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企业管理论文范文,企业管理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警惕标准化的三大陷阱

  • 投稿傲慢
  • 更新时间2015-09-17
  • 阅读量675次
  • 评分4
  • 73
  • 0

文 侯志宏

在企业发展过程中,管理者总是希望通过标准化,把一些本来杂乱的事情用一定的格式固定下来,以节省人力物力,这样员工可以更加高效率地工作,管理者也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从事更多更重要的工作,企业的管理效率得以不断提高。

不可否认,标准化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提升了企业效益,但凡事都要讲究一个“度”,什么事情一旦做得过了头,就会适得其反,正所谓“过犹不及”。标准化也是一样,标准化虽然是好东西,却也不是万能的,很多建筑施工企业在实施标准化管理时,往往对标准化的作用缺乏一个客观的认识,一不留神就掉入了标准化的陷阱。

对建筑施工企业来说,在实施标准化的过程中,主要应该防止掉入“泛标准化、教条主义、一锤子买卖”这三大陷阱。

“泛标准化”的陷阱

所谓泛标准化,就是什么东西都要标准化,认为什么东西都非标准化不可,什么问题都可用标准化解决,这种极端情况虽然在企业管理中并不多见,但是不少建筑施工企业在实施标准化的过程中,常常会出现这种倾向,不顾企业实际情况,任意扩大标准化的范围,什么都想标准化,陷入标准化的泥沼,拔不出来。

标准化虽好,但是一旦超出了应有的界限,结果往往会事与愿违。大家知道,泰勒是科学管理之父,泰勒制正是通过在工具、操作、劳动动作、劳动环境等很多方面进行标准化,有效地提高了工人的劳动生产率,对于当时社会和企业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但是如果过了头,变成泛泰勒制,只是把工人当做会劳动的机器就成了问题了。由于出现了工人罢工等严重社会问题,以至于泰勒本人都被误解,不得不到国会听证会上为自己的理论辩护,卓别林在经典喜剧电影《摩登时代》中就对泛泰勒制进行了入骨的讽刺。

标准化最大的意义就在于形成可以重复使用的标准,通过标准的重复使用,避免重复沟通、重复教育、重复犯错,达到节约资源,提高效率的目的,相反,对不可重复的事情建立标准就是浪费资源。因此,实施标准化必须抓住两个关键:标准是否可能被重复利用,标准是否可以被重复利用。

要想让标准可能被重复利用,在制定标准的时候,一定要考虑需要标准化的事项是否可能再次发生,可能性有多大,制定标准可能带来什么积极效果,不制定标准会存在什么潜在威胁。一般情况下对一百年才可能发生一次的事情制定标准意义不大,标准化成本很高但是不标准化却损失很小的事情也没有制定标准的必要。比如:对建筑企业来说,搭脚手架是经常性工作,也容易造成安全事故,无论企业大小,都要有标准才行;而新市场的开发工作,对大企业来说可能需要制定一些标准,对小企业来说,偶然性太强,可重复性很小,就不一定要制定标准了。

要想让标准可以被重复利用,在制定标准的时候,不能照抄照搬,一定要考虑到企业所处行业、地区、经营模式、规模、阶段等方面的实际情况。不同行业,比如:造原子弹的和卖茶叶蛋的,工作本身就存在巨大的差异,标准化的内容肯定是完全不同的:不同经营模式,比如:有的建筑企业采用的是品牌经营模式,有的采用的是法人管项目模式,标准化的内容也是生搬硬套不来的;不同规模,比如:营业收入几千亿的中建、中交和营业收入几千万的小型施工企业,标准化的内容也是不可复制的。

要防止陷入泛标准化的泥沼,建筑施工企业在实施标准化的过程中,必须对企业自身有个清楚的认识,要从最能见效的地方入手,抓住重点,明确标准化的范围,实现标准化的最大价值,否则把标准化放在一些鸡毛蒜皮的事情上,就误入歧途了。 “教条主义”的陷阱

无论国家也好,企业也好,都必须提倡按标准办事,这是没有疑问的,而且标准很多都是优秀经验的总结和提炼,很多也是经过实践检验的,值得大家去学习和遵守。但是,如果认为既然是标准,就只能遵照执行,不能有任何改动,这样过度僵化标准,就会掉入教条主义的陷阱。

为了不掉入教条主义的陷阱,对标准的局限性要有个清楚的认识。清朝末年,国力衰弱,掌握权力的保守派仍然坚持“祖宗之法不可变”,并对维新派进行残酷镇压,等到武昌起义的枪声响起,这些保守派再想改革却已经不可得了,偌大个清朝,顷刻间灰飞烟灭。这说明,即使作为国家最高标准的法律,历史局限性也是很大的,更不要说企业的标准了,墨守成规,不与时俱进,到头来总是要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为了不掉入教条主义的陷阱,要处理好标准化与个性化的关系。个性化与标准化,存在一定的矛盾,标准化讲究统一、规范,个性化讲究的是不一样、不统一、差异性。对个体来说,不同的工作需要的个性化程度是不同的,设计类的工作一般要求突出差异性,更强调个性,而作业类的工作一般要求尽量标准化,降低个体差异。对一个企业来说,个性化更多意味着进行差异化竞争,根据迈克尔·波特对企业竞争的研究,一个企业要想避免陷入低成本竞争的窘境,获得更高的利润率,必须在产品和服务上采取差异化的竞争策略。

正确处理标准化与个性化的矛盾,关键要掌握一个度。中国人讲究合而不同,个性化同标准化其实是相辅相成,一样重要的。没有个性化,标准化就没有源头,没有对象,而标准化就是要把好的、有广泛应用价值的个性化上升为标准,首先是个性化的创造,然后好的创造被标准化,再创造,再标准化……

谈到标准化,作为全球快餐业的巨头,麦当劳和肯德基无疑是实施标准化的典范,无论你到哪个国家、哪个地区、哪个店面,你总是能看到一样的标志,一样的装修,一样的餐饮……让你感受到无处不在的标准化。同样是麦当劳和肯德基,大家也注意到,近年来,针对中国市场,他们正在推出越来越多的个性化的产品和服务,虽然这种个性化还仅仅是一种本土化,但是也能说明任何强大的市场竞争者都不能忽视个性化的价值和力量;

为了不掉入教条主义的陷阱,要防止标准化成为创新发展的障碍。今天的社会,创新对于推动社会前进是非常重要的。美国之所以强大,不仅仅是由于其拥有庞大的经济规模、强大的军事实力,更重要的是其拥有强大的创新能力。对于企业而言,创新发展的重要性也是不言而喻的,所以柳传志说“不创新是等死”。

标准一旦形成,必然具有相当的权威性和稳定性,只有这样,大家才能够按照标准做事,才能更好地控制产品和服务的品质。然而,标准化的特性,却会对创新发展或多或少形成一定的阻碍作用,一方面,标准会影响人的主观能动性,有了标准,不用再费脑筋了,让怎么做就怎么做,正好像在机械化大生产中流水线上的工人,往往成为一部自动化的机器,又谈何创新呢?另一方面,标准一旦形成,意味着成本投入和权威的树立,打破原先形成的标准的创新,会遇到极大的阻力,比如在手机行业,摩托罗拉在模拟机时代建立的标准优势阻碍了其向数字机方向的创新发展,而诺基亚在数字机时代建立的标准优势阻碍了其向智能机方向的创新发展。建筑行业作为一个古老的行业,相对而言,技术更新慢,标准化程度较低,标准化可发挥的作用很大,但是面对市场、技术、产品的不断创新变化,也需要对标准可能造成的消极影响有所警惕。

“一锤子买卖”的陷阱

在一些车站、码头、旅游景点等人流密集的地方,买东西经常会被宰,很多卖家做的就是一锤子买卖,根本没想过将客户发展成为回头客,买了东西,回到家里,亏了就亏了,想得开的心情沮丧一会儿就好了,想不开的郁闷长一点时间也就罢了。

但是企业实施标准化不是买卖东西,不能搞成一锤子买卖。在给企业做咨询的过程中,发现不少建筑施工企业或多或少都有这样的想法,总想通过一次标准化运动,就能建立完善的企业标准化体系,能够毕其功于一役,结果往往是失败的。

实施标准化是一个PDCA(计划一执行一检查一行动)不断循环的过程,今天提高一点,明天再提高一点,今年提高一点,明年再提高一点,通过一点点的提高,不断迈上新的台阶,完成从量到质的转变。实施标准化过程中,要防止成为“一锤子买卖”,需要处理好三个“变化”。

第一个变化是随环境变化而变化。企业所处的环境总是在不断发生变化的,过去的标准一般都是基于过去的环境制定的,随着环境的变化,不但企业的战略需要做出改变,很多的标准也会变得不再适用,甚至变成错误的标准,需要企业根据战略和外部环境变化对标准进行修订,建立新标准,废除旧标准。比如在计划经济的时代,工程的计划可以制定得非常详细,工程项目实施起来可以非常确定,相关的管理标准都是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但是到了市场经济时代,工程实施的边界条件不确定性越来越大,再沿用原来的标准已经不能适应工程的需要,要求企业必须建立适应市场变化的现代项目管理标准,否则就会逐渐丧失竞争能力。

第二个变化是随企业变化而变化。企业是一个社会组织,作为一个组织总是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中,根据企业生命周期理论,企业也有从出生、成长到成熟、衰退的过程,随着企业的发展变化,原先的标准总会出现不适应企业发展的情况,形成阻碍,需要不断进行调整。比如:为了适应工程建设由施工总承包向工程总承包模式的转变,不少施工企业通过收购兼并设计单位,具备了初步的条件,但是多数企业在实际运作过程中,基本上还是两张皮,设计搞设计、施工搞施工,要想真正运作好工程总承包项目,企业就必须建立标准化的工程总承包项目管理体系。

第三个变化是由浅入深的变化。标准化其实是一个相当笼统的概念,涵盖的范围非常广泛,对于建筑施工企业来说,实施标准化是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建筑施工企业实施标准化,应该按照制度化,、流程化、信息化、精细化的顺序循序渐进地推进标准化工作。相反,企图一口吃成个胖子,一步达到信息化、精细化的程度,就可能面临失败。首先应该要制度化,要建立覆盖企业的全面的制度体系,其次通过实施流程化,将流程显现出来,将流程表单化,通过流程的优化,实现更好的流程绩效;在流程化的基础上,实施信息化就水到渠成了,通过信息化,可以进一步提高效率:最后通过实施精细化管理,实现标准化的日臻完善。当然,不同的企业实施标准化具体到什么程度以及实施的顺序也不能一概而论。比如,小企业的制度体系不一定要很全面;大企业也不一定什么都要信息化;在没有实施信息化的时候,也不妨碍在一些工作中实施精细化的管理。

历史上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了度量衡、货币、文字、车轨的全国统一标准,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的发展,但是秦历二世而亡,在历史上是一个非常短命的王朝。历史经验说明,无论国家也好,企业也好,标准化并不能使国家、使企业达到持久发展,基业长青的目的,即使在提升效率方面,标准化也仅仅是一种手段,过低或过高估计标准化的作用,都会出现问题。

(作者单位:上海攀成德企业管理顾问有限公司)

◎本栏目主持人:林文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