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新闻学毕业论文范文,新闻学毕业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舆情“沉舟”如何“救援”

  • 投稿Leo
  • 更新时间2015-09-14
  • 阅读量471次
  • 评分4
  • 67
  • 0

杨兼

伴随长江流域及我国南部大部分地区的暴雨,灾难在深夜不期而至。6月1日,重庆东方轮船公司所属旅游客船“东方之星”长江湖北监利段翻沉的消息震惊舆论场。随即,关于灾难救援、事件原因分析、官方作为、善后处置等事件相关信息在舆论场呈爆炸式增长,卷起了巨大的“漩涡”。政府、救援、部队、航务、交通、气象等部门无一例外的在这次重大突发事件中登上了舆情“沉舟”,事件本身也几乎抽象成为当前社会管理缺陷的缩影。而在这场显然无法全部归因于天灾的事件中,如何面对汹涌的舆情,也成为了当前政府所要做的重要的功课。

一、“6·1长江沉船事件”舆情发展过程

1.突发:游轮半夜翻沉。

事件原发6月1日晚9点,但舆情于6月2日上午才达到高峰。从搜索引擎显示的数据来看,自6月1日晚事件发生起到6月2日上午9时许,网络点击量与关注度出现了爆炸式的增长,网民的关注初步集中在游轮翻沉事件本身,自媒体中的信息传播也多为简单转发的告知性传播,评论尚且不多,且事件在自媒体传播的过程中也并未夹带过多的感情或分析因素。

2.汇集:悲痛情绪集中。

灾难事件初期的悲痛情绪开始在网络中迅速汇集,此时网民对事件相关信息的转发与评论多为带有祈福、默哀等自然流露的悲痛情绪的情感抒发,而随着媒体报道诸如“出事沉船上多为老年人“、“获救者表示‘我还活着”’乃至记者亲历现场的描述性报道,舆论场一片哀痛之声,这也推动了舆论场要求公布事件原因。

3.初现:公开信息遭疑。

事件曝光之初,媒体就曾报道称,长江海事局相关人士表示游轮因龙卷风倾覆,随后,该说法被人民日报沿用。但长江出现龙卷风不为网民理解。为此,南方周末为了证明台风“在湖北省及监利一带发生龙卷风其实并不奇怪”,还特地查阅了学术文献。江南造船厂副总经理认为,客轮“东方之星”的侧面受风面积比较大,如遇到超过其设计标准的大风,则会翻船。而环球时报通过对四川某海事局船员的采访,也称“事发地平时风就极大”,从经验上试图证明龙卷风确有其形成基础条件。然而,舆论场却并没有接受媒体的说法,网民对媒体公布的信息表示高度质疑,并围绕着事件发生原因展开了大量的讨论和呼吁,舆情再度走高。

4.加强:事件原因争论。

众说纷纭之时,新出现的消息又再次让事件原因陷入迷雾:湖北省应急办消息显示,其曾向气象部门核实.6月1日当晚21时至22时,该段江面确实发生风力9.2级的龙卷风。但据@中国之声官方微博却称,中国气象局表示,“不确定发生了龙卷风”。这些消息的出现令龙卷风是否存在都出现了分歧,事件原因的扑朔迷离令舆论围绕着事件原因再一次沸腾。

5.深入:正负信息博弈。

事件原因之争未了,舆论场中各种消息开始博弈:李克强总理前线指挥照以及官东救人事迹得到“点赞”:随后,被救起的船长和轮机长成为众矢之的,如何判定其责任让舆论争吵不休。各种正负面信息在角逐舆论场,众说纷纭中舆论持续沸腾。

6.持续:善后管理讨论。

随着救援的进一步进行,事件相关信息的进一步披露,舆论在同步关注救援进展的同时,也开始以事件为镜,深入审视事件背后存在的各种缺陷。调查追责、保险理赔、家属安抚、心理干预等事件善后也得到了大量关注,以事件为核心,舆论的关注范围逐步扩大。

二、重大突发事件的信息传播特点

1爆炸式扩散。

事件发生突然,导致舆情在事件发生初期的爆炸式扩散。沉船事件消息于6月2日早晨在媒体中披露,许多网民均表示“醒来就看到这一不幸的消息非常震惊”,因此,自6月1日晚9点24分事件发生时至6月2日上午9时许,根据百度指数和各微l尊的统计,排除凌晨至早上6点的低关注度特殊时段,自媒体的关注程度在几小时内就由0上升到3千万以上。

2.焦点式集中。

在事件进展过程中,网民的注意力也呈现出焦点式的集中,而一个事件或案件通常则随其进展呈现出多个焦点结构。沉船事件中,网民的关注焦点首先出现在事件原因,围绕该焦点则出现了对事发当时气象及其预警的争论等;与此同时,事件救援也成为网民关注的另一焦点。而随着事件的发展,,事件善后成为了网民关注的第三个焦点,而围绕该焦点则相继出现了事件善后、家属安抚、保险理赔、心理干预等各方面涉及到社会保障的争论。

3汇集型共情。

重大突发事件往往伴随着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强烈威胁,因此,网民的共情能力与程度极高,网络情绪极易汇集,网民共鸣度极高。沉船事件曝光之初,船上多为老年人几乎立刻激发了网民对老年人“不得善终”、年轻人“家庭破裂”的怜悯与同情,而随着生还者出现在公众视野,亲身经历的披露乃至其自身情绪的发泄也推动了网络情绪的汇集,而观察救援期间出现的负面信息,网民对其的关注也往往带有愤怒、鄙夷或悲痛的集体情绪烙印。

4.刻板式质疑。

由于事件曝光初期网络已经存在负面情绪,沉船事件初期,“长江海事局相关人士”及获救游轮工作人员针对事件原因的“龙卷风说”几乎得到了大部分网民的质疑,人民日报、新华社等权威媒体公布的初期结果推测依然遭到众多的质疑声音,刻板印象无疑对这些质疑的产生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此外,网民根据以往的经验,对官方的态度、官员的表现进行了惯例式的观察与监督。

5.掘进式深入。

随着事件进程的深入,网络的观察与质疑也呈现出掘进式的、层层深入的特点。事件初期,网民的关注焦点针对救援行动本身;随后,网民开始探查事件原因并发表自身看法;第三层,舆论开始关注官方的态度乃至行动的效率、官员的表现;第四层,则深入质疑我国现阶段航道管理、游轮安全监察、灾害预警等方面。

6.习惯性长尾。

网络对事件掘进式的深入挖掘往往会暴露很多深层的问题,因此舆论常常出现习惯性长尾,网民由对具体事物的关注开始,逐步上升到对很多宏观性问题的讨论.而宏观性问题的解决又非一日之功,因此舆情长尾。救援黄金期过后,舆论场中对于灾害预警、社会管理等宏观问题的讨论逐步增多。

三、重大突发事件中的舆情敏感点

1.行动质疑。

重大突发事件通常需要政府介入处置,因此,政府在事件中的作为是网民的首要关注焦点。由于刻板印象的作用,沉船事件中,和甬温动车事件中一样,出现了对政府救援能力、技术及行动的套路化质疑;针对官员,舆论中出现的对措辞和表情的质疑电并不新鲜:针对官方的事件结果调查,同样出现了对官方隐瞒事实、企图推卸责任的质疑。

2.谣言易发。

由于事件事发突然,信息体量增长极快,为谣言的滋生提供了温床。

3.结果信度。

突发事件的调查结论通常也是舆情的敏感点,本次沉船事件中关于“船只倾覆是因为遇到龙卷风”即因为太过挑战网民常识而难以被舆论场接受。

4.群体事件。

由于通常涉及数量较大的人民生命财产损失,极易导致群体性事件。沉船事件曝光后,受难者家属聚在某处政府办公地附近,对灾难过去好几个小时还得不到家人的消息表示抗议。

四、重大突发事件的舆情引导手段

1.抢占信息发布先机,挤压谣言生存空间。

信息发布重在时效。在第一时间发布相关真实信息,并根据预估的网民反应提高信息群的完整性,这样就能以最快的速度占领公众视线,挤占谣言的生存空间,并能最大程度的集中网民注意力,防止因注意力分散而导致的舆情转向,第一时间稳定舆情发展。

2.及时公布处理进程,疏导公众不良情绪。

涉及到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问题,网络容易滋生不良情绪,此时,若官方及时公布处理进程,展示担当姿态则能有效的安抚民众,疏导网络不良情绪。由此可进一步防止由不良情绪推动助力的负面判断。

3.据时以告事实真相,尽力统一各方口径。

事件突发,信息混杂,加之集体焦虑情绪的推动,公开真相几乎成为了网民的本能需求。因此,尽力统一各方面发声口径,能有效地理清信息的混乱状况,避免出现类似此次沉船事件巾,官方、媒体和民间三种话语场中关于“龙卷说”各执一词的状况。

4.主动把握舆情动向,找准信息情绪切口。

突发事件相关事实的公布也需要把握一定的技巧。事发突然,舆情高涨,官方往往会陷入“早发布网民质疑急于定性规避责任,晚发布网民质疑企图掩盖事实真相”的尴尬境地。因此,官方信息的发布除了通过权威媒体,更需要在发布的同时及时掌握舆情动向,找准网络情绪与时间的最佳切口,使得真实信息能够最大程度的畅通无阻。

(荆楚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