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友治
【摘要】随着新媒体的发展,运用新媒体进行信息表达已经是弱势群体惯用方式之一。本文对于新媒体时代弱势群体信息表达产生的必然性、特点及其利弊博弈等进行分析,希望能够加深对这一现象的认识,以便我们在利用新媒体解决弱势群体信息表达问题时,能够趋利避害,从而促进社会有序发展。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新媒介弱势群体信息表达
2014 年新媒体表现出强大的影响力,致使整个社会媒体环境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在传统媒体时代,由于某些客观条件的限制,弱势群体的信息表达并未受到社会应有的重视,一则受传统媒体的局限性影响,二则在于弱势群体缺乏物质基础。而新媒体时代,无论是弱势群体的物质基础还是信息表达的途径都得了到改善。基于此,也就不难理解为何弱势群体信息表达问题不断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一、新媒体时代弱势群体信息表达凸显的必然性
首先,源于新媒体所提供的“拟态环境”。李普曼认为,“拟态环境”是由传播媒体在人与现实环境之间嵌入的信息环境。在新媒体时代,这种“拟态环境”更加明显。相对于新媒体时代而言,传统媒体时代弱势群体信息表达由于传统媒体的局限性而受影响,主要体现为相同信息表达的弱势群体不能取得有效沟通,并且对于他们相关的信息表达交流,社会大众也难参与其中。作为同质群体类型之一的弱势群体,新媒体所提供“拟态环境”的开放性不仅扩大了这一同质群体,而且能够容纳大量异质群体参于,从而使得具有类似信息表达的弱势群体联系更加紧密,并使之向组织化发展,从而引起社会关注。
其次,新媒体增强弱势群体的自我表达意识。新媒体环境下,弱势群体的活跃性进一步提升,他们的自我表达意识增强。一则源于新媒体为弱势群体提供自由表达途径,创造了轻松的话语表达氛围,使他们意识到表达的可能性。二则由于在“拟态环境“中,所有参与者的身份的平等性,消除了弱势群体的消极情感,能够积极地进行相应的信息表达。
另外,在于弱势群体交流与沟通的不断加强,不同信息表达会不断地聚集从而形成相对更细化的信息表达主体,这种更加细化的信息表达一旦传播到网络环境,它引起的社会反应就远远超乎最初的设想。因为更加细化的信息表达的主体已不仅仅只是弱势群体,一些非弱势群体在更细化的信息表达之中必然能看到自己潜在的未表达的诉求,这也就提供了弱势群体信息表达出现社会轰动性的反应的基础。这种社会轰动效应,使他们看到了信息表达实现的可能性以及信息表达的必要性。
二、弱势群体信息表达的特点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弱势群体信息表达主要呈现出三大典型特点:
1、被动关注性
自20 世纪90 年代以来,社会资源的重新聚集与社会权利的高度失衡导致利益表达能力在不同群体中呈现出巨大差异,使得以集中性、群体性、高度同质性为特征的弱势群体被排斥到社会结构之外,并且形成了一个结构断裂的社会。
在这种环境下,处于社会非弱势群体的大众,他们自我潜意识中有一种优越感,在优越感支配下的他们,无意识中完成了一种自我赋权(self-empower),即在他们意识中对于弱势群体有一种关注的责任,通常一般的表现形式就是对弱势群体的怜悯与同情。因此,在这样一个潜意识的心理作用下,非弱势群体对于弱势群体表达的信息比较敏感,表现出极强的关注性。此外,受网络围观的影响,新华社曾发表题为《新载体不断涌现,“全民围观”时代到来》的文章,称从2010 年起网络文化进入“全民围观”时代。①事实上,网络围观已经是网络中一种普遍现象。正是受网络围观效应的影响,弱势群体被动关注性特点也愈加明显。
2、选择性增强
新媒体环境下,弱势群体呈现被动性的特点难以避免,但是在整个信息表达的过程中,他们的主动性也不可否定。一方面,新媒体所提供的自由诉求平台,加强了他们信息表达意识。另一方面,社会氛围的带动,现在越来越多的人习惯于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表达想法,这似乎成为一种社会潮流。在这种社会氛围下,弱势群体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相比传统媒体,新媒体显著的特点在于打破受众与传播媒介间的障碍以及接受者与传播者之间的边界,使传受双方站在平等的平台上进行对话。因此,新媒体为弱势群体的信息表达提供了平台,人们自由地设定和接收自己最感兴趣的信息,并且为弱势群体提供聚类的碎片化信息,从而使诉求不同的弱势群体在新媒体上群体化,共享群体内的信息。这不仅改变了传统媒体时代只能被动地接受信息的局面,也使弱势群体的自由表达成为可能。这些改变打破了专业新闻机构发布新闻的局限,极大地满足了弱势群体参与信息发布的需求。
3、主动性凸显
弱势群体诉求是否能得到社会关注,也就是说他们的信息表达能否上升到公共舆论层次,这对于他们表达主动性有着重要影响。在传统媒体环境下,传播媒介对弱势群体信息表达成为公众舆论起决定作用,致使弱势群体信息表达很难上升为公众舆论,这一定程度挫伤了弱势群体信息表达主动性。而新媒体环境下,媒体对公众舆论的形成不具有决定性的中介作用,从而使弱势群体信息表达被社会大众广泛关注与传播成为可能,这必然增强了弱势群体信息表达的主动性。
另外,传统媒体发展的背景是市场经济,为适应市场的需要与保证经济效益,传统媒介在受众群体的选择上有偏向性必可避免。媒体面临着“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社会公正”与“市场份额”之间的一个选择。此情形之下,很多大众传媒的选择必然会是嫌“贫”爱“富”。②在这种情况下,弱势群体信息表达于有意或无意间被“剔除”出来。但是在新媒体时代,新媒体为弱势群体提供了广阔的平台,他们能够自由地活跃在各种媒介之上进行信息表达。
三、新媒体环境下弱势群体信息表达的利与弊
新媒体具有个性化突出、受众选择性增多、表现形式多样、信息发布实时等新特点以及具有交互性、数字化、网络化等优势。这些显著的特点与优势在弱势群体的信息表达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但也存在着不可忽视的弊端。
1、新媒体对于弱势群体信息表达的积极作用
第一,强化弱势群体信息表达自信心。随着我国步入新媒体时代,弱势群体权益意识不断提高。原因在于,传统媒体时代弱势群体信息表达渠道主要是信访、党政部门、人大政协等,但是通过类似渠道效果甚微。新媒体时代则不同,弱势群体信息表达通过新媒体途径所取得的效果十分明显,这不断地加强他们信息表达的自信心,并且使“有问题找媒体”日益成为弱势群体主张权益和诉求利益的一种惯常方式。
第二,提供有效的诉求渠道。各种制度化利益输入渠道,无非间接表达和中介输入两种方式。传统媒体环境中,依靠这两种输入方式弱势群体信息表达是难以直接被反映到相应决策层。新媒体时代,新媒体所具有的公开性、交互性、显著性和直达性的传播特点,不仅使得这两种利益输入方式发挥了作用,而且提供了更为有效的直接表达方式。一方面,减少了利益输入的中间环节,利于弱势群体的要求接近决策环节,实现信息的有效表达。另一方面,作为弱势群体与政府的交流桥梁,新媒体为无法与决策系统接触的弱势群体提供了表达问题与诉求的渠道,从而扩大了政策问题的来源,能有效地克服政府决策的一些“盲区”。③
第三,提升弱势群体信息表达效能。被社会边缘化了的弱势群体,在遭遇各种利益剥夺以及损害的情况下,具有强烈的信息表达欲望。但现有的信息表达途径受当前一些基层干部的形式主义和官僚作风或者由于门槛太高、成本太大的影响而形同虚设,影响弱势群体信息表达效能。然而,新媒体环境下,弱势群体信息表达受中间环节影响较小,通过新媒体作用,与他们相关的信息将大量生产、复制以及广泛地传播,并且在相较短的时间内,新媒体将弱势群体真实声音与信息表达进行整合,建构起“社会焦点”,使弱势群体信息表达效能得以提升。
第四,为弱势群体信息表达提供社会支持。就弱势群体而言,社会支持对于他们的信息表达的实现是一种有力的保障。国内有学者对于社会支持从社会学意义上分析认为,社会支持是一种选择性社会行为,是一定社会网络利用一定的物质和精神方式对社会弱者进行的无偿帮助。④社会支持分类各异,罗素和卡特纳将社会支持区分为六方面,即情感性支持、社会整合、网络支持、满足自尊的支持、物质性支持和信息支持。⑤相比社会学意义上的社会支持,在新的社会背景下,新媒体为弱势群体的信息表达同样提供一种社会支持。这种社会支持,是在对社会支持分类进行整合的前提下提供给弱势群具有全面性的支持。这种社会支持的主体不再是独立的个人、社会组织或者国家等,是新媒体聚合了各种支持主体后形成的一个综合体,它所产生的社会反应更强烈、信息表达效能更高。
2、弱势群体对新媒体运用产生的消极影响
第一,新媒体提供的“虚拟环境”的不完全支配与弱势群体无限参与可能性的放大,一定程度上不利于社会有序发展。在群众心理的研究中,勒庞认为,群众在匿名的群体剧场中容易接受暗示,会受强烈情绪的感染,致使产生狂躁、偏执、暴决和专横,这足以摧毁人类文明。⑥新媒体提供的这种“虚拟环境”与匿名群体剧场是极具相似性的,弱势群体在“虚拟环境”中,如果受过多相关负面信息的刺激,再加之他们的敏感性,使其容易被煽动,做出不理性的行为。因此,新媒体在为弱势群体信息表达提供更大空间的同时,存在着很大的隐患。
第二,新媒体环境下弱势群体信息表达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蝴蝶效应”的消极影响。美国气象学家洛伦兹提出“蝴蝶效应“理论,该理论认为,事物发展的结果,对初始条件具有极其敏感的依赖性初始条件极小的偏差,将会导致结果的巨大差异。⑦新媒体环境中,弱势群体信息表达也类似地呈现出“蝴蝶效应”。原因在于新媒体传播具有互动性、跨地域性、开放性和草根性等传播特点。在新媒体时代,一篇博客甚至是微博、微信上一句简单的留言,都有可能在网络上被迅速转载从而广泛传播于社会。所以我们看到,弱势群体信息表达传播初期状态的变量其实很微小,只是一条简单的信息,呈现出有序状态。然而,在新媒体的作用下将演变为无序,从而给社会造成的一定的危害。另外一方面,新媒体传播具有草根性的特征,毫无疑问是弱势群体信息表达过程的严重漏洞,主要体现在广大社会传播者的文化水平、价值取向等方面参差不齐。这种传播过程中无序的加剧,增加了政府弱势群体实际诉求的难度,并且可能有由于错过解决问题的最好时机,而致使危害社会秩序事件的发生。
四、改善弱势群体信息表达的措施
在对新媒体时代弱势群体信息表达做出简单分析之后,我们了解了新媒体发展在我国弱势群体利益诉方面所产生的积极作用以及可能出现的不利因素。出于这种双重影响考虑,本文做以下两方面探讨。
1、鼓励弱势群体通过新媒体进行信息表达
积极发挥新媒体的优势,引导更多的弱势群体利用新媒体提供的平台,让新媒体平台充当社会“减压阀”,规避一些极端事件的发生。如2013 年7 月20 日,山东农民冀中星,因上访无门在首都国际机场引爆了自制炸弹。事后,发现他在进京前写的最后一篇博客中写道:“我叫天,天不应,叫地,地无声。⑧这就表明,某种程度上弱势群体在遭遇利益侵害时缺乏一些发泄不满情绪的平台。因此,我们应充分利用新媒体这一“减压阀”的作用,去消解弱势群体消极表现对社会的冲击。当然在鼓励弱势群体积极地通过这种方式进行利益表达之前,政府必须要做好相关工作。其一,做好宣传工作,让更多的人了解这种信息表达渠道,以及表达出政府予以的高度重视。其二,政府积极回应出现在新媒体上的弱势群体信息表达。如此,才能正真体现政府的效能。
2、积极规避潜在的隐患
新媒体环境下弱势群体信息的自由表达,是通过新媒体创造的巨大无序空间实现。对于弱势群体来说,这既是信息表达的机会,也是一种考验。因为没有秩序的自由,对于任何社会的发展来说都是威胁。正如塞缪尔所说,人当然可以有秩序而无自由,但不能有自由而无秩序。⑨另外,在无序空间中,缺乏相关专业的导向人员,也使得弱势群体信息表达会被肆意的解读与分析,这不仅未能促进问题的解决,反而造成消极影响。正如相关学者所言,很难想象,没有独立的、具有分析性和调查性的关注公众利益以及没有资深专业传播者和研究人员面向广大受众的新闻业,民主的公众生活还能繁荣成长。⑩因此,本文尝试性地为排除这种隐患提出以下两点措施:
首先,加强监管与规范。新媒体时代弱势群体信息表达作为社会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全社会的高度关注。然而,在网络无序的传播下,必然会产生相应的负面影响,因此对新媒体需加以监管。这种监管与规范的主体可以是政府,也可以是政府所扶持的社会组织。从效率角度考虑,社会组织作为监管与规范的主体将会有更好的效果。
其次,发挥意见领袖的作用。网络环境类似意见市场,当弱势群体信息表达投入到这样一个意见市场时,不同立场的群体就会有不同看法。意见领袖在众说纷纭的意见市场,可以借以自己的专业知识,对特定议题发表意见,做出诠释,发挥导向性作用。以微博为例,根据2014 年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发表《2013 年中国互联网舆情分析报告》的相关数据分析,在话语权方面,意见领袖微博话语权的比例高达24%,仅次于媒体微博,相对于普通网民、政务微博具有较强的优势。在体现信息传播的博文转评总数上,“意见领袖”位居第一,体制内媒体微博位居第二,政务微博居末位,不足意见领袖影响力的14%;体制内媒体微博和政务微博两组相加,影响力也不及意见领袖。⑾因此,在弱势群体信息表达问题上,须充分发挥意见领袖所具有的优势。一则利用意见领袖的这种信息传播优势,为更多的弱势群体信息表达服务;二则发挥意见领袖的话语权在弱势群体信息表达方面的引导作用,达到规避弱势群体在新媒体提供平台上无序的信息表达所产生的隐患,从而逐渐使得新媒体环境下弱势群体信息表达秩序化、规范化。□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网络传播语境下弱势群体的信息表达及引导机制研究”(编号:11CXW037),江西省社科规划项目“网络背景下新生代农民工精神需求现状及心理疏导机制研究”(编号12SH15)】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①吴生华,《“围观时代”的新闻价值判断》[J]《. 新闻实践》,2011(5)
②高宪春,《新媒体环境下舆情事件互动机制分析》[J]《. 当代传播》,2011(6)
③朱胜龙,《报刊:“嫌贫爱富”为哪般》[J]《. 新闻出版交流》,2003(2)
④聂静虹,《论大众传媒在利益表达中的功用》[J]《. 求实》,2003(11)
⑤陈成文,《社会弱者论——体制转换时期社会弱者的生活状况与社会支持》[M].时事出版社,2000
⑥贺寨平,《国外社会支持网研究综述》[J]《. 国外社会科学》,2001(1)
⑦古斯塔夫·勒庞著,冯克利译:《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⑧Priscilla Murphy,Chaos Theory as aModel for Managing lssues and Crises[J].Public Relations Review,1996,22(2)
⑨塞缪尔·亨廷顿著,王冠华等译:《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⑩E.M.罗杰斯著,段晓蓉译:《传播学史》[M].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
⑾人民网舆情监测室,《2013 年中国互联网舆情分析报告》[DB/OL].http://yuqing.people.com.cn/n/c364391-24662668.html,2014-03-18.
(作者:华东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
责编:姚少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