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音乐教学论文范文,音乐教学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乡村振兴下的康养文化音乐元素

  • 投稿
  • 更新时间2021-01-20
  • 阅读量318次
  • 评分0

  在全面推动乡村振兴背景下,通过将传统康养文化体系中“注入”新的音乐元素,确定“康养文化+音乐元素”的全新产业模型,实现康养文化、休闲旅游与音乐功能区的“均衡化”分布,全面拓宽和增加了乡村产业发展空间、发展层级。本文将结合《中国音乐养生研究》一书,分析乡村振兴背景下康养文化的发展价值,探索康养文化与音乐元素的融合机制,以期为当前助力乡村振兴提供有力依托。由陈玉丹著,学苑出版社2013年5月出版的《中国音乐养生研究》,主要以中国音乐养生为研究对象,从起源与原理、传统八音乐器、音乐欣赏与音乐养生、歌唱训练与音乐养生、少数民族音乐与养生等,从多个视角对音乐养生体系进行全面论述,提出了科学合理应用音乐艺术开展养生保健的相关路径。该书具有以下特点:

  

  

  一、方法科学,内容系统

  

  

  该书整体内容系统、全面,论述方法科学得当。该书聚焦健康养生的时代背景,研究了当前亟待解决的焦点问题,通过从音乐教育、音乐欣赏、歌唱训练和音乐表演艺术等多个领域对音乐与养生的内在关系进行论述,生动叙述了健康养生与音乐艺术的内在关联。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发展康养文化的价值主要表现为:第一,康养文化中蕴含了独特的情感意境和人文意境,在乡村振兴环境下,各类文化高度共享、自由开放,借助智慧媒介不断传播、交流,形成了新的文化传承体系。因此,想要破解康养文化的断层问题,就需要对不同文化理念进行合理收集、多元整合和时代转化,构建符合全新乡村振兴环境的文化传承机制。第二,我国康养文化作为重要的文化资源和传播载体,其中汇集了浓厚的人文景观、民俗气息和文化资源,既是我国整个文化体系中的特色内容,也是见证农业文明生动变迁的有效记载。因此,在大众聚焦健康养生的时代环境下,充分挖掘康养文化所蕴含的独特音乐元素,对其中所诠释、传递的情感理念进行全方位、生动展示,能更好保留乡村文化的精神本质,进而为乡村文化提供最真实的情感记忆。

  

  

  二、融合性强,框架完善

  

  

  该书融合性突出,通过讲述名人、老年人等不同群体与音乐养生的关系、叙述了传统八音乐器、五行与音乐养生的内在关联,并且结合音乐艺术的不同类型,生动讲述了与音乐艺术的内在关联,全面彰显了该书的论述框架。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将音乐元素与康养文化相融合,其背景主要表现为:首先,在现代智能设备和智慧系统助力下,挖掘康养文化中的音乐元素,使其全面融入乡村振兴战略具备基础可能。同时,要充分发挥、借助新媒体平台的开放性和内容的多元性优势,为大众生动挖掘、全面展示康养文化的音乐元素和多元内涵。其次,乡村振兴推动康养文化进入全新发展、传承环境,尤其在现代文化体系建设影响下,康养文化的发展空间更加完善,文化形态进一步丰富。音乐对大众身心健康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积极、健康的音乐通过诠释情感、传递思想,能够积极感染听众。康养文化的本质是一种休闲、健康的养生文化,通过选择合适的音乐元素,合理发挥音乐功能,使居民及游客将音乐艺术作为重要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态度。最后,在大众聚集健康养生的全新环境下,康养产业发展潜力巨大。康养文化中凝聚了养生、旅游和文化休闲、娱乐体验等多种产业要素,形成了完善、融合的产业集群,造就了庞大的产业规模。将音乐元素与康养文化生动融合,丰富了产业价值,满足了大众多元化的文化需求。

  

  

  三、聚焦现实,融入实践

  

  

  该书坚持从现实需要出发,通过将理论研究与实践分析全面融合,丰富了本书有关音乐养生的理论体系,系统化归纳了音乐养生理念的发展历程,全面论述了音乐艺术对身心健康的具体作用,并提出了利用音乐艺术开展养生保健活动的具体策略。除了以上论述内容,在当前推动康养文化与音乐元素有效融合时,需要坚持:一要立足康养文化的休闲、养生本质,积极推动“音乐+康养生活”的深度融合。通过对音乐艺术与康养文化进行生动融合,挖掘、开发和“活化”其中具有共性的艺术元素,使大众在品读音乐艺术的同时,参与体验康养文化的多元价值。二要立足大众的艺术水准和审美体验,推动“音乐+大众审美”的精准落地。音乐艺术蕴含了丰富的情感“美学”,生动传递了多元化的情感内涵。在当前全面推动康养文化与音乐艺术融合时,要坚持立足大众的审美意识,聚焦大众对康养生活的消费期待,积极推动艺术审美、休闲养生与音乐审美的全面融合。该书从多个视角论述了音乐与养生的内在关系,有利于当前利用音乐艺术做好康养文化应用工作。在推进“乡村振兴”的文化背景下,稳步推进文化创新,推进康养文化与音乐元素深度融合,通过彰显“内涵一体”的融合文化风格,塑造“多元价值”的产业机制,在充分满足大众多元化消费诉求的基础上,实现产业融合的最佳成效。

  

  

  作者:申莉莎 单位:南宁师范大学师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