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媛 王丽梅 北京工业大学
本文受“北京市属高等学校高层次人才引进与培养计划项目(The Import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High-Caliber Talents Project of Beijing Municipal Institutions)”资助,项目编号YETP1586。
摘要:本文选取教职工群体的绩效管理及其信息化建设为对象,从教职工绩效管理的概念入手,采用协同论的基本理论,分析了绩效管理工作中推进信息化建设的必然性,并对绩效管理信息系统的需求采集和指标制定进行了设计,以期对高校绩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推进有所裨益。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教职工 绩效管理 信息化
自上世纪90年代初,中国人民大学将“绩效管理”的概念引入中国以来,高等教育管理领域逐渐对“绩效管理”展开理念和实操层面的探索,传统的人事管理向先进的绩效管理转变。另一方面,教育管理方式的精细化,对信息化建设提出更高要求,数据离散向信息协同转变。信息手段的突破与实践,也反过来促进管理水平的提高。在高校人事人才绩效管理领域,同样存在这种双向影响效应。
一、教职工绩效管理对象的界定和分析
管理大师德鲁克认为,组织的目的是使平凡的人做出不平凡的事。这也是绩效管理的最终目的,即通过不断的制定计划,衡量效果,调整方法,弥补短板,再衡量效果的循环,来增进整体绩效,激励每一位平凡的教职工超越自身,做出不平凡的业绩。对高校来说,人才绩效管理是高校的管理者用来确保教职工的教学、管理活动和教育教学产出与组织目标保持一致的手段及过程。由定义可以看出,绩效管理既注重衡量结果,也关注过程,是对结果和过程的双重管理,是结果与过程的统一。
对于已逐步建立现代大学制度的高校,绩效管理的细分更加精细,管理对象主要包括机构和个人。其中机构又包括分别以教学科研和以管理服务为主要任务的两类机构;而个人可分为领导干部和教职工两类群体。本文选取教职工绩效管理的信息化作为研究对象。
根据上级对岗位设置等的要求,教职工按岗位可以分为教师、其他专技(教辅)人员、管理人员和工勤人员。根据不同种类人员的特点,绩效管理方式也有所不同。其中最大的差异在于绩效评价的指标体系,教师作为承担学校主要使命的群体,对其评价的内容包括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科建设、社会服务等方面,其他种类教职工主要采用“德能勤绩廉”标准考察敬业精神、能力水平、工作业绩等。
二、教职工绩效管理信息化的理论分析:协同论
协同论是20世纪70年代初由德国物理学家哈肯创立,研究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在与外界有物质或能量交换的情况下,如何通过自己内部协同作用,自发地出现时间、空间和功能上的有序结构。这是一门跨领域的新兴交叉学科,为理解和处理多关系、多构成的复杂问题提供了思路。
1.协同效应的应用
协同效应是指复杂开放性系统中大量子系统相互作用和影响而产生的整体效应。教职工绩效管理本身就是一个开放式的复杂系统工程。在这一过程推进过程中,协同效应在绩效管理理念制度与信息系统的协调、绩效管理过程中多部门工作的配合和人事信息系统中多工作模块的协调等方面都有所体现。
2.支配性原理的应用
支配性原理是指,在系统向有序演变过程中,序参量通过子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支配整个进程。根据支配性原理的观点,起到支配作用的通常是有限的关键序参量。在这些关键序参量中,具有恒定意义的慢变量决定短期效应的快变量。从绩效目标的设定、分解、实施,到绩效评价和结果的应用,是一个环节间相互关联、作用和影响的协同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绩效管理理念、方法、工作流等人才绩效管理系统中关键因素和绩效考核中关键指标都会对系统对绩效管理的完成效果产生影响,而确定衡量教职工工作效果的关键指标,就可以把握管理系统的发展方向和效度。
3.自组织原理
自组织原理是指,在没有外部调节干预的情况下,系统能够接受外部信息流的输入,内部子系统间能够按照某周规则自动形成新的功能或有序结构。人才绩效管理信息化是一个向有序发展的过程。外界因素是辅助和导向,学校自身对绩效管理和信息化的需求才是深层次动因。这一动因也迫使人才绩效管理系统逐渐推进自组织进程。学校战略规划、竞争压力形成外部信息流,学校的整体向上的氛围使人才绩效管理系统中的各子系统都自发完善、有意合作,形成自组织氛围。同时,这一发展过程是开放性的,可以通过调整关键指标不断得到优化。
三、教职工绩效管理推进信息化建设的必然性
1.当前教职工绩效管理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数据流流转模块不完整,服务绩效管理整体环节的功能缺失。绩效管理是一种过程式管理,是一套完整的管理体系。管理过程中,每一步骤环环相扣,形成完整的循环系统。而当前的人事系统,普遍只记录教职工的各类信息,或是人事工作各业务模块的简单衔接,并未跳出业务处理的概念框架,绩效目标设定、考核、应用等重要功能缺失。
第二,数据流采集指标不完备,服务绩效目标实施评价的功能缺失。绩效管理中,绩效指标体系,也就是教职工分类素质模型的建立至关重要。指标体系将贯穿绩效管理的整个循环圈,既是导向也是目的,是绩效管理的基础。而当前的人事系统中的指标设定并未从绩效管理的角度出发,只是按照业务需求简单罗列,缺乏总体设计和布局,也缺乏延展性。
第三,数据流处理结果利用不充分,服务绩效管理导向激励的功能缺失。绩效管理是一种目标式管理,从初期目标设定,到中期目标考核,再到后期结果应用,激励倾向十分明显,而且最后一环中评价结果的应用策略对绩效管理效果的影响最为深远。而当前的人事系统对后期的数据处理和分析或为空白,或者缺乏针对性,不能为决策服务,也无从体现激励导向。
2.信息化的SAFE效应
如前文所述,绩效管理与信息化建设之间是相辅相成、互促互进的关系。教职工的绩效管理是一个庞杂的系统工程,如果不使用信息化手段,将无法充分发挥绩效管理的精髓,使其不能在效率和效果之间达到双赢。高校教职工绩效管理的特点与信息化建设所能提供的优势相互契合,这使得信息化手段的SAFE(Standard, Accurate, Flexible, Efficient)效应能够充分发挥,从而大大提升绩效管理的效率和效果。这是体现在:
第一,绩效管理是一种过程式管理,可以充分发挥信息化手段的标准化(Standard)特性。相对绩效管理的过程式需求,信息化手段的这一特征有三层含义:其一是标准化,是指信息化建设能够遵从绩效管理的要求,在系统中设定标准体系,满足绩效管理对统一标准和公平性的需求;其二是流程化,是指信息化建设的模块设计和流程衔接能够保证绩效管理流程的实现;其三是平稳化,是指基于标准流程化的信息系统,能够顺畅平稳地完成绩效管理的全过程,实现管理各环节的无缝对接。
第二,绩效管理是一种目标式管理,可以充分发挥信息化手段的精确化(Accurate)特性。前文提到,绩效目标指导下建立的绩效指标体系是绩效管理的基础。在数据采集和处理中,信息化手段可以充分发挥准确性和客观性的特点,按照各项指标的要求精确地收集和加工数据,同时确保客观和公平。
第三,绩效管理是一种分类式管理,可以充分发挥信息化建设的灵活性(Flexible)特点。作为一个体系健全、功能多样的高等学府,绩效管理的对象构成非常复杂。从整体上看,如前文所述,就可分为教学科研为主型、管理服务为主型两类机构组织,以及领导干部、教职工两类个人群体。尚不包括各种目标导向下形成的数量庞大的各类科研、教学、管理团队。从教职工群体来看,由于岗位设置和绩效目标不同,还可分为教师、其他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工勤人员。信息化手段的灵活性恰可以满足绩效分类管理的要求,模块设定和流程设计灵活可变,可随需求调整开发,使目标细分和分类管理的可持续发展成为可能。
第四,绩效管理是一种导向式管理,可以充分发挥信息化建设的高效性(Efficient)特点。绩效评价结果的应用是影响绩效管理效果的重要环节,这一环节的实现效果也影响着被管理群体的积极性和整体状态,所以对评价结果的及时反馈具有较高要求。通过信息化手段可以快速将评价结果反馈给教职工,并根据既定策略实现结果应用,使管理对象能够迅速调整方向和状态,从而改善学校的整体产出。同时,信息化手段的高效性特点也有益于绩效管理的每一个环节。
四、教职工绩效管理系统建设初探
1.教职工绩效管理系统的需求分析
高校的教职工绩效管理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教职工绩效管理分为绩效目标制定和分解、绩效目标实施、绩效评价与考核、评价结果应用四个环节。
绩效目标制定和分解。这是学校整体目标确立的环节,也是各组织参照学校战略规划总体目标进行目标分解的过程,各组织将按照自身的目标对教职工个体制定分解目标任务和岗位职责。绩效目标的实施。主要包含教职工日常管理和素质模型的建立两方面。教职工的日常管理包括引进、培育、晋升等人事管理的业务内容;建立素质模型是针对不同教职工群体的特性构建评价业绩的指标体系。绩效评价与考核。绩效考核一般包含阶段评价和期满考核。制定评价策略,根据素质模型对不同教职工群体采用不同方式进行考核。在这一阶段应控制好考核的节奏,评价周期不能过长或过短。评价结果的应用。这一环节最能体现绩效考核的形成性评价的意义,其分为两部分,一是与教职工个体的反馈与沟通,扬弃并重,促进教职工的个体发展;二是将考核结果与教职工的薪酬、晋升、岗位等切身利益挂钩,赏罚并用,建立激励机制,明确导向。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得到绩效管理系统的整体流程。结合当前计算机技术发展,对教职工绩效管理系统的整体需求分析可分为工作模块需求、技术需求和绩效管理需求三部分。其中工作模块需求是指系统要具备人事管理工作的基本模块、制定岗位任务书功能、数据库基本功能和数据统计、分析、成表输出功能;技术需求是指要具备可调整的多层次灵活架构,支持标准化的工作模块、可读取的数据库支持开放性标准、支持php或asp语言,以及不同类别数据库的集成、支持分布式应用,面向对象的Web体系架构,并具有较高的安全性能;绩效管理需求是指系统要具备关键指标设定功能、客观、主观计分和得分结果排序等分析功能,以及具有基础信息调用接口,以及教务、科技、财务等数据接口。
2.教职工绩效管理的关键指标分析
教职工绩效管理的关键指标从整体上来说决定着绩效管理的整体效果,就系统本身来说,关系着字段设定,贯穿系统设计和应用的始终。高校的岗位设置按对象一般分为专任教师岗位、其他专业技术职务岗位、管理岗位和工勤岗位。由于工作性质和内容,其中后三类岗位可按照德能勤绩廉设定岗位任务书和考核标准,专任教师岗位承担着高校的大部分职能,对其设定和考察更为复杂和细致。如果按照高校职能设定,专任教师岗位的关键指标可分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三大类,每一大类中再细分为描述核心能力的具体指标,并由不同部门或人群采取适当方式参与计分,最后再根据不同类型岗位设定的权重计算总得分(见表1)。
3.教职工绩效管理系统规划
按照绩效管理的理念,教职工绩效管理系统也可按照目标制定、过程控制和结果应用来设计。同时,根据协同论的观点,在系统设计中要注意绩效管理多部门的统筹,并配合人事管理中多工作模块的协同作用,以及关键指标的确定和采集,最终形成有序的系统结构(见图1)。
教职工绩效管理系统规划分为目标设定、绩效管理、绩效考核和考核结果应用四个模块。目标设定是指将每一岗位的岗位任务书输入信息系统。对于高校来说,岗位设置主要包括专任教师和其他专技、管理、工勤等岗位类型。在这一模块中,最为关键的是对关键指标的设定,主要由高层管理者决策。教职工绩效管理的核心作用在于找出影响其绩效提高的关键因素,并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提高管理水平。关键指标关系到教职工绩效管理的走向和效果,所以这个环节中的关键指标也与绩效考核相对应。绩效管理工作流实质上是指传统人事管理系统中的招聘、培训、职务评聘等工作流模块,主要参与用户为基层的人事工作管理人员。与传统信息系统的不同之处在于,绩效管理的信息项需要与岗位任务书衔接,并为绩效考核模块提供信息流。绩效考核是对教职工整体工作效果的考核,所以该模块不仅涉及到教务、研究生、科技等多部门的信息流集成,计分方式也根据计分人而有所不同。最后一个模块实际上是绩效管理的结果应用和分析阶段。绩效薪酬方案由高层管理者决策,通过系统方式根据绩效考核结果自动列示。同时,通过绩效考核指标分析绩效管理的整体效能。
4.教职工绩效管理系统的整体模型设计
以工作流程框架为基础,按照不同模块分布进行系统的整体模型设计。从整体运行角度分析,系统可分为系统初始化模块、岗位设置模块、人事管理工作模块、绩效考核方案执行模块、绩效考核结果统计模块、绩效考核结果应用模块。每个模块都有若干子模块构成。各模块和子模块间的关系如图2所示。
五、结语
随着绩效管理精细度和效益双向要求的提升,信息化手段逐渐成为不可或缺的管理方式。本文以协同论为理论基础,应用协同论中的三个核心概念指导教职工绩效管理系统的设计和实现。在保留传统的人事管理工作流程基础上,将绩效管理作为改进信息系统的总方向,加入岗位设置和描述、关键指标设定、绩效考核和结果应用等新环节,体现绩效管理的先进理念,逐步建立有明确导向的人才发展激励机制。本文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前期理论研究,以期在今后的实际应用中有所裨益。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程国方,石贵舟.绩效管理视域下的高效管理创新研究[J].江苏高教,2012(2)
[2]白列湖.协同论与管理协同理论[J].甘肃社会科学,2007(5)
[3]朱小敏.高校教师个体知识管理绩效评价体系及方法[J].高教发展与评估,20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