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泆飞
【摘要】近年来,我国电影事业蓬勃发展,其中现实题材影片规模也日趋扩大,内容覆盖较广。《搜索》作为其中少有的涉及到社会现实问题,反映媒体行业现况的影片有其特殊性。《搜索》中的内容与新闻业界有着密切的关系,它完整地呈现出“叶蓝秋事件”舆论的生成和消退。《搜索》作为现实主义电影的代表,对其呈现的舆论进行分析,有助于我们评判其有没有起到培养公众对舆论的正确认识和提高公众媒介素养的作用,并对以后现实主义电影的创作有所裨益。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现实主义电影 舆论生产 媒介素养
我国每年新出数百部电影,其中现实题材占70%多。看似现实主义题材的电影是一个压倒性的数量优势,但其中表现现代都市生活的影片非常少,多数是怀旧戏和老少边穷戏,《搜索》是其中少有的涉及到社会现实问题、反映年轻人生活的影片。
《搜索》的内容与新闻业界有着密切的关系,它完整的呈现出“叶蓝秋事件”舆论的生成和消退。《搜索》作为现实主义电影的代表,对其呈现的舆论进行分析,有助于我们评判其有没有起到培养公众对舆论的正确认识和提高公众媒介素养的作用,并对以后现实主义电影的创作有所裨益。
一、《搜索》中“叶蓝秋事件”舆论的生成
舆论是公众关于现实社会以及社会中的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表现的总和,具有相对的一致性、强烈程度和持续性,对社会发展及有关事态的进程产生影响,其中混杂着理智和非理智的成分。舆论在形成过程中媒体起着很重要的作用,舆论的形成伴随着媒介的自我呈现,受众通过观看影片不断修正以前对媒介的印象。
电影《搜索》的主线就是“叶蓝秋事件”舆论的形成和消解,对其进行分析,发现媒体精心选择的新闻引发了舆论,时代语境放大了舆论,媒体的话语霸权设置着舆论场,新旧媒体互动及公众参与强化舆论,信息公开使得舆论逐渐消解。
1、媒体精心选择的新闻引发社会舆论
大众媒体有着四重功能:提供信息、监视舆论、传承文化和娱乐,而提供信息则是大众媒体最主要的功能。周遭世界纷繁复杂,客观世界的信息无穷无尽,作为媒体工作者,他们有责任和义务把信息传递给公众,同时他们也被赋予了把关的权利。
在电影中,《今日事件》是电视台的王牌节目,陈若兮是该节目的主编,她需要制作有影响力的新闻提高自己在电视台里的地位。她凭借其职业敏感对众多新闻的价值进行判断后,挑选了“不让座”事件作为报道焦点。“不让座”事件在电视播出后,现实和网络中对叶蓝秋讨论不断,电视台的一天短信收入就达到十三万,舆论由此引发。
为引起新闻事件的轰动效应,在电视镜头中多次采用了对比的方法来渲染事件。如:新闻对象的对比,叶蓝秋被描述为神秘妙龄女郎,衣着时尚,被主持人戏称“墨镜姐”,让座对象则是衣着朴素的老爷爷;性格的对比,叶蓝秋冷漠,售票员热心;环境的对比,公交车上年轻人中只有叶蓝秋是坐着的,而站着的老年人只有那一位爷爷;语言的对比,叶蓝秋对老人出言不逊,其他人对老人呵护爱戴。
正因为用了对比的手法,这则新闻的人物形象更加饱满,有着更强的冲击力;而从受众的角度来看,叶蓝秋的形象更让人厌恶。
2、时代语境放大了舆论
作为直指当下的现实主义电影,电影中影射出很多现实中的道德问题,比如老人摔倒后无人搀扶、第三者问题等。影片中,叶蓝秋最初因为不尊老受谴责,在媒体的后续报道中她又被认定是思拓集团老总的“小三”,再后被塑造成为报复而抢记者男友的蛇蝎心肠的女人。在这种现实语境下,关于叶蓝秋的舆论很容易被放大。
3、媒体的话语霸权设置舆论场
在新闻传播领域,所谓话语霸权就是国家或某一部分社会团体凭借其在传播媒介上的强势,排斥其他群体的媒介接近权和使用权,以其特有的话语建构方式宣扬其所在阶级的价值观与意识形态,使其他群体的话语游离于大众媒介之外而被动选择沉默,逐渐接受认同其传播思想的信息流动过程。
在影片中,陈若兮是《今日事件》的主编,她为了扩大影响使舆论持续,不仅找到网络推手为其造势,还剥夺了叶蓝秋为自己辩护的权利。她不断的设置着舆论,使得媒体环境充斥着对叶蓝秋的谴责,这种谴责由媒体上延伸到现实生活。
4、新旧媒体互动及公众参与强化舆论
连续报道使得舆论不断升温,在影片中,“不让座事件”在电视播出后引发了很大的社会反响,陈若兮随即策划了专题报道,其中包括对曾任叶蓝秋班主任的访谈、街头对市民的采访。
同时电视与网络对事件的报道互相推进,传统电视媒体通过在网上捕捉到更多的信息,人们又在网上对电视播放的内容进行讨论,导致新信息不断出现,舆论不断升温。公众积极打进节目热线电话,形成了媒体与观众的互动。通过电视热线电话,公众的态度得以在电视上展现。电视播放网络上人们的讨论的结果,使得网民的意见也得到有限的表达。这种新旧媒体的互动和公众的参与使得舆论不断强化,最终把叶蓝秋刻画为道德沦丧的“小三”。
5、信息完全公开使得舆论逐渐消退在叶蓝秋跳楼自杀后,《今日事件》播出了杨佳琪对沈流舒做的专访和叶蓝秋的道歉视频,澄清了事实,使公众了解到叶蓝秋不让座的原因、她不是沈流舒情妇的事实。莫小渝看完电视后,哭着说:“我欠小叶的这笔账,怕是再也还不上了。”
莫小渝是叶蓝秋成见最深的剧中角色,正是她提供了“线索”,使得许多媒体认定叶蓝秋是“小三”,叶蓝秋的道德形象因此不断恶化。此时,莫小渝的反应可以折射整个社会成员的反应——大家积极反思自己的行为给叶蓝秋带来的伤害。信息完全公开后,事实澄清,“叶蓝秋事件”的舆论也得以消退。
二、对影片中舆论生成机制的反思
1、不该引爆的新闻成为关注焦点
在影片中,沈流舒在电视里看到叶蓝秋因不让座被曝光后,说:“屁大点事,还成新闻了,小题大做。”然而,在媒体之间、媒体内部竞争日益激烈、以收视率为业绩指标时,新闻人必须不断的挖掘更多这种新闻来赚取更多人眼球。
可是记者是职业人,更是社会人,对人性的关怀要比追求新闻价值更为重要。“不让座”确实具有较高的新闻价值,然而假如记者及时对叶蓝秋的情况进行了解,知道她做出这样行为的原因,这条新闻可能便不会被报道。在媒体暴力时常发生的当下,媒体在报道新闻的时候更应该小心翼翼,需要考虑报道对当事人造成的影响。
2、话语权不对等使得不当舆论无法及时消解
伏尔泰曾说过:“虽然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在倡导言论自由的当下,媒体要想客观公正,很重要的途径就是反映各方观点,给予每个人公平表达的权利。喻国明认为,商业的介入,使某些媒介更多地去迎合受众而非引导受众,媒体市场竞争的压力越大,迎合的趋势就越明显。这点在影片中展现的十分明显。
对于叶蓝秋道歉视频为什么没有及时在电视上播出,实习记者叶佳琪解释说:“不让座事件在网上反应特别激烈,《今日事件》昨天刚报道,今天又要给她搭建平台去喊冤叫屈,你说网友能答应吗?”这时,媒体被网络舆论所绑架,为了自身的利益而把社会使命丢在一边,设置了一个强大的舆论场,使得叶蓝秋成为众矢之的。话语权的不对等使得叶蓝秋根本没机会为自己正名。面对社会上越来越强的舆论谴责,无力的她只有选择一死求得解脱。
3、新闻失实使得舆论走向偏离事实真相
新闻必须真实,是新闻工作的第一信条。影片中,陈若兮在编辑室说:“我们的工作是要记录生活中的真实,努力还原事实真相。”但是在现实中她的不当行为却使得新闻屡屡失实,做嘉宾访谈时,她操纵话题走向,在采访时,她引导对方观点。看到有人爆料叶蓝秋是“小三”,她未经核实便把她的所有信息都挂在网上。当看到她男友和叶蓝秋一起的照片时,陈若兮立即写了一篇新闻,用“据知情人士透露”做消息由头,毫无事实依据,对叶蓝秋进行人身攻击,使得新闻严重失实,而她自己也严重违背了记者职业道德。违背了真实性的新闻决定了由之形成的舆论具有严重的危害性。最终舆论的走向与事实真相越走越远。
三、现实主义电影与受众媒介素养
在信息社会里,认识媒介将成为生存的必要条件之一。提高受众媒介素养就要启发其对媒介使用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以使他们达到高度的自律和对媒介的有效使用。
影片中,“为了吸引眼球、获得注意、提高收视率,并最终获利,本身具有公共性质的传统媒体竟然违背新闻报道原则靠网络水军搏上位。”但在现实生活中,传统媒体会有更大的可信度和影响力,而且无论是打电话参与节目互动抑或在网上发帖都要遵守法规,每个人都要为自己的言论负责,影片中莫小渝的做法已经犯了诽谤罪。影片中陈若兮的很多行为违背了新闻记者职业理念,影片背后更多的是对整个传媒业的批判。陈若兮只是传媒机构中的一个构成分子,如若在健康的传媒组织制度下,她的错误完全可避免或被及时补救。其实对大众传媒专业主义精神缺失的呈现有些夸大其词,在现实传媒机构里,层层的节目送审会确保新闻的客观、真实性,不实的消息无法传给受众。
现实主义电影对当下的一些社会热点进行批判和揭露,有着很重要的社会意义。但是要想提高公众对舆论的认识及媒介素养,必须要客观真实的呈现媒体形象,切不能故作极端之势、用偏执之词,像《搜索》这部影片采取夸张失实的表现方式是不可取的。虽然对真实的展现可能会使影片的噱头减少,但是这对社会的价值会更大,对社会进步的推动作用也更大。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①陈颖,《大众健康传播中受众媒介素养的培养》[J]《. 新闻爱好者》,2011(18)
②章洁:《大众传媒心理学教程》[M].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77
③刘海龙:《大众传播理论:范式和流派》[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245
④陈力丹:《新闻理论十讲》[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304
⑤陈力丹:《舆论学:舆论导向研究》[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51-57
⑥余霞、任红丽,《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论的形成机制探究》[J].《新闻世界》,2011(11)
⑦孙正好、何青,《大众媒介对弱势群体的话语霸权现象探析——一种葛兰西霸权理论的视角》[J]《. 东南传播》,2011(8)
⑧李良荣:《新闻学概论》[M].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267、270
⑨路春艳,《虚拟的网络真实的问题——影片〈搜索〉的社会观察与表达》[J].《当代电影》,2012(8)
(作者: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
责编:姚少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