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楠 山东省淄博市人才服务中心
摘要:人力资源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实施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不仅能够提升单位的生命力,同时也能够影响国家的组织和经济发展。公共就业(人才)服务部门承担着为社会的发展提供人力资源的责任,对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在现阶段,公共就业(人才)服务部门的人力资源管理中还存在许多问题,就业服务质量较低,利于我国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本文主要从公共就业(人才)服务部门的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出发,提出了合理化的建议,期望其人力资源管理水平有所提高。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公共就业(人才)服务 人力资源管理 建议
公共就业(人才)服务部门是政府开展就业服务业的重要就够,它能够促进就业、协调劳动关系、保障民生等。而这些职能的发挥需要依赖公共就业(人才)服务部门的人力资源管理,只有人力资源管理水平提高了才能充分发挥其就业服务职能,解决民生,满足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
一、公共就业(人才)服务部门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人才资源缺乏。“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这一思想引导着高端人才的流动方向,很少有高端人才能够选择留在公共就业服务部门,一般情况下,他们或者选择其他好的部门,或者选择去薪水高的部门。在人才引进方面,公共就业服务部门的吸引力弱,几乎每年都要招收新的人才,这就造成了部门的人才的流动性强,不仅造成了人力资源的浪费,同时也增加了管理成本。另外,在招聘过程中,受到传统思想的影响,应聘人才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很容易扼杀招聘者的客观能力,挫伤了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2.人员考核机制不健全。目前,公共就业服务部门的人员考核以薪酬和晋升为主,但在考核过程中,一方面受到领导意志的影响,另一方面,对工作绩效的考核缺乏具体的标准,使得考核信息不完善,很难保证考核的公平公正,降低了薪酬和晋升的激励作用。另外,在考核中,机制呆板,不够人性化,激励效果较差。此外,还受到传统思想的影响,人员薪酬和晋升还以学历、资历等为主,而不重视员工的工作能力。总得来说,公共就业服务部门的人员考核机制的激励作用较小,不利于工作人员服务职能的发挥。
3.工作人员素质较低。在实际工作中,工作人员的办事理念较为落后,不善于处理新问题和新矛盾。另外,有的员工在工作中不善于学习,对经济、法律等方面的知识了解程度较低,尤其是缺乏外语和计算机方面的知识和能力,使得他们很难满足信息化时代的人力资源管理。此外,个别工作人员还持有“官本位”的思想,高高在上,在群众的形象较差。
4.培训效果不理想。培训不仅能够提高员工的工作能力,更能提高公共就业服务部门的服务水平。目前,公共就业服务部门都认识到了人力资源培训的重要性,加大了培训力度,但培训效果仍不理想,一方面,培训的针对性较低,培训内容落后,另一方面,培训后的考核制度落后,忽视了对培训过程的监控,进而影响了培训效果。
二、公共就业服务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建议
1.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受市场经济的影响,公共就业服务部门也逐渐参与到了市场竞争中,因此,必须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坚持以人为伴,充分重视人力资源的作用,充分开发和利用。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充分挖掘员工的潜力,针对不同工作能力的员工给予不同的岗位,实现能力与岗位的匹配。同时,在选拔人才时,要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抛弃落后的选拔理念,创新人才选拔方式,以科学的招聘促进人员水平的提高。
2.建立科学的考核机制。一方面,要重新制定考核内容和方式,对工作人员的道德、能力、出勤等实施全面的考核,运用分析软件科学处理相应的信息,提高考核的科学性。另一方面,要加强对考核人员的培训,不仅要让他们树立客观公正的考核理念,同时还要让他们掌握先进的考核方法。第三,要建立多种制约机制,从薪酬、监督等方面约束工作人员的行为。同时,还要制定竞争上岗机制,提高员工的危机意识,激励其努力做好本职工作,还要积极推行聘任制,遏制不良的权利利用,促进“权为民所用”。
3.建立科学的人员培训机制。一方面,要明确培训目标,针对不同素质的员工开展不同内容的培训。另一方面,要加强培训中的实地训练,做到学以致用。第三,实施长期培训和短期培训相结合的培训制度,注重引进先进的培训方法,做到不间断培训。
总之,我们要提高对其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视,加快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建设,从招聘工作入手,在考核机制、激励机制、培训机制等方面下大工夫,努力加快就业服务部门的人力资源建设,充分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服务质量,切实提高就业服务质量,为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刘素仙.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特殊性及其有效开发[J].生产力研究,007(10)
[2] 郭效峰.有效实施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J].现代经济信息,2009(21)
[3] 宋申猛.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 .经营管理者,20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