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李明
【摘 要】新课程标准理念下的高中地理教学倡导教学情境回归学生熟悉的大众生活,要求教师了解学生与教材的相互影响,师生之间的交流既要有平等的对话,又要有情感意识的交融,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意识,让学生从自己的生活感受出发,对教学内容进行分析、思考。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高中地理;学生;生活;思考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5)03-0106-02
本节内容以人教版必修2第三章第一节“工业的区位选择”教学设计过程为切入点进行分析、思考,涉及大量时代性很强的素材。学完本节内容后要让学生基本掌握分析城市或地区的工业布局要点,为什么要这样布局,该考虑哪些因素?在当今时代,影响工业区位的因素很多,它们对工业布局的作用各不相同,但又往往同时起作用,所以不能孤立地、机械地看待各个因素,要因时、因地、因工业部门制宜,把各个因素联系起来综合分析。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笔者尝试对本节内容从课堂引入、教学过程中的过渡衔接、教学的课后反思等环节的教学策略进行思考、分析。
一、新课导入部分
(课堂基本礼仪问候过后)
师:前面我们主要学习了“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章节,我们知道,农业的产物一般是农作物,而大家想想我们生活中与农业有关的方面,我们接触最多的是农作物还是农产品?
生:农产品。
师:农作物要变成农产品也要经过工业的生产加工过程,我们用的眼镜、笔袋、电脑、课本、书桌等一系列的物品都是经过加工改造过后才能为我们方便使用(在讲解的过程配合走向学生,同时用手指向相应的物品)。因此,从对我们人类生活的影响度而言,与农业相比,工业显得更加直接;从发展历史来看,工业是在农业发展基础上出现的产业部门,农业可以为工业提供原料。另外,工业生产除了对场地和水源之外,对自然条件的依赖性较弱,这就使得工业生产在地域上分布具有相当的灵活性和时间上的连续性,因此,工业的区位选择上更加复杂,那今天我们就来具体学习“&1·工业的区位选择”。
设计意图:笔者单位在福州市仓山区,由于仓山区历来文化底蕴深厚,工业基础薄弱,民营企业规模小且数量少,学生了解企业的机会就更少了。鉴于此,笔者尝试从生活角度出发,以我们身边的物品导入新课,让学生对工业与农业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有个概括的认识。
二、教学内容的过渡衔接部分
1.工业区位因素→主导因素。
师:正如我们前面所提,工业的区位因素包含:土地(租金)、水源、原料、燃料;市场、交通、劳动力、技术、政策等,而对于商人最大的目标是什么?
生:赚钱、经济效益最大化……
师:所以要投资建设工厂,尽量建在成本低、利润高的地方;但是有些区位因素在现实生活中基本不可能共存,比如市场广阔、交通便利的地方(区位)土地租金如何?
生:土地租金高。
师:技术要求高的劳动力成本如何?
生:工资水平要求也高。
这就要求我们作为决策者要切合实际,因地制宜,将工厂建在具有明显优势条件的地方。这种具有明显优势的区位因素我们称之为主导因素,不同类型的企业的主导因素是不一样的,根据主导因素的不同可划分成不同的工业区位导向类型。
设计意图:设问简单且立足于实际,利用政治哲学的矛盾原理引导学生由工业的区位因素向主导因素的认识转变,引导学生养成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思维习惯。
2.工业区位因素→工业区位因素的变化。
(对各种工业区位导向型分析讨论完后)探究思考:请大家思考选择以下工厂,分四组讨论下列工厂的区位选择,各组认为应该考虑其分别属于哪一种工业区位导向?
①棉纺厂 ②制糖厂 ③皮鞋厂 ④电镀厂 ⑤汽车研发与设计 ⑥手机装配厂 ⑦炼油厂 ⑧钢铁厂
原料导向型:①② ;市场导向型:⑦ ;劳动力导向型:③⑥;动力导向型:④;技术导向型:⑤
从学生的互动思考情况看,绝大部分学生认为炼油厂是原料导向型(教师加强引导:大家看到的油罐车身上一般会有什么标示?生:“爆”字;师:相对于成品油,原油不易燃烧且分类成各种成品油的技术要求高,运输安全系数高,所以一般炼油厂靠近市场居多);多数学生对钢铁厂分布的主导因素存在争议(有的学生考虑市场,有的主要考虑原料,说明影响工业的区位因素也在不断发展变化,引导学生阅读教材P60的小字材料——钢铁区位选择的三次变化)。
师生互动归纳总结:随着冶炼技术的发展,单位质量的钢产量由“耗煤为主→耗铁为主”,如今,科技的进步、交通的发展,使得钢铁企业对原料的依赖性弱化,钢铁企业的布局呈现向沿海靠近的趋势。
设计意图:通过炼油厂的判断错误向学生强调分析问题要透过表象注重本质,结合实际,另外,工业的区位因素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尤其是社会经济因素,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会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企业成长的历程。
3.环境问题→环境效益。
在工业生产过程中产出产品的同时,也产出废气、废水、废渣。这些废弃物排入环境,会造成环境污染,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随着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们更加关注生活质量,这就要求各企业布局考虑经济效益的同时需加强对环境问题的重视。教师可指导学生从生活角度出发,学会判别哪些类型的企业排出哪些种类的污染物,针对其废弃物主要体现以大气污染、水污染还是土壤污染为主等进行分类整理。
针对各类企业排出污染物的对策,在课堂分组讨论后征求学生们的意见,讨论的结论部分整理如下:如某类型企业的主要污染物是SO2、NO2,则可以收集加工成H2SO4、HNO3等化工用品;炼油厂的废液可以粗加工成沥青等产品;金属冶炼厂的重金属可进一步提取循环利用成新的产品。笔者以福州华能电厂的煤粉灰水泥的生产过程为例,阐述企业如何在生产过程中变废为宝。(煤粉灰水泥的生产过程:煤块经充分研磨成煤粉在高炉中底部由喷嘴喷出,经底部火焰充分燃烧形成煤粉灰,密度减少幅度大,煤粉灰迅速升至炉顶,经回收装置分离出煤粉灰和CO2,分别制成煤粉灰水泥和干冰等产品。)
设计意图:在生产过程中引出环境问题,并从自身生活角度出发,师生互动讨论,根据污染物种类的归属对企业进行分类,并针对污染物提出对策,培育学生向环境问题要经济效益的观念。在教学过程中增强德育的渗透性和效果,培养学生爱家乡、建设好家乡的情怀。
三、课后反思部分
课后教研组评课反映课堂问题的逻辑连贯性强并蕴含教育意义,在本节内容的教学设计过程中力争“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中心”,采用“角色扮演、换位思考”引导学生通过读“案例、图表”思考问题,课后练习反馈得出学生对本节内容知识的掌握比较全面,问题的设置以及知识点之间的衔接到位。教学内容贴近生活,学生的兴趣度大,加之学生大多来自市区,对产品有初步认识。限于校外实践活动开展的场地及次数,绝大多数学生对各类生活产品的生产流程一概不知。课堂上学生不仅分析了笔者所列举的企业分布区位因素,同时还附加讨论了如何向环境问题索取经济效益的本土企业实例,既增强了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实践欲望,又提高了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总之,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育家杜威说:“教师的任务,在于了解学生和教材的相互影响。”教师不但要吃透教材,更要摸清学情,明确教学前学生的知识储备与新课程标准要求之间的差距与联系,建构适合当下学生思考的教学情境。课后能使学生完成“跳一跳就能摘到属于自己的苹果”的新课程教学知识目标。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张坤.“工业的区位因素和区位选择”教学设计[J].地理教学,2010,(14):8.
[2]蔡明忠.例谈对学生经验误判导致教学低效的原因及对策[J].地理教学,2013,(24):20.
(编辑:杨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