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闻传播学在读学生作为未来的新闻工作者,对媒介角色的认知影响着我国未来新闻事业的发展变化。本文以我国高校新闻传播学在读学生为研究对象,考察他们对媒介角色的认知情况,并与一线的新闻工作者认知情况进行比较。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新闻传播学 学生 媒介角色
迈入21世纪后,新闻学与传播学由于其研究主体新闻传播活动在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及作用,虽然新闻传播学在我国仍属于较为年轻的学科,但目前已经逐步发展成为一门“显学”,学习新闻学与传播学专业的在校学生成为了建设中国新闻事业的生力军和后备军,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称这些在读的学生为“准”新闻人。
作为“准”新闻人,这些新闻传播学在读学生对于新闻价值取向、媒介角色认知、新闻社会功能等这些新闻专业命题的认识不仅关乎以后新闻报道的风格和内涵,也会影响未来我国新闻事业的发展变化。
其实,自从Johnstone、Slawski与Bow-
man在1976年出版分析新闻人员的经典著作《新闻人员:美国新闻人员与他们的工作之社会描绘》后,新闻人员研究就成为了新闻学者重视的研究课题①。其中,在国内较有代表性的是罗文辉、陈韬文、潘忠党、李金铨等以港台学者为主的研究人员,他们在2004年合作出版的《变迁中的大陆、香港、台湾新闻人员》一书中,第一次比较了香港、大陆和台湾新闻从业者的媒介角色观差异。
一、研究方法
鉴于广州暨南大学是一所面向海内外的侨校,就读学生除广东省籍外,还有来自内地其他省份和港澳台地区的学生,调查对象涉及面较为广泛。可以作为一份样本,对了解他们对媒介角色的认知起到一点帮助。
在专业设置上,暨南大学对于新闻传播学的专业设置较为齐全,有新闻学、广播电视新闻学、广告学、传播学等专业和传媒经济学方向;此外,人才培养体系涵盖本科、科学学位硕士、专业学位硕士以及博士、博士后。因此本次调查的问卷主要选择在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发放。
本次调查共派发问卷400份,回收370份,回收率为92.5%;有效问卷为364份,有效样本比例为98.39%。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其中,男性占21.4%,女性占77%。受教育状态方面,本科在读占49.2%,硕士在读占48.1%,博士在读占0.8%。专业分布较集中于新闻学占41.4%,广播电视学占16.5%,传播学占7.6%,广告学占6.5%,编辑出版学占3.5%,其他新闻传播类(主要指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学位)占22.4%。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本研究问卷中考察新闻媒介社会功能所使用的量表,借鉴了罗文辉和陈韬文等学者针对台湾、香港和大陆新闻从业者调查时所使用的量表②,并在此量表基础上作出了符合实际需要的改动。一是,原量表中“成为市民的喉舌”改动为“为民发声,反映民意”,因为在中国大陆地区,关于“喉舌”普遍认同的说法是“党和政府的喉舌”,而无“市民喉舌”一说,因此替换成了与此同意的其他说法,以免引起调查对象理解的歧义。二是,罗文辉和陈韬文使用的是5个等级的李克特量表,为了更加清楚地了解新闻传播学在读学生对媒介角色的认知情况,本研究采用的是4个等级的李克特量表,删除了“中立”选项。
1、新闻传播学在读学生的媒介角色认知
数据显示(见表1),总体上,新闻传播学在读学生都认同量表中媒介所应承担的18种角色。其中,学生们最看重的媒介角色首先是“推动社会改革”(mean=3.44),其次是“迅速地为大众提供新的信息”和“对复杂的问题提供分析与解释”(mean=3.43),再次是“对政府政策作出解释”(mean=3.41)。相比之下,他们最不看重的媒介角色依次是“为市民提供娱乐和休闲”(mean=3.04),“报道最大多数市民感兴趣的新闻”(mean=3.11)和“教育群众,提高他们的知识与文化”(mean=3.12)。
由此可见,在读学生偏向认同分析解释、报道事实和提供信息的媒介角色,学生们较为接受媒介“宣传者”的角色,媒介功能定位于替党和政府向人民传达和解释政策,辅助政策的开展和实施。相对来说,质疑批评者的角色较弱,知识文化和娱乐的提供者角色最弱。
本研究与罗文辉和陈韬文对大陆记者的调查研究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他们的研究发现,受访大陆新闻人员认为最重要的三种媒介角色依序为“迅速地为大众提供新的信息”(mean=4.63),“帮助民众了解党和政府的政策”(mean=4.48),“依据事实报道新近发生的事件”(mean=4.46);最不看重的三种媒介角色依序为“质疑并批评工商界的言行”(mean=2.96),“质疑并批评政府官员的言行”(mean=3.05),“质疑并批评企业的言行”(mean=3.10)③。
从中可以看出,以“90后”为主体的高校新闻传播学在读学生与“60后”、“70后”、“80后”的新闻从业者对媒介角色认知的重要性先后次序不尽相同。造成差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可能涉及成长环境、学习经历、工作经历等不同因素,这有待以后通过深度访谈等研究方法进行更进一步探究和验证。
对新闻传播学在读学生的媒介角色各子项进行归类,可分成五类:第一个因素由质疑企业言行、质疑社会团体、质疑政府言行3个子项建构成“批评与质疑”(mean=3.23,SD=1.49,Cronbach´salpha=.93),指新闻媒介和政府及企业呈现相对对立关系,具有批评与监督的功能;引导公众舆论、实现权力监督、为民发声、推动社会改革和声援社会弱势团体5个子项构成第二个因素“鼓吹民意”(mean=3.37,SD=1.19,Cronbach´s alpha=.87),指媒介应扮演引导民意、推动社会改革、声援社会弱势团体与实行权力监督的角色;子项包括迅速提供信息、依据事实报道和阻止流言散播,形成第三个因素“资讯散布”(mean=3.40,SD=1.00,Cronbach’s alpha=.83),指新闻媒介报道新闻时应以中立客观的立场,公正报道新闻,并尽力查证事实;第四个因素由解释政府政策、帮助了解政策、讨论形成政策、提供分析解释4个子项构成“解释政府政策”(mean=3.39,SD=1.02,Cronbach’s alpha=.89),指对政府的政策提出解释,帮助民众了解;最后一个因素“文化与娱乐”(mean=3.09,SD=1.21,Cronbach’s alpha=.85)由提供娱乐休闲、提升知识与文化、报道最多公众感兴趣的新闻组成,指媒介应提升民众的文化水准,并提供娱乐和休闲。
结果显示,对五种媒介角色因子的认知排序中,受到系统理论化教育的新闻传播学在读学生最为认同的是“资讯散布”角色,对新闻报道社会功能的期待和自觉是以真实、客观、准确记录和传播新闻消息为基础的。在这一点上,“准”新闻人跟一线新闻从业者并无差别,罗文辉和陈韬文的研究发现大陆新闻人员认为最重要的媒介角色同样是“资讯散布”(mean=4.46)④。可见,大众传媒传播消息资讯的基础功能获得了大家的一致重视。
其次,新闻传播学在读学生比较看重的是“解释政府政策”;再次是“鼓吹民意”;与媒介认知各子项相一致,“批评与质疑”角色较弱,最不看重的媒介角色是“文化与娱乐”。
2、影响新闻传播学在读学生媒介角色认知的因素
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的方法检测性别对五种媒介角色认知的差异。由表2可见,新闻传播学在读学生性别之间对“资讯散布”和“解释政府政策”两种媒介角色的认知上没有显著差异。但在“鼓吹民意”、“批评与质疑”和“文化与娱乐”三种角色认知上存在较大差异。
可见,基于男女生在大学专业学习上使用的教材理论大同小异、老师的理念具有一致的方向性、全国的学习环境大致相同等情况,对于媒介作为传播信息的基本功能,以及媒体在我国作为党和政府喉舌的定位等这些事实,学生们都具有相同的认识。
而导致学生们在其他三种媒介角色认知上差异的因素则有待通过深度访谈、焦点小组等质化方法进一步深入考察。
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的方法检测受教育状态对五种媒介角色的认知差异情况。调查结果显示(见表3),本科在读的学生和硕士在读(含博士)的研究生对五种媒介角色的认知上没有显著差异,因此个人受教育状态对媒介角色认知没有显著预测力。学生们并未长期参与到新闻岗位的一线工作,他们的媒介角色观不因学习年限的长短而产生不同。
三、结论与探讨
研究结果显示,在五种媒介角色分类认知中,新闻传播学在读学生最为认同的是“资讯散布”角色,最不看重的是“文化与娱乐”。具体而言,学生们最看重的媒介角色首先是“推动社会改革”,其次是“迅速地为大众提供新的信息”和“对复杂的问题提供分析与解释”,再次是“对政府的政策作出解释”。最不看重的媒介角色依次是“为市民提供娱乐和休闲”、“报道最大多数市民感兴趣的新闻”和“教育群众,提高他们的知识与文化”。
在探究人口因素对于是否影响媒介角色认知上,研究发现性别对“资讯散布”和“解释政府政策”两种媒介角色的认知上没有显著差异,但对“鼓吹民意”、“批评与质疑”和“文化与娱乐”三种角色认知呈现显著性。本科在读和硕士在读的受教育状态不对媒介角色的认识产生显著差异。
“90后”的新闻学生以及未来的“00后”都是伴随着互联网成长起来的,特别是在当今新媒体蓬勃发展的时期,更加不能忽视新媒体对他们的影响。因此,今后关于媒介角色的研究,要特别引入互联网、新媒体等技术因素的影响。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①②③④罗文辉、陈韬文:《变迁中的大陆、香港、台湾新闻人员》[M].台湾巨流图书公司.2004:305-307、187-188
(作者: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研究生)
责编:姚少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