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怎样实现角色转换
新的传媒业态对媒体提出了更大挑战。不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都在竭尽全力寻找更多、更新的渠道和工具,以顺应新的时代要求。
社会对记者的需求从未改变。在一些人眼中,为适应后工业时代,记者的职能有所“延展”,包括精准度、信息安全性、信息处理等。然而,在这个过程中,以最正确的展现形式给特定群体讲故事,仍是记者行业的一贯要求——换句话说,时代再变,不变的是讲好故事。
改变世界的同时提升自己。媒体人要想在新闻报道和媒体机构中彰显个人魅力,就需要树立一种责任意识,具备一定的素质和能力。时代对新闻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未来十年媒体从业者如何做新闻?
未来十年,媒体面临的挑战将会有四对矛盾:新旧媒体之间的矛盾、跨界和坚守之间的矛盾、善与真之间的矛盾以及大与小之间的矛盾。至于如何选择道路,需要“在纠结中前行”——更重要的是,要在改变世界的同时,提升和改变我们自己。
(张薇/《光明日报》)
报业转型:既要“做大”也要“做小”
对报纸来说,越来越严峻的生存困境已是不争的事实,转型是必由之路。如果能在媒体融合的基础上,在内容生产和经营模式等方面进行全面创新,把经营“做大”,把内容“做小”,或许可以闯出一条报业自救之路。
内容生产:与新媒体相比,报纸的“多而全”已不再具有竞争力,而“时效性”“互动性”则是其明显的短板。面对新媒体的挑战,报纸唯有变“多而全”为“少而特”才能扬长避短。虽说“一报在手,应有尽有”现在仍是一些纸媒坚守的办报理念,但也有不少报纸另辟蹊径,根据自身的具体发展情况,开始尝试通过“瘦身”集中精兵强将办好“剩下”的其他版面,来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在新媒体环境下,报纸以信息传播取胜的可能性微乎其微。报纸应该突出特色,力求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以实现报道内容的“不可替代性”,从而在媒体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深度报道、独家评论、专业解读等都不失为突出特色的有效途径。重视深度报道,把新闻做深、做透、做好,是报纸提高核心竞争力最有效的措施之一。此外,评论视角要独特,对于报纸来说,评论就是其思想表达的载体,是新闻报道的风向标。评论要有影响力,不能简单地陈述新闻事实,必须有独特的视角,有自己的观点,即所谓独家评论。除了深度报道、独家评论之外,专业解读也是提高报纸竞争力的“杀手锏”。
经营模式:单凭广告收入支撑报业的发展越来越艰难,若要摆脱当前的经营困境,报业必须改变传统的经营策略,发展多元化的赢利模式。做强优势产业,为了应对新媒体的挑战,报纸要及时调整经营和发展思路,树立市场营销理念,一切从市场和客户的需求出发,延伸媒体价值链条。做好相关产业,把握当前文化产业发展和繁荣机遇,充分利用自身品牌效应和公信力,整合报纸的资源优势和人才优势,向文化服务领域发展。尝试跨界发展,需要通过资本运作,选择优势项目,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聂双/《中国报业》)
都市报发展的“新常态”
不再是“摇钱树”。直面这个常态,对都市报至少有两点启迪:一、回到常识:挣大钱绝不是办报的唯一目的,最起码不是报人的核心诉求;二、钱不那么好挣,或许能打破一个惯性思维,对都市报不能再竭泽而渔,应给它们留出足够的发展余地,促其找寻新的增长点,摒弃单一盈利模式。
不再是“万金油”。直面这个常态,都市报要深入研究报媒、网媒、移动媒体及自媒体等各种传播介质特点,扬长避短,打破盲目追求“快、全、杂”的习惯性思维,有所为,有所不为;建立健全并科学运用读者数据库,精准定位读者及读者需求;坚定走“深度”之路,强调“独特”“原创”和“本土”;再造采编流程和考核机制,实现不同类型稿件在报纸、报办网站、移动客户端及官微等平台上的科学分流、交互融合。
不再是“高音炮”。直面这个常态,都市报才可能尝试运用互联网思维,依托报纸雄厚的品牌资源和团队实力,坚定实施“全媒体战略”,大力开拓新的传播平台,打“组合拳”,走媒体融合之路。(曹海峰/《中国记者》
用都市报眼光 报道主流新闻
倡导理念,厘清思路。什么是主流新闻?凡是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闻都是主流新闻。什么是都市报的眼光?都市报的眼光就是老百姓的眼光。强调的是接地气、接人气,注重的是真实、可信、亲切、生动、感人,更需追求的是传播力和影响力。“用都市报的眼光报道主流新闻”,就是要认清主流、站位主流、融入主流、传播主流,成为主流媒体。
思想决定行动,理念推动创新。新闻天天都有,就看你有没有“慧眼”发现并发掘出蕴藏在新闻中的“核心价值”,然后用令人喜闻乐见的“春秋笔法”传播出去。“新闻应该怎么说”,成为一个值得深思的课题。我们首先在编辑记者中不断倡导,要培养良好的心态,历练敏锐的眼光,只有心态调整到位,眼光观察犀利,传播语态好、语法新,好新闻就一定会呈现到读者面前。
(赵国平/《传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