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能够实施新课程的一个改革进度,并且能够把乡土地理知识渗透到地理的课堂当中,建设地理教学的实践基地其实也都是十分重要的。本文就整理了关于地理教学的论文范文,一起来看看吧。
第1篇:PBL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唐文红,曾译萱/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外国语学校(518172)
摘要:PBL是一种在完成真实任务过程中进行的有意义的、综合性的深度学习。初中地理课堂教学采用PBL模式,可以提高学生地理学习的热情、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建立学科知识间的融合,构建学习与生活、学习与未来的连接,从而全面提高学生在真实情景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PBL;学科融合;初中地理
21世纪,随着知识经济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新的社会发展对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14年3月30日,教育部印发的《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将“核心素养”置于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基础地位。核心素养指的是学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在真实情境下解决综合问题的必备品质与关键能力。提升学生核心素养是面向未来教育的重要任务,是信息时代和社会发展的趋势所在,也为现阶段教育指明了方向。简言之,素养是一种品质,更是一种能力。
随着时代的发展,地理教学基点由知识、能力到素养,地理教育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等方面承载着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教育功能[1]。
如何在地理教学中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PBL项目式学习正是践行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手段,也是落实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构建开放的地理课程”理念的重要渠道。
PBL是英语ProjectBasedLearning的首字母缩写,中文翻译为项目式学习,源于一百多年前杜威的教育思想。基于项目的学习,是一套系统的教学方法,它是对复杂、真实问题的探究过程,也是精心设计项目作品、规划和实施项目任务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掌握所需的知识和技能[2],提升核心素养。本文以“动手制作简易地球仪”这个项目为范例,从四个方面探讨项目式学习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一、基于PBL的地理教学主题设计注重“真”
PBL作为一个学科融合的载体,它在教学中整合小组合作和自主探究等综合性学习模式,旨在打破传统的分学科制学习,既强调学科知识的整合,也强调在各学科知识之间建立联系,更强调建立起学习与生活、学习与未来的连接。要建立这种“连接“,就必须确立一个与学生相关并能点燃学生探究欲望的真实情境主题[3],以引导学生集各科知识与能力来解决它。在项目式学习过程中,一个基于真实情境的、有意义的问题可以很好提高学生学习的内驱力,从而使学生在项目持续较长的一段时间内,能保持较高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在主动与坚持中参与体验,调动多种感知“做中学”。
如在“动手制作简易地球仪”项目中,可以给学生设置的情境问题是:人类对地球的认识经历了漫长的过程,任何一个真理的发现都不是轻而易举的,面对看到许多大大小小、类型不同的地球仪,你有什么发现,你敢挑战制作一个地球仪吗?
在“动手制作简易地球仪”项目中,它不仅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地理知识,还需要学生把美术中的绘画技巧、工程学中铁丝的选择与使用、数学知识融合起来。也就是说,为了完成这一项目,学生必须调动多方面知识解决问题,这对七年级的学生而言是个小小的挑战。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成为真正的教育”。项目式学习中主题设计注重“真”,构建起与生活实际相关联,与新课标相关联的问题,以此激发学生的智慧,打通知识的壁垒,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二、基于PBL的地理教学过程探究突出“活”
传统模式下的教学活动就是教师讲学生听的“填鸭式”教学,但众多研究已经表明,这种模式下教育出来的学生比较呆板,缺乏灵气,学生优秀也仅是表现在学科中成绩突出,呈现的是应试教育下的产品。进入社会后,往往很可能因为动手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不足而被淘汰。项目式学习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活动,真正让学生为自己的学习负责,让学生形成一定的责任意识和担当。
如在“动手制作简易地球仪”中,可以这样设计项目流程:首先,确定项目式学习的能力目标:①通过让学生动手制作简易地球仪,培养动手实操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复杂问题解决能力;②通过让学生自主选择制作的工具,培养独立思辨能力;③通过让学生绘制、描摹、完善自己的地球仪,培养对学科知识的融合及创造能力;④通过让学生回家为父母展示并介绍自己的地球仪,培养口语表达能力。其次,引出知识点,学生探讨制作流程方式,一步步推进项目实施。其实制作简易地球仪,动手的部分对于七年级大部分学生来说没有太大难度,主要难在知识点的学习和理解上,所以为了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落实课标的内容,我们选择了制作地球仪的项目。鉴于每个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学习能力有限,把他们分为两大组,一组(简单组)只需要绘制出简单的经纬网图就可以,另一组(复杂组)需要把地球表面七大洲、四大洋的轮廓图也展现在地球仪上。在分小组的时候,采取两名“复杂组”的学生搭配两名“简单组”的组成4人小组,让小组内成员互帮互助,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项目中来。
接下来把这个项目分解为几个任务,以小任务驱动的方式完成项目。
任务一:经线与经度、纬线与纬度的认识。①学生通过经纬网仪进一步认识纬线与纬度、南北半球的划分,通过教师展示教具(一颗橘子)进一步认识经线与经度、东西半球的划分;②学生根据所学内容进行小测验,检验第一阶段的知识是否扎实。
任务二:选择制作工具。①简易地球仪大小的选择(直径5cm、10cm、15cm);②简易地球仪材料的选择(泡沫球、乒乓球、其他);③用作地轴的铁丝粗细的选择(粗或细);④画图用的工具(彩笔、颜料);⑤简易地球仪底座材料的选择(超轻黏土、橡皮泥)。
任务三:动手制作地球仪(分小组探讨形成制作的步骤,再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学习)。①首先拿一个球,画上必要的经线和纬线,如赤道0°、南北纬30°、60°、南北极点90°、本初子午线0°和180°经线,一共12根经线等。当然如果你绘画能力很强,也可以画上中国地图,不过在泡沫球上画地图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注:简单组的同学可以省去后面一步;②画好经纬网的球,还要在两极极点上扎个洞。地球上没这个洞,不过制作的简易地球仪还是要固定在支架上的,这样地球仪的球就算是做好了;③现在制作地球仪的支架。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用铁丝折成一个地球仪支架的形状(要求用细铁丝穿过乒乓球中心,交于两点,铁丝表示地轴,两交点标上北极、南极)。这对于部分学生来说难度较大,小组之内、组与组之间都可以互相帮助;④把刚才做的简易地球模型穿进去调整好支架的外观,一个简单的地球仪就做好了;⑤为地球仪做一个底座,把它稳稳地固定住。
项目化学习中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开展,每个小组成员都要为了小组的作品成果积极合作,共同讨论,信息交流,最终达成共识,形成作品。在此过程中,各学科知识得到融合,智慧得到碰撞,课堂充满灵动,学生更是在协作中获得成长。
三、基于PBL的地理学习评价讲究“全”
评价是促进个体生命成长的有力手段,合理的评价在教学中起着导向作用,可以更好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在项目式学习模式下,可以采取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如自评、他评(伙伴、父母及听课教师评价)、师评等,在每一个任务完成时都有一个相对应的评价量表,这样可以对项目参与者起到促进作用,同时也能实时监督项目参与者的完成情况。例如,在“动手制作简易地球仪”的这个项目中,可以设计如下。
合理的评价便于全方位了解学生,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充分认识学生的差异,从而促进学生成为更好的自己,也促使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基于PBL的地理学习成果呈现“多”
2011版初中地理课程标准指出“地理课程含有丰富的实践内容,包括图表绘制、学具制作、实验、演示、野外考察、社会调查和乡土地理考察等,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初中地理阶段的学习检测,不仅可以通过考试,还可采取像学具制作、实验、野外考察等形式进行。基于项目式学习的地理教学是课标精神落地的有力体现,其学习成果呈现应多样化,例如,在“动手制作简易地球仪”的这个项目中,让学生把学习到的经纬线、经度和纬度的划分、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划分,海陆分布情况体现到自己制作的地球仪中;同时要求学生要回家向家人展示自己制作的地球仪,流利表达制作过程以及自己的心得体验;制作精美且准确的地球仪在全班展示,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学生的学习成果转换成一个实物作品、一次展示汇报、一份调查报告……一般而言,成果形式驱动任务类型,多样化的成果形式不会让思维限制于完成应试教育的题海中,而是充分调动学生的实践力和创造力,提高了学习的趣味性,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挑战了学习的难度,对培养学生的必备品质和关键能力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在新的课改环境下,PBL项目式学习的出现给课堂教学注入新的活力,它为改变课堂教学模式提供了一个新的选择,对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提高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同时也对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激励教师不断成长,使教师在更广阔的空间实现教育梦想!
第2篇:地理教学中逻辑思维的运用
安徽省太湖中学,徐玲
地理教学内容具有广泛性、区域性和综合性三大特点,这三个特点对地理教学过程有很大影响,使得逻辑思维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具有多方面的功能和价值。教师在教学中要灵活运用逻辑思维提高教学效率;学生在学习中要熟练掌握和运用逻辑思维,提高自身能力,从而自主解决具体问题。这在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中也有明确要求,考试大纲中的表述为“运用判断、归纳、演绎、比较、概括等方法论证地理问题”。因此,高考试题充分体现了这个特点,不仅考查学生对具体知识的掌握,更强调对学生相关学科能力的考查。
高中地理教学中用到的逻辑思维方法有很多,其中,比较法、分析综合法、归纳演绎法应用得比较广泛。掌握这些方法对提高学习能力、形成知识体系具有很大的帮助。笔者在本文就具体谈谈这几种方法在地理教学中的运用。
一、比较法
比较法是地理教学中最常用的方法也是最基本的方法。当学生在遇到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差异的事物时,正确的认识过程是明确表面的联系与差异,抓住本质联系与差异,然后由表及里加以分析,从而深刻理解不同概念和知识,形成认知能力。地理教材中的基础知识包括各种概念、特征、规律、成因等,这些基础知识中,许多是相互联系较紧密且极易混淆的,此时,教师运用比较法进行教学,更有利于学生接受和理解,能使学生获得正确的认知,提高学习效率,增强学习积极性。比如地形和地势的比较,水文特征和水系特征的比较,等等。通过比较,才能更准确地掌握、了解不同区域的区别与联系,准确认识不同区域的特征,如地理位置、自然人文地理特点、典型特征等。
比较法在地理教学中又有许多落实手段,如通过图形、列表等直接比较,也可以通过比喻、模拟等进行类比,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可以采取不同的比较方法。比如,几种交通运输方式的优缺点,冷锋与暖锋的特征,经线与纬线,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特征等都可以通过列表、图形等直接加以比较。而对于较抽象的地理概念、原理则可以通过类比使其具象,使学生易于理解。比如关于褶皱,教师可以用挤压书本的方法加以演示说明。
二、分析综合法
分析与综合是抽象思维的两种基本方式,人类认识事物的规律大多是从个别事物着手,然后推广到一般得出普遍规律之后,再利用所得到的普遍规律来分析某个具体事物,深化对特定事物的认识。分析就是把事物现象、概念等划分为简单的部分,找到它们的本质属性或者因素;综合就是对各个独立而相互联系的事物进行归纳整理、概括。因此,地理分析综合法就是从地理事物的整体性认识出发,依据某种法则将整体分解为若干单元,化繁为简,这样就更直观。地理分析综合法不仅是教法,也是一种学法,在地理教学中的作用主要表现为:1.整理系统知识,形成知识网络;2.掌握知识结构,明确重难点;3.认识现象与本质特征,了解总体与局部的关系;4.加强知识联系,建立思维线索。分析综合法在教学中的运用一般有以下步骤。首先,了解地理事物。然后,从整体到局部,从区域到要素加以分析,搞清各要素的本质特征和不同要素相互间的内在联系。最后,通过综合各个要素的分析结果,获得对整体的认识。例如,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时,先从水文、地形、气候、土壤、植被等各个自然地理要素加以分析,而且要明白各要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然后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形成整体性认识。
三、归纳演绎法
归纳是指从个别性的前提推出一般性的结论,前提与结论之间的联系是或然性的。归纳要求通过对个别事物的学习,能够概括、推理、总结出某类地理问题的规律性、共性的特点,并加以运用,举一反三。例如,在“存在生命的行星”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中,一般把地球出现生命的条件概括为稳定的宇宙环境、适宜的温度、液态水和适宜生命呼吸的大气。而通过归纳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一般性结论,既人类在寻找地外生命的过程中,可能具有生命现象的天体也需要具备上述类似条件。再比如,通过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现象的分析,可以归纳出水土流失的一般过程,进而解决其他地区的类似问题。
演绎是从一般性前提推出个别性结论,也可以叫推演,前提与结论间的联系是必然性的。在地理教学中一般表现为根据已知原理、规律解决具体问题。地理教学中的基本原理、规律很多,如地球运动规律、气候分布规律、板块构造原理等,教学中要使学生能够透彻理解这些原理和规律,并能灵活运用,解决实际问题,完善推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