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新闻学毕业论文范文,新闻学毕业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影像视角下的陕西关中文化传播——以电影《白鹿原》为例

  • 投稿少女
  • 更新时间2015-09-17
  • 阅读量300次
  • 评分4
  • 86
  • 0

【摘 要】本文通过对电影《白鹿原》的解析,分析镜头下的那个动乱的年代陕西关中以白鹿原地区为代表的文化传播,其中包括有独特的关中自然景观、文化精粹以及那个动乱年代关中地区的儒家文化。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电影 白鹿原 陕西关中 文化传播

电影《白鹿原》是以陕西关中平原上的白鹿村为背景,讲述了1912年到1938年之间,白家和鹿家之间的爱恨情仇和恩怨纷争,记录了在那个不平静的年代里白鹿原上的人的不同性格、品性、人性,以及他们在宗法制和传统文化、伦理纲常的压制下走向了各自不同的命运。

一、陕西关中的视听文化

电影《白鹿原》在意象的运用上带有浓厚的陕西文化特色,镜头下的白鹿原让观众感受到了具有别样风味的关中风情,浓厚的地域文化特色也成为了整部电影的亮点之一。

1、别具一格的自然景观

(1)纯净而温暖的麦浪。电影开篇就以风吹麦浪的方式来引领整个剧情,在苍凉和肃穆的氛围下展现出了阳光底下的麦浪纯净热烈。不管白鹿原的命运是安稳太平还是曲折婉转,小麦作为最重要的见证人始终都是以超然的态度存在。

(2)荒凉而辽阔的山田。电影《白鹿原》第一次正面呈现出荒凉而广阔的山田是在黑娃说要出去揽活的时候,这个镜头选用了远景方式来呈现,荒凉而辽阔的耕地和大山中,一头牛和鹿三父子,他们尽显渺小,在这个场景之后,白鹿原的命运和黑娃的人生发生了迥然不同的变化。之后一次对辽阔大山描写是发生在黑娃与田小娥发生关系的时候,大荒山的日出优雅而美丽,这两个镜头之间加了蒙太奇的剪辑效果,伴随着“征东一场总是空”,暗示了田小娥和黑娃不幸的婚姻和悲剧的结局;而之后人物命运一波三折,大山的远景镜头很少出现,因为在与封建文化抗争的过程中生活的空间变得越来越狭窄。

这个荒山是白鹿原人荒芜的内心——没有生命和活力,而辽阔的地域和白鹿原禁锢的内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白鹿原的人被封建伦理纲常禁锢太深以至于必须生活在各种各样的约束中,而对于白鹿原中敢于打破常规和禁忌的人来说,白鹿原更是没有了他们的容身之所,荒山无言,世间伦理纲常、人情冷暖已被它一览无余。

2、温暖质朴的关中人文景观

(1)浓厚的地域性方言的运用。电影《白鹿原》采用了地道而浓烈的陕西地方方言,原汁原味呈现出了陕西关中地区的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常态和语言习惯。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方言在这部电影中就是表演本身,使表演紧贴生活,显得格外真实。活泼而不突兀的方言,成功再现了原著的背景和地域性,也为人物性格塑造起到了锦上添花的作用。①

(2)陕西戏曲精粹的再现。华阴老腔声腔具有刚直高亢,磅礴豪迈的气魄,和江南小曲的优雅宁静的风格的对比之下则有另一番韵味。电影中的麦客在闲余利用其来娱乐,剧中一首铿锵嘹亮的《将令一声震山川》,麦客们饭后随性的演出深沉婉转,声音绕梁三日,高亢而苍凉的歌声似乎唱透了一望无际的原野和情欲,仿佛关中地区荒凉的生命力的熊熊燃烧。

电影中除了用了的著名的华阴老腔之外,还用了陕西的地方戏曲剧种“碗碗腔”,电影中的田小娥和白孝文过着奢靡的生活时,场景中的碗碗腔《桃源借水》的歌声细腻优雅,悠扬独特,哀婉缠绵。电影中选取桃源片段意在乱世的田小娥对安稳生活的由衷的向往,宛如桃花源生活,安稳而幸福。碗碗腔配合着皮影戏出现,将西部地区古老的文化精粹一同展示在观众面前,整个场景成为了一场视听的盛宴。

二、关中儒家文化——维护伦理与安定的准则

1、具有浓厚的儒家文化的原因——京畿之地

陈忠实在一篇文章中写道:“封建文化封建文明与皇族贵妃们的胭脂水洗脚水一起拍到了宫墙外的土地上,这块土地既接受文明也容纳污浊。缓慢的历史进程演进中,封建思想文化封建道德衍化成为乡约族规家法民俗,渗透进每一个乡社每一个村庄没有一个家族,渗透近一代又一代平民的血液,形成这一方地域上的人特有的文化心理结构”,这是作者对关中文化的解说,继这一解说之后是《白鹿原》的诞生。②白鹿原因为离“京畿之地”近,所以造就了文明和污浊并存的状态。在受新思想的冲击但是没有形成新的制度和伦理的时代里,具有浓厚旧制度和旧文化的白鹿原表现出惶惶不安,为了维护这个地区的稳定和安宁,它选择了捍卫儒家文化的统治地位,形成了关中地区独特的文化心理结构,以这个为轴心又衍生出了独特文化内涵。

2、儒家文化统治的工具——宗法制

因为根深蒂固儒家文化的存在,一成不变的稳定抹杀了人性中仅有的温情,人们一直都过着麻木不仁的生活,电影中陕西关中的儒家文化的精华得以传承但是糟粕也在白鹿原地区肆意蔓延。

(1)白嘉轩——儒家文化的捍卫者。电影《白鹿原》对白嘉轩是封建宗法制最高的长官,他公正践行乡约,是白鹿原上真真正正挺直腰板做人的人。即使他的儿子白孝文和田小娥有私情的时候,他在祠堂严加惩罚自己的儿子而没有丝毫的偏袒。

在电影场景的转换中,我们可以感受到白嘉轩性格的矛盾性,代表仁义和正直的同时也表现出了软弱,表面上刚正不阿,在面对强势的时候,白嘉轩也有自身的无奈。在鹿兆鹏和黑娃等人在白鹿原掀起的一场“风搅雪”,这时候鹿子霖让作为族长的白嘉轩进行管制,而白嘉轩以鹿子霖“你是乡约,你是政府,应该是你管才对”来推脱。

儒家文化的代表人物白嘉轩对新文化和思想拒不接受,他只是按传统的伦理和礼仪来统治这个社会,这样让他感到安全,但他却殊不知不变会稳定但是却没有发展。

(2)祠堂——儒家文化的伦理代表。电影《白鹿原》比较完整呈现了这一时期陕西关中地区的祠堂文化,祠堂作为了白鹿原的心脏地带,是紧紧连接白、鹿两姓的桥梁和纽带。首先电影开篇不久就在祠堂教授乡约;随之因为黑娃和田小娥的爱情不符合伦理所以拒绝他们进祠堂,所以说祠堂成为了婚姻的见证地;之后白孝文和田小娥以及狗蛋等人都在祠堂里被族规给惩戒过等,这都表明了祠堂是白鹿原维持正常生活秩序的工具。但一味追求纲常却无情抹灭了人性,祠堂成为了造成电影女主人公田小娥悲剧命运的罪魁祸首,田小娥追求幸福的权利被湮没在了茫茫无际的伦理之中。

祠堂是白鹿原这片古老土地上最古老最顽强的封建堡垒,在原著和电影中祠堂的命运也是一波三折,光荣过也衰败过,骄傲过也委屈过,颇具意味。曾经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的祠堂被黑娃打砸过,这也意味着儒家文化在白鹿原的根基已经开始出现了裂痕,象征着白鹿原最高话语权的祠堂已经在战乱中开始走下了神坛,同时也意味着封建道德传统开始淡化。

但遗憾的是,电影只到了日军侵华轰炸白鹿原的画面时就戛然而至,对后面黑娃回归祠堂等传统文化没有提及,造成了对以祠堂为代表的儒家文化的最终命运无从知晓,对围绕着祠堂来演绎的电影来说,是一个不小的失误。从原著来看,叛逆的黑娃最终回归到了祠堂,这也代表了在没有建立一个新的秩序时,即使再新思想的影响下,白鹿原也会选择儒家文化作为人性的皈依。

(3)贞节牌坊——儒家文化伦理纲常的象征。在电影中贞节牌坊是整个电影的核心,这是白鹿原的骄傲,意味着这个地区的女性坚贞不二,同时也是对田小娥不贞的嘲讽。贞洁牌坊是儒家文化中的“夫为妻纲”,封建统治者就为贞洁烈女建立贞节牌坊作为鼓励,每一处牌坊之下,不是埋葬了一个活泼的生命,至少也埋葬了一个女子数十年的青春。在男权文化的社会下,女性貌似都为了贞洁而活,一座外表光鲜的建筑物下消耗女子的终身幸福,贞节牌坊的设立是男权社会对女性的摧残。

女性作为男权文化的牺牲品在原著中表现得很明显,如白嘉轩的母亲认为“死去的女人不过是破旧的糊窗纸,撕了就应该尽快重新糊上一张完好的”③。在电影中对这条主线的刻画主要是通过田小娥来完成的,电影中的原著女性人物的大部分缺失让这条线索难免显得有些单薄,对田小娥在男权文化下的人物性格的刻画没有足够的力度和张力,显得有些遗憾和不足。

结语

镜头下的白鹿原在动乱年代发出了阵阵的颤栗,传统儒家文化也在新思想前受到了威胁和考验,剧情中的人物的显得那么质朴但是感受不到温暖,这也和原著的初衷不谋而合,正所谓“风花雪月平凡事,笑看奇闻说炎凉。悲欢离合观世相,百态人生化沧桑”。④电影《白鹿原》相对于线索复杂的原著来说,只是利用了简单的线条来阐述这段发生在白鹿原的秘史,但也因为这样的简洁而带来了很多遗憾。这部巨著勾画的人物过多且性格鲜明,发生的事情也比较复杂,要用这么短的时间来说明清楚是不可能的,所以电影的碎片化和架构的不完整是在所难免的。但是王全安能够巧妙选取角度来说明白鹿原故事的主线,超强阵容演员的精湛演绎之下也能够比较成功呈现出了当时那个风雨飘摇年代的风貌,特别是对陕西关中地区的地域特色文化勾勒是非常成功的,无论从取材上还是色彩上抑或某个事物的意象上,都呈现出了独特的陕西关中文化。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①周仲谋,《西部乡土史诗与地域文化的影像呈现——论电影〈白鹿原〉的改编艺术》[J].《北京社会科学》,2013(1)

②吕作民,《〈白鹿原〉地域文化特色》[D].吉林大学,2006

③④陈忠实:《白鹿原》[M].人民文学出版社,1993

(作者:均为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

责编: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