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德育教学论文范文,德育教学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德育教学的创新与实践探索论文(共3篇)

  • 投稿
  • 更新时间2019-12-28
  • 阅读量675次
  • 评分0
  • 0
  • 0

  德育主要都是用来进行衡量一个学生是不是有高尚品质的重要标志之一,对于学生来说,德育教学也是当下的一个重点教育,德育教育在学生身上好好地体现出来,以后会反映在家庭与工作中,形成一种知荣辱、讲正道的好风气。本文就整理了关于德育教学的相关论文范文,一起来看看吧。


  第1篇:学校德育教学模式创新与实践——德育教学的生活化


  魏云生


  [摘要]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的第一步,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步,它在学生的性格和习惯养成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现在,家长、学校等各方面已经开始认识到小学教育在一个学生学习和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而其中小学德育也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新时期,小学德育工作更需要通过不断的创新、不断实践来发挥德育的最大作用和价值,使之成为小学生日常生活中的最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小学德育;创新;生活化


  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成绩的好坏和排名的先后已经不再是衡量一个学生是否优秀的主要标准。而一个学生的整体素质水平则变成了衡量一个学生是否优秀的关键因素。现阶段,我国的小学德育工作虽然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从整体上看,我国的小学德育工作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德育教师的教学观念比较老旧、跟不上时代的发展;教学模式单一且枯燥乏味、无法激发小学生对于德育的兴趣;作为一名小学德育教师,要主动地创新教学方式与教学内容,更新教学观念,切实提高小学生的文化水平和道德素质,让德育不再局限于教材之中,让德育更加生活化,以此提升学生对于德育的认知,增强学生对于自身行为的约束能力和控制能力。


  一、创新德育工作理念


  传统的德育观念已经无法跟上社会和时代发展的脚步,无法满足小学生对于德育的需求。因此,更新德育工作理念已经刻不容缓。正确、积极的教育理念是德育教师有效开展教学工作的前提和基础。为了让德育工作理念能更适合小学生的学习水平和理解能力,语文教师要找到德育工作理念和小学生心理发展的契合点,创新教育理念,帮助小学生更好地去理解德育知识,提升学生的德育素养,为其今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信息科技的飞速发展给我们的日常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教师可以借助多种多样的信息科技手段来辅助教学,提升教学效率。与此同时,作为一名德育教师,应该摆脱故步自封和过于理想化的思想,真真切切地将德育理念与学生的需求结合在一起,认真思考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小学生需要掌握什么样的德育知识,达到什么样的德育水平,以便日后他们能跟得上社会发展的速度,为祖国和社会的发展做贡献。让德育不再只是“纸上谈兵”,而是将其与现实生活结合到一起,将德育真正带入现实生活中去,让学生在生活中去体会应该怎么做才能符合行为规范和道德规范。


  二、创新德育方法


  日新月异的社会环境中,要想使教学跟得上时代的发展,教师就要创新教育方法,并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教学目标,多思考怎样才能让学生在自己的教导下,掌握日后工作与生活所必需的技能,这在小学德育中尤为关键。


  传统的德育以课堂教师的讲解和教材的注释为主要手段,教学方式比较单一,小学生不能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和空间中真正学会自己想要学习的知识。要想解决这些问题,教师就要不断拓宽自己的教学空间,将德育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课下要多与学生的家长沟通,全方位地了解学生在课后的行为举止,看是否真是达到了德育的教学目标。此外,德育教师还可以让家长亲身参与到教学活动之中,重视家长对于学生在课下言行举止的反馈,真正让德育工作走进学生的生活之中,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从小就教会学生什么是可以说的、可以做的,什么是不可以说的、不可以做的,切实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和道德水平,为祖国培育出更多健康的、阳光的“小花朵”。


  三、丰富德育内容


  以往的德育工作中,判断德育教学目标达成与否的主要标志就是观察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表现,并在此基础上不断规范小学生的行为,从思想层面提高他们对于德育的认知。但这些,只能从表面上规范学生的行为,却不能使他们真正认识到德育对于一个人今后工作和生活的重要性,从而无法真正实现德育的目标。


  因此,为了增强小学德育的影响力,德育教师就要创新德育内容,以学生为主体,思考哪些才是学生目前最容易接受、容易理解的德育知识,加强德育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同时,教师们还要拓宽思路,从小学生的视角出发,去发现当前德育工作中还存在的不足之处,及时更新调整。并且,还要让他们知道一个具有高层次道德水平的人今后能为社会、为国家做出怎样的贡献,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够主动践行教材中教给他们的知识,将德育与生活相融合。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日常生活中积极、主动地去规范自身行为,并在成长过程中,时刻牢记自身应该具有的道德规范,真正成为一个有用的人,最大程度上实现德育的长久目标。


  综上所述,现在的德育已经不能再局限于书本上的标注,不能再局限于课堂中老师的讲解教授,而是要将德育融入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当前背景下,教师需要教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践行德育的行为准则,用以规范自身、监督他人。而只有真正将德育生活化,才能真正发挥德育的价值。


  第2篇:德育教学中“合理性非期待答案”的判断与引导


  张京京(陕西科技大学,陕西西安710021)


  [摘要]在德育教学中,无论是课堂提问、课后作业还是测验考试,教师对问题本身都有期待的答案或答案域,即期待答案,当学生给出的答案超出了这一范围,就称之为非期待答案。其中合理性的非期待答案主要包括两种:一种是与期待答案相近的非期待答案,另一种是超越了期待答案水平的非期待答案。合理性非期待答案往往具备极高的教育价值。教师需要准确判断合理性非期待答案并即时给予肯定,同时努力创设启发性、支持性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不断给出高水平的合理性非期待答案,帮助学生不断完善和升华合理性非期待答案。这样不仅有助于不断提升教师的教学智慧,提高教学质量,更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形成与全面发展。


  [关键词]合理性非期待答案;非期待答案;合理性答案;创造性


  德育课程的学科属性决定了在其教学过程中的提问将产生不同的答案,与数学等理科课程不同,学生面对德育课程中所有的问题,“标准答案”并非其唯一的、最佳的选择,只能作为“参考答案”。真实的德育课堂中广泛地存在着与“标准答案”存在差异的答案,这些答案中往往蕴含着更深层次的原因以及教育引导价值,不容教师忽视或只做出简单应对。在德育课程中,教师提出的开放性问题远多于其他学科,因此学生的回答也难以千篇一律,往往是在依据德育基本理论的基础上产生五花八门的答案,学生给出的答案具备多样性、分层次和复杂化的特点。但是在教师的教学中,无论是课堂提问、课后作业还是测验考试,教师对问题本身都有期待的答案或答案域,即期待答案(包含标准答案),当学生给出的答案超出了这一范围,就称之为非期待答案。[1]非期待答案在课堂教学、课后作业以及考试中普遍存在,且多种多样,代表着学生对事物的深刻理解与思维逻辑,反映了学生的生活环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其中不乏有价值的非期待答案,应得到教师应有的尊重与深入的挖掘引导甚至升华。教师如果在德育课程的教学中一味地追求期待答案而忽视非期待答案的存在,则容易忽视学生在学习、思考与成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甚至扼杀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创造性,使学生不断调整自己的思维迎合教师的需要,最终丧失独立思考能力,不利于学生的发展。[2]


  德育课程中的非期待答案种类较多,其产生的原因与学生的知识背景、生活经历密切相关,针对不同类型的非期待答案,教师应该迅速判断其种类、价值以及适合的引导方式,从而区别对待,以期不仅提升教学效率,更提升育人质量。根据非期待答案与期待答案(标准答案)的关系,可将其分为四类:相反答案,指与期待答案相反的非期待答案;无关答案,指与期待答案无关的非期待答案;相近答案,指与期待答案相近的非期待答案;超越答案,指超越了期待答案水平的非期待答案。[3]在这四类非期待答案中,前两类答案虽然有其产生的特定原因,但往往在学理上不具备合理性,在此不做讨论。后两类答案在学理上往往具备较高的合理性,其中相近答案的回答者能够从非期待角度或相近角度对问题给出合理性的回答或超越性的解释,对问题的解决有积极意义,符合期待答案的主旨或主导方向;超越答案则超越了期待答案的内涵与外延,产生创造性的解决思路或视角,具备极高的合理性并突破了常规思维,因此相近答案和超越答案可以统称为“合理性非期待答案”。在德育教学中,教师需要正确判断合理性非期待答案的价值,从而不断丰富自身的教学智慧,提升德育效果,并且鼓励和引导学生品德的形成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一、何谓“合理性非期待答案”?


  如何辨别学生给出的答案是否为合理性非期待答案?怎样判断非期待答案的合理性?如何保证不对学生做出错误的论断和引导?这些问题是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如果不能妥善地解决这些问题,则会导致很多教师“一刀切”地拒绝所有非期待答案,只关注期待答案,从而扼杀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创造性。


  首先,判断该答案是否符合现有客观事实。如果不符合现有客观事实,则不能直接判定其为合理性非期待答案,如果教师无法做出直接判断,则应该帮助和鼓励学生进一步展开探究。[4]例如:教师在讲解汶川地震救灾工作的案例时提出问题“生命是珍贵的、脆弱的,我们应该如何珍惜生命,让自己的人生更有意义?”一名学生回答,“生命是珍贵的,因此在建设水库时应该考虑到蓄水诱发地震的可能性,三峡工程蓄水量大,对地壳运动会造成一定的影响,汶川地震很可能是由三峡工程诱发的,因此在工程建设以前要考虑对人民生命安全的影响”。对于这一非期待答案,学生的论据是现有的地质学原理,并且充分展现了学生跨学科的知识迁移思维,但学生对地质学知识的运用并不正确,论据不符合现有客观事实。教师如果不甚了解相关领域的知识,可以引导和帮助学生对这一问题进行资料搜集,展开进一步研究,如果教师具备这一领域的知识,可以直接对该回答做出反馈。对于任何非期待答案,都有其产生的特定原因,教师的反馈不能只做是非上的价值判断,而是既要肯定学生独特的视角、丰富的知识储备与发散性思维能力,又要明确指出汶川地震是由于地处板块交界与断层处,这是导致地震发生的直接原因与主要原因,三峡工程距汶川较远,尚不能构成直接影响。最后要肯定学生提及的在重大工程建设前做可行性论证,保证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同时通过适当的引导让学生调整视角,完善、深化答案。


  其次,判断该答案是否符合主流价值观。中学政治教学的重要任务是引导学生建立科学合理的价值观,因此学生的非期待答案必须符合主流价值观。[5]例如:学校联系社会爱心人士为在读的优秀贫困生颁发了爱心奖学金,并让获奖优秀学生分享了自立自强的个人经历,颁奖仪式结束后,教师向同学们提问“大家从获奖学生的分享中学到了什么样的品质?”一名获奖学生回答说:“今天我获得了奖励和资助,我从其他同学身上也学到了很多优秀的品质,但我最想说的是,我很感谢爱心人士的帮助,希望自己通过努力能够改变家庭的现状,将来有一天我长大了,也要像爱心人士那样,去资助那些需要帮助的孩子们,尽自己的能力去回报社会。”这一回答虽然并非教师所问,并且超越了教师原有的期待,但是获奖学生不仅仅是学习他人的优秀品质,还上升到了感恩与回报社会的高度,符合主流价值观的倡导,因此是高水平的合理性非期待答案,应该给予高度的肯定和鼓励。


  第三,判断该答案是否具有逻辑性。合理性非期待答案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合理性,合理性的最基础要求就是要符合逻辑性,这种逻辑性不仅仅是符合教师的逻辑性,也可以符合学生的逻辑性,或是站在其他视角的逻辑性,教师不能单纯以自己的逻辑性来要求学生与其保持一致,而是要允许答案符合回答者的逻辑或是符合问题本身的逻辑性等多重视角下、多情境下的逻辑性。因此,学生的答案具备一定视角下的逻辑性,能够准确表述答案的内容,并能自圆其说,是形成合理性非期待答案的第一步。高水平的合理性非期待答案对于学生、教师均有极大的启发意义,教师要能够发觉学生非期待答案的合理性,运用科学抽象、比较、分类和类比、分析和综合、归纳和演绎等思维引导和帮助学生深化非期待答案,并完善其合理性与逻辑性,从而激发全体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创造性思维,拓展学生的视野与综合素质,发展教师本身的教学智慧。


  第四,判断该答案对解决问题是否具备积极意义。如果学生提供的答案对主要问题的解决具备正向的影响与积极的意义,即使可能造成部分损失,也是合理性非期待答案。例如:司马光砸缸就是一个经典案例,当司马光的伙伴不慎掉入水缸中,寻找大人帮忙已经不是最有效的方式时,司马光果断选择砸坏水缸救出小伙伴,这一行为虽然对水缸造成破坏,但却保护了小伙伴的生命安全,因此是高质量的合理性非期待答案,并已经成功转化为有积极意义的行为。对于这类答案与行为,本身具备创新性与实用性,教师应该给予积极的肯定与鼓励。[6]


  二、忽视“合理性非期待答案”有何危害?


  合理性非期待答案属于高水平的非期待答案,合理性非期待答案不仅是学生整合新信息进行自身知识体系重构的合理产物,也是学生思维富有创造性、想象力的综合表现。如果教师因难以判断非期待答案是否合理而片面否定所有非期待答案,或是为追求知识传授效率而有意忽视合理性非期待答案,就会对教育质量与学生发展形成严重危害:


  第一,扼杀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性。当学生对教师的提问给出非期待答案时,大多数时候会被忽视、否定甚至遭到批评,这在无形中导致学生不断调整自己的思维去适应和迎合教师的标准答案,长此以往,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性思维将被扼杀殆尽,被培养成一个个相似的考试机器。爱因斯坦曾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上所有的,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之一,严格地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的一个真正的因素。”学生的非期待答案正是其个体知识体系与新信息重新整合并发挥想象力的结果,其中合理性非期待答案更是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体现,不应被忽视。德育中的知识至少涉及两类,一类是指涉及事实、道德准则、事物本质、基本理论的“硬知识”,可以设定标准答案或期待答案域,而另一类知识是关于想象力、智力、观点、风格之类的“软知识”,在德育系统中占据绝大部分位置,则应该放开对标准答案的执着追求,鼓励学生形成多元化思维、广阔的视野,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与创造性,接纳和引导非期待答案,鼓励和赞赏合理性非期待答案。任何一种答案都有其适用范围,德育教学中不能人为地排斥和忽视合理性非期待答案,而是应该鼓励高质量合理性非期待答案的产生,不断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性,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7]


  第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是“教”的主体,学生是“学”的主体,教学过程中不仅应该体现教师的“教”,也应该体现学生的“学”,因此教学应该是师生间平等对话、主动交往的过程。教师应该做到真正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站在学生的角度去理解学生的非期待答案,探寻非期待答案形成的原因并做出正确的判断与引导,鼓励学生形成高质量的合理性非期待答案或期待答案,尊重学生的个性化思维与独特的视角,鼓励学生在主动探寻中获得知识,在知识学习中不断形成品德并指导实践。例如:传统德育教学中的榜样教育多为英雄事迹、经典故事,学生虽然能够理解其中含义但却也更多地看到自己与榜样的差距,易导致退缩性心理,事实上在学校生活中就存在着很多发生在师生中的优秀事迹和榜样,并且每一个学生都有闪光的地方,都有成为榜样的可能,教师在进行榜样教育的时候应更多地关注学生身边的榜样,不仅仅是由教师对这些身边的榜样进行表扬和评价,更应该引导学生去发现、评价、推介身边的榜样,使学生真正地成为学习主体。


  第三,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教育质量并非知识点记忆的考试结果,而是对教育水平高低和效果优劣的评价,并最终体现在培养对象的质量上。当今社会互联网飞速发展,学生的信息来源呈多元化趋势,教师和学校已不能满足学生对学习的需求,因此影响学生品德形成的因素也日益复杂化,学生对问题的看法也呈多视角、分层化,导致德育教学中不可避免地出现越来越多的合理性非期待答案。要想全面提升培养对象的质量,就必须要激发课堂的生命力,使课堂由预设走向生成,由静态走向动态,由标准答案走向合理性非期待答案。互联网时代的学习场所已经不局限于课堂,学生的信息来源也不局限于学校,课堂教学如果唯期待答案是从,则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相反,学生通过多种渠道获取知识并进行知识体系的重构,对教学中的问题给出合理性非期待答案,有利于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与质量,长远来看也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8]


  第四,不利于教师提升教学水平和发展教学智慧。优秀的教育家型教师面对学生多种多样的合理性非期待答案,会从不同的角度审视学生给出的答案,并能准确地将不同的回答还原到不同的情境中,给出不同的评价与引导,长此以往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与教学智慧,能够将精彩的合理性非期待答案升华为课堂教学的精华部分,能够通过营造支持性的课堂氛围不断激发学生的活跃思维,产生更多高质量的非期待答案。同时,教师也在各种非期待答案中获得了新的知识与信息,获得了多角度思考的必然性与可能性,丰富了自身的知识体系,拓宽了学术视野和教学管理视野。此外,面对合理性非期待答案,并非每一位教师都能够适时地进行妥善处理和引导,因此教师多多尝试对不同学生给出的不同答案进行针对性引导,也要求教师充分尊重和理解学生,机智地给出合理回应,从而使教师在不断地处理合理性非期待答案的同时提升了教学水平,并且发展了教学智慧。[9]


  三、“合理性非期待答案”如何生成?


  合理性非期待答案对于课堂教学具有重大教育价值,对于学生的成长也具有重要的引导与启发意义。如何促使学生非期待答案的合理性提高,如何促使学生勇于给出合理性非期待答案,如何促使学生能够给出更多的高质量合理性非期待答案?这些问题涉及学生、教师、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氛围等多重因素,需要多方努力并长期保持教学环境的支持性。


  第一,丰富学生的个人经历,促使其提升学习能力与优化知识结构。合理性非期待答案的生成主要依靠学生个体的差异,不同学生对同一问题的认知均存在差别,这由学生的成长经历、知识体系导致。例如提问:“狼吃什么?”对于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可能给出完全不同的合理性非期待答案,一般来说,传统教育的各种故事中均表明狼吃羊,因此教师的一般期待答案都是“狼吃羊”。但在众多回答者中,一名幼儿回答:“狼喜欢吃青草,不吃小羊,因为羊太疼了!”该答案虽与传统教育中的期待答案不符,但却也具备合理性,因为狼是杂食动物,当不能捕食到动物时会选择以植物或果实充饥,狼吃青草不仅可以保持狼继续生存,还可以避免小羊受到伤害,该幼儿的推理具备一定的合理性,同时也充满了爱心与儿童美好的愿望。这一合理性非期待答案是由于幼儿特有的简单生活经历与单纯的同理心共同作用而产生的。当然这一问题的回答者如果是一名生物学博士,其回答也绝不是“狼吃羊”这么简单的期待答案,而是应将狼分为不同的种类,结合不同狼群栖息地物种的不同做出分类说明,这样的答案也源自学生自身的知识结构体系。好的教学过程要求教师能够预先了解学生的个人经历、学习能力以及知识结构,做出详细的学生情况分析,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不断丰富自己、发挥特长与爱好,并且通过不同的教学方法使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不断提升,引导学生建立科学的、多元化的、个性化的知识结构,不断给出高质量的合理性非期待答案。


  第二,教师要期待、鼓励和赞赏合理性非期待答案。非期待答案的产生往往受到教师态度的影响,当教师对学生的非期待答案总体持否定态度时,学生给出高质量合理性非期待答案的积极性会被大大扼杀;当教师持中立态度时,学生的积极性不会受到明显的影响;当教师持肯定的态度时,学生会积极大胆地给出自己的答案,也会在无形中提高合理性非期待答案的数量与质量。可见,教师应该适度鼓励合理性非期待答案,期待教学过程中可能迸发出的精彩,当合理性非期待答案出现以后,对学生的超越答案更应该给予赞赏。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处理好提问的技巧,既要有封闭式问题,又要有开放式问题,使学生既能掌握常规性的知识,又有足够的想象与发挥空间。教师同时要照顾到问题回答的主体构成,既要有集体回答,又要有小组回答,更要有个体回答,这样既可以增加学生的互动交流,又能够激励学生独立思考,将有利于高水平合理性非期待答案的生成。此外,还应该对每一个合理性非期待答案做出科学的引导与客观的分析,同时引导其他学生共同参与评价、完善和发展这一答案,从而激发全体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创造性思维,使学生能够不断完善和丰富合理性非期待答案的内涵与外延,将课堂学到的知识进行自我重组,构建个性化的知识体系,形成优良的品德与高水平的创造性思维。


  第三,师生共建支持性、创新性的学习氛围,平等交往、良性互动。合理性非期待答案的产生与学习氛围紧密相关,而学习氛围的形成与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良性互动密不可分。在一个充满民主、宽容与活力的课堂上,合理性非期待答案的数量会显著增多,其水平也会明显提升。教师应该改变以往对学生高分、听话、刻苦的片面要求,看到学生充满活力的多角度思维与千差万别的生活经历,让学生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不仅鼓励学生给出合理性非期待答案,更要支持学生学会提出问题,鼓励学生用自己的高质量问题难倒其他同学,难倒教师,并以此为出发点,不断探寻问题的多种答案,同时不断发现新的问题。教师也可以对学生的提问给出引导性的合理性非期待答案,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进而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老人摔倒该不该扶?”这一问题在受到社会各界热议之时,北京大学副校长吴志樊给出明确回答,这一回答超越了绝大多数人的期待:“如果你是北大人,看到老人摔倒了你就去扶。他要是讹你,北大法律系给你提供法律援助,要是败诉了,北大替你赔偿!”随后这一段话被称作“撑腰体”,迅速引起强烈反响,不仅谴责了不道德的恶行,而且呼吁了更多青年学生坚定助人为乐的信念,同时也引起了有关各方的关注,随后便有部分城市出台条例,规定助人行为免责,诬陷救助人将被惩罚等一系列良性社会反响。良好的德育氛围源自师生的共同努力,需要师生平等交往、良性互动、互问互答,从而共同探索解决问题,教师更应以身作则,鼓励学生不断给出超越答案,从而提升德育的整体质量。[10]


  四、“合理性非期待答案”应如何引导?


  合理性非期待答案具备较高的教育价值,不仅有利于拓展问题的解决渠道,而且有利于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同时也有利于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最终提高教学效率与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对于合理性非期待答案要做出合理性的引导与鼓励,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首先,教师要探寻合理性非期待答案产生的根源。教师需要保持包容与开放的心态,能够透过合理性非期待答案本身去探索答案背后的故事,并恰当总结出合理性非期待答案产生的原因,重点分析学生自身的知识架构与生活学习经历,反思自身的教育观与课堂教学过程,厘清合理性非期待答案形成的根源与生成的土壤,并不断完善以助力更多高水平合理性非期待答案的产生。


  其次,教师要用心倾听学生的合理性非期待答案。学生的认知水平与表达能力有限,并非每次都能给出精彩的非期待答案,教师要尊重学生并且用心倾听学生对非期待答案的描述,不武断做出评价,不随意打断回答,不轻易错过任何一个合理性非期待答案,并且适当地对学生给出的答案做出补充与完善,引导学生给出更多的优质合理性非期待答案。


  第三,教师要适当对合理性非期待答案提出追问。在教学中,大多数合理性非期待答案都源自思想火花,并不是非常完善与缜密,因此教师要善于运用“产婆术”,对学生提出适当的追问,引导学生不断地深入思考,引导其他学生加入这一问题的认识与研究,从而促使学生不断完善自己的答案,并不断提升答案的质量与水平。


  第四,教师要帮助学生完善并升华合理性非期待答案。每一个合理性非期待答案都蕴含着学生独立思考的成果和创新性思维,当学生被教师引导接受期待答案时,学生会自行打消创新的想法,久而久之,学生的思维会变得僵化被动,失去主动性与创新性;但如果教师能够接受合理性非期待答案,并对学生给予帮助和指导,使学生不断完善该答案的内涵与形式,则不仅鼓励学生大胆思考,也提升了教学质量与效率,久而久之,学生的思维会变得活跃而多层次,独立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提升,最终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与教育质量的全面提升。


  非期待答案广泛存在于德育教学过程之中,合理性非期待答案是教学中甚为珍贵的宝藏,现有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往往用权力与威望压制了非期待答案的出现,甚至对那些给出非期待答案的学生进行批评,导致很多学生不断揣测教师的想法,迎合教师的引导意图,并不断地放弃自有想法,努力与教师的期待答案保持一致,这在无形中扼杀了教学过程的生命与学生思维的创造性。虽然期待答案仍然是教师需要追求的主要目标,但是对于合理性非期待答案,教师必须做出鼓励与引导,对于高水平的超越答案,教师更应给予高度重视,帮助学生不断完善与升华。只有正视非期待答案,尊重和鼓励合理性非期待答案,才能真正实现育人的目标,为学生人格的完善与健康的成长保驾护航,为提升教育质量、实现教育目的提供必需的保障。


  第3篇:小学德育教学的探索


  屠本忠


  [摘要]从义务教育的角度来讲,德育是提高整个社会公众素养的根本,由此,国家对这种基础性的教育进行大量的资金投入是有一定道理的。本文针对小学德育与教学的关系进行论述。


  [关键词]德育;基础性;评价


  一、要建立合理的评价体系


  对小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要重视合理性,这也是教育工作规范性的表现。当前,我国小学德育工作中还存在许多缺少政策制度与规范性的因素,在这里面我们还可以从规范性的角度来分析德育工作的合理性,因为制度的出台是要具有一定的规范性与理智性的,并与我国现在的社会风气具有一定的联系,当今的社会风气日益功利化,导致现行制度也发生了改变,甚至偏离了原来的轨道。也就是说现代的小学教育已经出现了一些无法预见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是通过对个体道德教育塑造成功的典范进行鼓励和奖励的激励机制,这是一种可以通过激励机制附合个体道德的行为来实现道德的行为,从而达到道德教育的成果,实现科学的教育评价的体系。


  从我国现今的德育评价来看,我们对小学生的德育还是积极的,但是德育工作中从让孩子们一直做一个乖孩子、乖娃娃、小红花、小红旗、好孩子,到包含各种奖励在内的激励成为让小学生停留在光环下的一个成形的外界环境。从激励的角度来看,这种积极的评价成为小学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有其存在的市场的,因此,学生在社会道德环境认可的前提下,可以快速地找到自己的行为榜样。但是我们发现,当人们一直处于一个积极的没有批评的空间里,一个人在道德上就容易出现因果倒置的问题。从理论上来讲,在德育过程中,如果在批评中加入适当的激励,会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表现得更加积极,思想上也会更加要求进步。从这一角度完成激励的人不会成为原来那种基于道德产物下的楷模小学生,而是遵循着自然规律而形成的道德素养,这种方式将成为更成功和符合人性和社会发展的趋势。但是也不能否认在现实中,使用这种方式也会出现一些无法预料的消极影响,这就要求教育者在教育小学生的时候,要能够积极地暗示学生其中积极的一面,只有这样才能把握好在德育过程中需要表现出来的适度的激励机制。


  二、完成意识形态领域的适度化


  因为现阶段的小学德育中出现了过度表扬学生的趋势,因此我们要重新定位完全意义上的人的理论,使人性价值的稳定性与可塑性都发挥优点。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一般要保证自己的教育角度能对学生施加足够的影响,从而让小学生失去了选择的权力,这种粗暴的道德教育掠夺使学生对意识形态的宣传无法实现真正的意识与行为上的统一,教育机构可以在教育者认清当前的道德教育的前提下形成意识形态的教育,例如:当前小学生的一种进步的表现就是加入少先队,这是一种对现代的意识形态教育的认同与顺从,也是一种人们从众心理的表现,但是经过多年,这种教育的顺从性,使这种意识形态教育表现得非常成功和根深蒂固。也正因如此,一些无意识加入或不想加入少先队的小学生就被孤立了起来。


  三、德育与智育的关系


  现在很多学校在办学过程中,都存在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分数成为教育中的重要砝码,要克服这些以为教学是硬道理的思想,将德育的地位提升到一定的高度,在教育的过程中,就不能只看升学率,育人的主要的任务还是要加强德育,让正确的思想在学生的头脑中扎根。


  学校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当强化德育理念,让德育与智力教育都走上正轨,学校在抓教学的过程中不能只看分数,学生的思想才是决定他们一生走向的重要砝码。因此,理顺德育与智育的关系是当前教育教学中的重点问题,在统一认识的基础上,把德育工作落到实处。


  要建立健全德育教学制度,由专人负责,形成共同管理的良好的局面。同时建立健全小学校园内的德育工作例会、学生管理、表彰奖励等制度,打造一批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会做思想政治工作的教师队伍,只有德育教师队伍成型了,学生的思想觉悟才能提高。德育的一部分是普法工作,因此学校可以请一些法律工作者作为辅导员或志愿者,帮助小学生学习一些法律知识,从小培养学生的德纪意识,使他们的健康成长得到有效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