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爽英
【摘要】与开放文本的叙事结构相对,新闻报道因客观性要求采用了相对封闭的文本叙事结构。电视新闻报道在遵循新闻客观性的基础上,以“多声道”叙事特点,通过“片段”与“过程”的组合,创造出具有开放特点的新闻文本。互联网兼容了多种媒体技术,不仅各种叙事通道被打开,流通顺序也从单向变为双向。在这个交互性叙事平台上,开放新闻叙事被进一步推进到新闻生产的环节,新闻叙事的重点从文本控制转向信息控制。在这个过程中,新闻客观性的表达也面临重构。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开放新闻叙事;新闻客观性;电视;互联网
意大利符号学者艾柯(Eco)指出,一个开放的文本是指它的话语并未将解读者限制在特定的意义或诠释上;封闭的文本则相反,其意图导致一种单一性信息,往往把焦点集聚在一个容易得到的意义上。艾柯同时也指出,新闻报道是一种非开放性文本。
新闻文本的封闭性,与新闻客观性的要求密不可分。新闻的“客观性”也可以用“事实性”来表达,指由许多不同信息单位所构成的文本。麦奎尔(McQuail)认为,客观性是通过文本叙述的“精确性”“完整性”及“公平性”体现的。精确性要求新闻文本内在的一致性与统一,完整性以新闻事实之间的关联度体现,公平性则指新闻消息来源上的平衡,以及将观点与事实分开,避免价值判断或者情绪性的言辞或图像等。
客观性对新闻文本叙事做了这样一些限定:首先,新闻叙事结构需要达到内在统一和完整。梵·迪克(VanDijk)总结了新闻文本组织结构的三种样式:顶向下或倒金字塔式、相关性控制式和循环组装式,这三种样式都体现出稳定的文本结构,并呈现出内在的统一性和完整性。其次,限定叙事者。文本叙事者有三个层次的表达:真实作者、隐含作者以及文本的叙事者。真实作者是指文本的创作者, “隐含作者”是指处于某种创作状态、以某种立场来写作的作者,文本叙事者指文中出现的讲述人。在—个新闻文本中,真实作者一般指记者或者—个团队, “隐含作者”体现为记者归属的媒体或集团,而叙事者在大多数新闻文本中是隐而不现的。第三,新闻写作采用摄像机式的外视角叙事方式,客观观察和记录所见事实。
为了达到客观性的要求,新闻文本叙事通过叙事结构、叙事者以及叙事视角的调整,使新闻叙事呈现出内在的一致性。它小心回避了多元话语可能产生的冲突,将意义控制在精确、完整和统一的范畴内,这种线性叙事结构,使新闻文本呈现出单一性特点,新闻叙事的封闭性因此产生。
随着电子媒体的发展,新闻叙事的技术通道发生了重要变化,新闻叙事的单一性和单向性逐渐被打破,新闻客观性的表达在新的叙事语境中面临重建。
电视:开放的新闻文本
电视是一种融合性媒介,具有多声道叙事的特点,图像、声音、文字(字幕)、特效等均构成了电视叙事的多个声道。在电视叙事中,不同声道之间的关系或结构,是电视文本叙事的特点。例如,声音与图像、图像与文字、纪实与特效等等声道之间可以生成多元的组合效果,从而生成对文本多种解读的可能,由此导致文本的开放和多义。
电视文本的叙事特点,也被研究者所注意。阿伯克龙比(Abercrombie)在《电视与社会》一书中指出,电视是多义的或多重音的,它们可以有许多不同的意义,至于哪种意义或“重音”是文本最重要的,且统率其他意义,可能会有冲突。不过,正是由于电视文本是多义的或自相矛盾的,它们才能有多重解释。费斯克(Fiske)认为,电视的多声道叙事产生出话语的碰撞,从而形成意义的爆炸,这种意义的爆炸是文本无法控制的,也不可能使阅读主体被迫进入统一的感觉,产生统一、唯一的立场。电视要抓住观众,就必须具有开放性的文本,使它的文本与它的观众产生对话关系。
显然,由于电视的技术特点,电视的多声道叙事形成了其开放的文本,它与新闻的封闭性叙事结构并不一致。那么,电视新闻报道如何在电视的“开放”与新闻的“封闭”之间取得平衡?
从影像叙事角度看,可以发现电视新闻具有这样几个特点:镜头拍摄比影视剧更跳跃、断裂,新闻解说词比印刷媒体或者广播媒体更简洁明了,新闻字幕更直接、简单。电视新闻解说与印刷媒体中的新闻写作模式完全不同,语言叙述使用的是简单、直接并且易于理解的语言,具有直接叙事的特点,因为视觉图像的存在,它不需要创造语言画面。电视新闻撰稿人所要做的,是将“在电视中要将发生的事情展现出来,而不是说出来。”这些处理技巧,会使画面、语言以及文字之间可能产生的冲突减弱,彼此之间的统一性和完整性加强。电视新闻并没有失去对新闻客观性的遵守。路易斯(Lewsi)也在自己的研究中指出,电视新闻叙事并没有突破口语叙事的线性特点,叙事结构仍然是单向的。
此外,电视新闻在镜头拍摄上,常常采用多角度、多机位的拍摄手法,并增加切换频率,回避单一视角与固定机位.隐藏拍摄者的存在。在后期剪辑上,电视新闻通过反切镜头、过渡镜头的运用,巧妙掩盖了剪辑的痕迹。这些技巧容易让人忽视新闻生产者的存在。阿伯克龙比指出,电视新闻借用了写实的传统手法, “制作者的手”没有在新闻节目中显露出来, “事情似乎是原汁原味地出现在我们眼前”。
由于影像的存在,以及纪实性的拍摄手法与后期处理,电视新闻似乎显得更客观和真实,现场感更强,同时,观众对电视新闻报道的参与感也更强。电视在新闻叙事的技巧上具有怎样的开拓性?
艾柯在讨论视觉艺术的开放性时指出,一个开放的文本就是不要试图去关闭其他可能的意义,也不要把自身的重点集中在一个唾手可得的意义上,而是要允许各种不同的、复杂的解读,因为解读永远不可能是单一的, “一部开放的作品敢于面对这样的职责:给我们以不连续的形象,不是在叙述它,而是它就在那里。”西尔弗曼(Silverman)则指出,开放文本的话语特点是:用“过程”和“片段”的概念取代“产品”和“结构”。电视新闻画面的跳跃感、解说词的简洁性以及字幕的直接表达,都显示出新闻处理上的“片段化”——这些片段只有组合在一起,才能够完整、全面地展现新闻的全貌,这使新闻更像是生产流程中未完成状态的展示,而不是“新闻产品”的完成。观众通过组合各个“片段”,最终完成“新闻产品”。这无疑会提升观众的参与感,对新闻产生更大兴趣。从叙事形式上看,电视新闻并没有失去电视文本原有的开放特点。
虽然电视新闻并没有突破线性叙事的权力特征,观众获得的“开放”印象仅仅是策略性叙事的结果,但是它至少使新闻人意识到,新闻叙事可以通过“片段”与“过程”的组合,使新闻报道呈现出“再生产”的特征,从而打开新闻报道在形式上的封闭特点。从叙事的角度上看,电视激活了图像及声音的表现力,瓦解了文字统领的叙事王国,使新闻呈现出更为开放的表达方式。20世纪后期,美国报界掀起的“重新设计运动”,便是对电视新闻开放叙事策略的反哺性实践。
互联网:新闻生产的开放
互联网兼容了多种媒体技术,同样建构出一个多媒体的叙事平台。与电视不同的是,在这个技术平台上,不仅各种叙事通道被打开,流通顺序也从单向变为双向。或者说,多媒体叙事只是互联网的优势之一,双向互动才是这个技术平台的最大突破,由此也产生了一种新的叙事模式——交互性叙事。
黄鸣奋认为,交互性叙事与传统叙事的主要区别体现在这样一些方面:将叙事本体视为信息管理系统,而不是传统的文本;重新审视读者的意义,不仅从技术层面上为读者提供自主选择与参与的条件,同时将作品的控制权让渡给读者;重新审视“交互”的意义,增加人机交互的界面,并将“反馈”当成核心范畴之一;重视计算机作为思维机器的潜能,注意发挥人工智能在创作中的作用,认可相关程序对叙述者的扮演,注重分析、评价人机对话、人际对话中生成的叙事模式;将作者与读者之间的平等关系视为叙事的前提,突出草根阶层、戏仿、解构的重要性。
交互性叙事被视为数码叙事的主要特征,它使传统的文本叙事发生重要变化。无论是印刷媒体,还是电视、电影,都没有改变口语叙事的线性叙事特点以及叙事主体的权力特征,数码叙事则提供了一种非线性的、多元的和开放的叙事结构,叙事主体发生改变,作者与读者、生产者与消费者、人与计算机之间的鸿沟消弭,传统的叙事框架被完全颠覆。由此产生的结果是,故事叙事越来越丰富和多元,故事的逻辑结果也越来越难以控制。围绕同一话题,不同叙事主体都可能对故事叙事产生作用,新闻故事呈现出多元叙事主体的多元结构表达。与电视新闻报道相异的是,多声道碰撞已经不是新闻报道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多话语性产生的多重事实冲撞成为新闻报道者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在多话语的叙事框架中,新闻客观性的问题如何解决?
电视新闻的报道策略是将新闻叙事置放在“片段”与“过程”的组合中,营造出新闻的“现场感”,提升受众的参与性。不过,电视新闻所呈现出来的“片段”与“过程”呈现在新闻解码阶段,互联网能够将这个过程提前到编码阶段。互联网不仅开放了叙事的通道,更开放了叙事的生产,受众对新闻报道的参与性大大提前。
新闻客观性的建构此前局限在“事实叙事”上,通过对新闻文本叙事的策略性安排,创造出形式上“客观”的新闻文本。但是,对新闻生产权的控制,使新闻本身难以突破单一叙事产生的偏向,这种情况下的新闻客观性很容易成为一种“幻象”。互联网的开放平台,打破了新闻生产的单一性和封闭性,新闻叙事可以拥有多重视角,也可能产生多重事实。而多重事实,是接近真相的必经之路,也是走向真相的艰难之路。事实越混杂、冲撞,与真相的距离就越近,新闻客观性会在这条艰难之路上获得重生。
当然,这也给新闻生产带来了挑战。首先,开放的技术平台迫使媒体开放新闻生产室,让渡出部分新闻生产权,这会使新闻生产成为“广场性”的公共事件。媒体对新闻文本的控制转为对信息系统的控制,新闻生产的意义发生变化。
其次,议程设置的意义发生改变。新闻编辑室不再可能进行议程控制,而更多是“设置”编序。当新闻生产室不再拥有话语的控制权,编辑记者的工作从生产新闻,逐渐变化为管理、整合新闻。编辑仍然可以是新闻叙事的隐含作者,但不再是确定新闻议题的作者,而变化为设置合理信息通道和话语方式的作者,编辑的意义在于引导叙事话语围绕新闻事件展开,避免话语“盲流”和视角偏向。
第三,对编辑记者的要求大大提高。非线性叙事和多话语叙事,大大增加了新闻叙事的不可控性,编辑记者需要谨慎处理各种话语之间的冲撞,小心维护新闻生产室的形象。这就要求编辑记者必须具有超越常人的洞察力、分析力,以及成熟的多媒体叙事能力。从这个层面看,编辑记者或许需要从“生产者”转变为“研究者”。
此外,多媒体叙事更为日常化和立体化,文字、图表、图像、视频等多种话语符号构成了多维的新闻叙事结构,每一种叙事话语都以其擅长的方式参与到新闻的整体叙事结构中,新闻编辑需要熟悉各种话语符号的特性,建构更为复杂的新闻版面。诚如研究者指出的,新闻编辑需要在“新闻议题的处理方式”“新闻叙事的组织安排”“新闻视觉呈现”三个方面做出具体的改变。
由此而论,互联网时代的新闻报道,是将电视新闻塑造的“开放性”文本进一步推进到新闻的生产环节。线性叙事结构将逐渐被打破,新闻生产会向着更为开放的方向发展。新闻报道的传统理念,将在新技术平台上产生革命性的变革。
结语
开放新闻叙事,意味着新闻话语权的让渡。电视借用“多声道”叙事打破了单一文本叙事产生的封闭性阅读,通过多声道之间的“声音”冲撞塑造出开放的阅读空间,提供了一种开放的新闻文本。互联网提供的互动性叙事平台,又将电视新闻的开放式文本推进到生产环节,新闻叙事的重点从文本控制转向信息控制,新闻的开放性通过信息系统的话语冲撞产生——它显示了视角的多角度性,话语的多声道性,以及叙事的多线索性。从这层意义上说,冲突不是混乱的结果,而是真相萌生的开始。开放新闻叙事就是接受冲突的存在,并将之转化为接近真相的捷径。
开放新闻的实践也让新闻人自省:新闻客观性是否必须通过叙事的一致性和完整性实现?新闻陈述者是否必须“隐藏身份”?“开放的新闻生产”需要新闻编辑室做出怎样的应变?等等。在新媒体环境下,新闻报道面临的主要问题不仅是形式,更是结构和理念的重建。将新闻视为一种文本存在, “开放新闻”的理念或许能够为重建理论提供线索。
本文为陕西省教育厅专项科研计划项目,项目编号08JK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