的性。
生活中有非常丰富的学习资源,将这些资源引入课堂,能让学生产生亲切感,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增强学习的意愿。
二、提供学习材料,经历统计过程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人的双手和大脑之间是存在着紧密联系的,手的活动能促进大脑的发展。可见统计观念的形成离不开亲身参与的过程。小学统计的教学活动,应该是为学生提供一定的学习资源,让他们根据一定的目的,处理掌握的数据,从而学会一定的分析、整理方法,学会认识和制作一定的统计图。
例如,在教学小学低年段的“统计”知识时,可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选择适当的内容,引导他们产生统计的观念。在课堂上,我提出问题:“小朋友们,你们平时最喜欢什么水果啊?”学生你一言我一语地说个不停。然后,我请一位学生将大家最喜欢的水果记录下来,进行汇总,并把这些数据展示在黑板上,有的同学喜欢苹果,有的喜欢梨,有的喜欢香蕉,等等。接着又问到:“如果我们想很快地知道有多少人喜欢哪种水果,可以怎么办?”学生说:“数数看啊!”“把不同的种类分出来,排成对。”这样,就为继续统计的内容打下了基础。于是我又进一步引导:“怎么排,怎么分呢?”很快学生就知道了可以把相同类型的数据整理在一起,再进行比较。于是,我再适当地点拨,指导他们将这些数据用图形的方式表达出来,使这些数据具有非常强的直观感。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数据是学生统计出来的,他们在思考并且尝试如何更直观地表示这些数据的活动中,逐渐得出了统计图,这样的图表表示法,具有非常强的直观性,学生在这个过程当中增强了统计的意识。
三、设计调查活动,提高统计能力
统计知识源于生活实践,是人们对生活现象进行的一种总结和提高,同样的,学生统计能力的培养,也应该存在于更广阔的生活实践中。我们可以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活动,根据一定的目的,事先制订调查方案,在调查中获得数据,分析数据中隐藏的信息,得出相应的结论。这样的活动,可以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其中,发挥个人的积极性和智慧,在获得结果的同时,实现统计能力的养成。
例如,在教授“复式条形统计图”时,学生在学习了初步的统计图知识,并学会分析复式图后,我让他们进行社会实践,通过实践深化对所学知识的认识,培养统计的意识。在活动中,把学生分为4个调查组,为每组学生事先确定调查的目的——所在小区人员的年龄构成和男女比例情况、所在小区成员学历情况及对应的年龄段等。然后学生在小组内制订调查方案,确定调查方法,以及组内成员的分工情况,并根据教师的建议制定调查活动的注意事项。接着学生利用周末的时间分组活动,通过活动收集和整理得到的调查数据。最后,小组成员合作根据数据制作统计图,并分析其中的信息,形成调查报告,在班级中进行汇报。根据学生汇报的情况,教师再指导他们需要完善的地方。这个活动达到了很好的锻炼目的,大大提升了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能将学到的统计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在小组合作中,学生之间又能实现相互的促进、推动,实现组内成员的互相提高。
总之,统计的知识是一门很实用的科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从统计的特点出发,设计符合小学生特点的教学活动,让他们在多样化的活动中,获得知识的构建,学会一定的统计方法,形成初步的统计学意识。
(责编 金 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