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青超
【摘要】一个文明而自由的社会存在合理范围内的舆论场域的对峙是正常现象,但是热点事件背后官方和民间舆论场域的常态性撕裂将不利于整个社会的整合。本文以“东莞扫黄”事件为切入点,基于风险社会的视角,以场域理论作为支撑,综合运用内容分析法、比较分析法等研究方法,着重比较官方舆论场和民间舆论场之间的差异。通过比较,探讨两个舆论场域之间的弥合方式。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东莞扫黄” 舆论场域 撕裂 弥合
转型期的中国,各类矛盾错综复杂,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以及公民意识的觉醒,每当热点事件发生以后,舆论常常出现两边倒的倾向,官方舆论场与民间舆论场的撕裂已成一种常态。在社会化媒体时代,这两种舆论场域的撕裂表现尤甚,何以如此?
一、风险社会、场域和两个舆论场
1、风险社会与中国
1986 年,著名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在《风险社会》一书中首次使用“风险社会”概念来描述当今充满风险的后工业社会,并提出了风险社会理论。他认为“: 当代中国社会因巨大的社会变迁正步入风险社会,甚至将可能进入高风险社会。从西方社会发展的趋势来看,目前中国可能正处于泛城市化发展阶段,存在着多重安全危险”,同时指出“这些仅仅是目前中国社会风险的次要部分,它的主要部分则应当是信任风险。①
2、布尔迪厄与场域
“场域”是法国社会学家布尔迪厄社会学中一个关键性概念,对于场域这一概念,布尔迪厄认为“一个场就是一个有结构的社会空间,一个实力场有统治者和被统治者,同时也是一个为改变或保存这一实力场而进行斗争的战场。”②
3、两个舆论场
(1)舆论
关于舆论的定义,学界一直没有达成明确的意见。陈力丹认为,舆论是公众关于现实社会以及社会中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表现的综合,具有相对的一致性、强烈程度和持续性,对社会发展及有关事态的进程产生影响,其中混杂着理智与非理智的成份。李良荣认为,舆论是指在一定社会空间内,消除个人意见差异,反映社会知觉和集合意识的、多数人的共同意见。
(2)舆论场
刘建明认为,所谓舆论场,指包括若干相互刺激的因素,使许多人形成共同意见的时空环境。这种共同意见在网络虚拟空间中汇聚,不同于出现在某个实体空间中,不易掌控。人们集结的密度越大,也就越有交流意见的条件。③
“两个舆论场”(民众的口头舆论场、媒体营造的舆论场)是由新华社原总编辑南振中首先提出来的,它描述的是这样一种舆论状态:传统媒体所欲营造的意见环境,与草根民意经常相互冲突,甚至分歧巨大。④
二、话语的撕裂:两个维度下的“东莞扫黄”
现代社会存在着官方和民间两个舆论场是合理的,但是近几年两个舆论场之间的隔阂却是需要引起重视。笔者将以“东莞扫黄”事件为例,按照事件发生和演进的过程,研究的时段选定为2014 年2 月9 日到2 月20 日共计11 天,着重分析以央视和《人民日报》为代表的官方媒体和以微博为代表的网络新媒体对于此事件的相关报道评论,分析官方舆论场与民间舆论场之间存在的差异。
1、严肃的单向度:官方舆论场下的“东莞扫黄”
研究央视关于“东莞扫黄”的报道,主要在央视网站以“东莞扫黄”搜索,搜索结果64 条官方报道视频,除去一些重复以及援用央视的报道,共计24 条,包括焦点访谈和滚动新闻报道。
在央视的24 篇报道中,有18 篇新闻报道明确表达了支持政府打击东莞非法色情产业的主张,约占全部的75%。有3篇报道东莞民众拥护扫黄的决心,占全部报道的12.5%。有2 篇客观描述了“东莞扫黄”这一事件,并没有明确表达自己的态度,约占全部报道的8.3%。有1 篇报道完全没有使用任何带有感情色彩的词汇叙述“东莞扫黄”这一新闻事件,约占全部的4.2%。而对“扫黄”持批评否定和难以判断态度的样本均为0 篇。
另一个官方消息的样本由于《人民日报》电子报道版的版权问题,研究选取2月13 日到16 日,人民日报连续四天刊发署名“钟新文”的系列评论文章,分别从是非界限、文明底线、媒体责任和治理责任等方面,表达对“东莞扫黄风波”及其引发的舆论波澜的思考。
官方媒体这种点对面的单向式传播活动,由传播者主导的单方面的向广大受众进行的有组织、大规模的活动。在大众传播过程中,传播者不仅是大众传媒的拥有者、使用者,还是信息和舆论的控制者,同时,传播者还充当着“把关人”的角色,把握着信息流动的方向,经过把关人的过滤和筛选,剔除那些被视为不符合群体规范或把关人价值标准的内容,而将那些已经包含着自身价值观念和主观态度的信息传达给受众,进而掌握了“话语权”。
2、揶揄与对抗:民间舆论场下的“东莞扫黄”
2014 年2 月9 日上午,中央电视台对东莞市部分酒店经营色情业的情况进行了报道。一时间,网络舆论平台上争议不断。相较于传统媒体一边倒地支持“扫黄打非”工作的有效开展,不少网民和微博意见领袖高呼“东莞挺住”、“东莞不哭”等口号,痛批央视获取新闻线索方式的不合理、采取暗访方式进行报道的不道德以及“只打苍蝇,不打老虎”的轻浮工作作风。而#东莞挺住#则成为新浪微博上的热门话题。2 月10 号11 点,新浪微博话题#东莞挺住#全部讨论227471 条。
三、撕裂的原罪:多重作用在场的角力
1、博弈:话语权的争夺
法国法学家福柯在《话语的秩序》一文中提出“话语即权力”的观点。在对话语的认识上,葛兰西从意识形态斗争的角度出发,认为“社会集团的领导作用表现在两种形式中——在统治的形式中和‘精神和道德领导’的形式中”。⑤
民间舆论场是现实社会场的一个释放场,也是现实社会场的一个监控场。与受控性较强的现实社会场不同,民间舆论场是一个人人可入的场所,是一个方便快捷的场所,是一个畅所欲言的场所,是一个关系互动的场所,是一个话语争夺的场所,也是一个权力争斗的场所。
2、转型和断裂:民间舆论场对官方舆论场话语的解构
“转型”与“断裂”是社会学家孙立平对中国当下社会做出的两个判断,体现出当下社会结构变迁的特征。在“东莞扫黄”事件中,网络空间的衍生话题“东莞挺住”是经典的民间话语对于官方话语的抵制与解构。
从“东莞扫黄”事件来看民间舆论场对官方舆论场的解构,可以发现“解构”的缘由,即传统媒体在报道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失范:2014 年2 月9 日,中央电视台以空前的篇幅报道了东莞的色情产业。CCTV 的记者携带隐形摄像机,潜入酒店、桑拿和按摩房,拍下许多令人咋舌的画面,包括衣着暴露的艳舞、酷似时装表演的妓女展示,以及具体的性交易价格。长久以来央视等官方媒体代表党和政府的立场,长期扮演宣传教化的角色。社交媒体的兴起改变了一切:越来越多的民众开始质疑政府的决策,质疑其立场、嘲笑其文风和腔调,甚至抵制其所倡导的道德。官方舆论场的公信力不断受到挑战。
四、包容与协商:舆论共识何以成可能
2014 年12 月25 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互联网新闻研究中心主持召开2014 年度网上舆情形势分析发布会。人民网副总编辑、舆情监测室秘书长祝华新在会上发布《2014:两个舆论场共识度增强》分析报告:近年来新闻舆论场的一种尴尬:以党报、国家电视台、国家通讯社为代表的主流媒体舆论场,和以互联网“自媒体”为代表的民间舆论场,有交集也有隔阂。在一些突发事件和公共议题上,经常存在较大的分歧。⑥那么,在两个舆论场各说各话、撕裂严重的状态下何以弥合?
1、从官方到民间
对于政府部门和主流媒体而言,应当积极推动政务公开,回应民意关切,借助互联网,促进官民之间的顺畅沟通和良性互动。主流媒体应当从庙堂走向人间,放弃高高在上的传播姿态。要实现两个舆论场的有效沟通,官方舆论场方面要从心态到语态进行转变。要学会放低姿态,用心倾听来自民间的不同声音。积极介入到新媒体环境当中,拉近与民间舆论场之间的距离感。放开话语权,让受众充分而自由地讨论,倾听来自民间的不同声音,以此提升官方舆论场在民间的公信力。
同时,扩大信息公开力度,敢于公布事实真相。在一些热点敏感新闻事件上,官方舆论场中屡屡出现的“失语”,严重伤害了政府的公信力。对于某一新闻事件,若官方舆论场刻意转移和回避的政治敏感问题,而这敏感话题恰恰在民间舆论场中能引起广泛关注,如此一来,两个舆论场的话语撕裂必然出现。
2、提高媒介素养
实现两个舆论场的有效沟通,单靠某一方面的力量是难以实现的。提高网民的媒介素养,实现民众的“自我管理”是促进两个舆论场之间良性互动的关键所在。在“东莞扫黄”事件中,微博微信等网络自媒体上出现很多淫秽内容,甚至出现了相互攻击谩骂的现象,导致对民间舆论场的舆论引导把控困难。民间舆论场随意散漫的舆论氛围、毫无节制的话语表达,在一定程度上源于民间舆论场,特别是网络舆论场中把关人的缺失和民众媒介素养的低下。因此,适当加强对网络内容和信息的把关是净化网络舆论环境的一个外部条件。同时,不断提升民众的媒介素养,实现理性建言。
结语
当今这个文化多元风险多发的时代,两个舆论场之间存在差异和对峙是在所难免的,一定话语的撕裂是观点多元的重要表征。一个社会同时存在官方和民间两个舆论场是一种正常现象,只是如何减少撕裂,实现两个舆论场之间的弥合是需要思考的。综合上述分析,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两个舆论场之间的有效沟通和良性互动是可以实现的,不过需要官方舆论场和民间舆论场的共同努力。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①薛晓源、刘国良,《全球风险世界:现在与未来——德国著名社会学家、风险社会理论创始人乌尔里希·贝克教授访谈录》[J]《.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5(1)
②布尔迪厄、华康德著,李猛、李康译:《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论》[M].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139
③刘建明:《社会舆论原理》[M].华夏出版社,2002:36
④张征、陈海峰,《简论“两个舆论场”的内涵与价值》[J]《. 当代传播》,2014(3)
⑤葛兰西:《狱中杂记》[M].人民出版社,1983:316
⑥祝华新,《2014:两个舆论场共识度增强》,人民网舆情监察室,2014-12
(作者: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新闻传播学2014级硕士研究生)
责编: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