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西方音乐发展的历史中,肖邦是十九世纪着名的作曲家、钢琴家,被誉为“钢琴诗人”。在他的一生中,所创作的作品几乎全部为钢琴而作,他的作品涉及体裁广泛,内容深刻,和声丰富,旋律优美。本文从多角度来分析肖邦钢琴音乐的艺术特色,并结合相关研究经验探究了肖邦钢琴作品的演奏特点,进而提高演奏技能和艺术修养,从而得到音乐美的陶冶和塑造。
【关键词】肖邦;钢琴作品;艺术特色;演奏技巧。
肖邦在其短暂的一生中创作了大量优秀的钢琴作品,成年后的肖邦,他的个人创作风格开始逐渐形成,并具有多样性,从变化多端的情感表达,到民族史诗般的英雄气概,再到忧郁诗人般的印象,他的音乐总是高雅、优美、别致的,备受全世界职业演奏家、专业学习者以及音乐爱好者所青睐。肖邦创作的钢琴作品有:21 首夜曲、24 首前奏曲、27 首练习曲、3 首钢琴奏鸣曲、2 首钢琴协奏曲、16 首波罗乃兹舞曲、17 首圆舞曲等。肖邦一生的创作赋予了音乐以无限的情感,对生活的热爱,对祖国的思念通过音乐表达得淋漓尽致。肖邦的音乐是主观的,深刻的,他永远在寻求用无瑕疵的技巧来表现变化万千的情绪。[1]
一、肖邦钢琴音乐的艺术特色分析。
(一)肖邦作品中的民族性。
肖邦生活在一个动荡的时代,从小他非常爱他自己的祖国和民族,在他的音乐作品中体现的民族性也是时代的产物。从 1772 年到 1795 年,普鲁士、奥地利和俄国三大强国对肖邦的祖国波兰进行了瓜分,1830 年,俄国军队对华沙起义镇压,在华沙起义悲惨失败的影响之下,使肖邦的精神陷入无比的悲痛和绝望之中,肖邦的作品开始加入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且具有革命性的特点,这对他之后的思想和创作风格有了非常深刻的影响和改变,其中包括 1831 年俄军占领华沙,激发肖邦创作了激愤的《c小调练习曲》“革命”(op.10-12)、《前奏曲》(op.28-24)、《b小调第一钢琴谐谑曲》(op.20)、表现了对起义失败悲愤情绪的《g小调第一叙事曲》等作品,乐曲均充满着英雄性、史诗般的激情和面对祖国的灾难,身处异国他乡的肖邦,在自己的音乐中迸发出一种从未有过的、震撼人们心灵的悲剧性力量。[2]
此外,《降A大调波兰舞曲》(op.53)该作品辉煌有力,充满了英雄气息,歌颂了波兰人民抗击侵略者的英雄气概,是一首宏伟史诗性的音乐作品。肖邦的一生大部分时间是远离故乡度过的,作品中革命性、民族性的乐思体现了肖邦的爱国主义思想,表达了他对祖国的思念、对祖国自由解放的渴望以及对民族的热爱和对祖国土地的眷恋之情。
(二)肖邦作品中的抒情性。
在肖邦的钢琴音乐作品中,抒情性旋律是具特色,也是最显着的一部分内容,肖邦钢琴作品中的《夜曲》《即兴曲》《波兰舞曲》《圆舞曲》以及慢板乐章中的抒情性段落都赋予了抒情诗般的热情,优雅迷人、丰富多彩,且具有浪漫的艺术气息,总是带给人美的听觉享受,这与肖邦生活的时代和个人思想因素是密不可分的,肖邦生活的时代处于浪漫主义初期,这个时期的主要艺术潮流以追求个性化和情感的解放为主,因此影响着肖邦对音乐的创作。此外,肖邦钢琴音乐作品中的抒情旋律受到意大利美声演唱的影响,当时歌剧艺术的发展处于顶峰时期,人们都喜爱歌剧,肖邦也不例外,他极其喜爱意大利贝利尼的歌剧,肖邦也非常重视在他的音乐创作中运用声乐歌曲中如歌的旋律感,使得他创作的旋律横向十分流畅,有丰富的歌唱性和表现力,因此,在肖邦的音乐创作中形成了极具感染力的歌唱抒情性特点。
(三)肖邦作品中的叙事性。
叙事曲最主要的是利用音乐来表达一个故事,这种音乐体裁形式风格具有一定的叙事性、故事性和戏剧性的特点。肖邦的一生中共创作了四首叙事曲,《g小调叙事曲》 《F大调叙事曲》《降A大调叙事曲》《f小调叙事曲》是由他在钢琴上首创的内容深刻、气势宏伟、规模庞大的器乐叙事曲。19 世纪浪漫主义的艺术思潮源于浪漫主义文学与诗歌,肖邦被音乐创作与诗歌、文学、诗歌紧密结合,用无词的语言来表达音乐的内容,体现了肖邦音乐风格中所贯穿的叙事性、史诗性和戏剧性的特征。《g小调 叙事曲》op.23,作于 1831-1835 年间,公 认肖邦是根据波兰爱国诗人密茨凯维支的一首长诗《康拉德·华伦洛德》的启发而写的,这首长诗描绘了华伦洛德为光复祖国,立志为祖国效劳,牺牲个人的英勇事迹。《F大调叙事曲》op.38,作于 1836 年,题献给舒曼,这首叙事曲的灵感来源也是从密茨凯维支的一首长诗《斯维切济湖的少女》而作。这首叙事曲以优美平静的抒情乐段和狂暴不安的戏剧性乐段交织构成,有极大的戏剧性悲剧冲突,音乐的情绪跌宕起伏,从肖邦的创作中体现出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是肖邦叙事曲中最典型的一部作品。
《降A大调叙事曲》op.47,据肖邦研究专家考证此曲是肖邦根据德国浪漫主义诗人海涅的长诗《罗列莱》有感所创作的。这首叙事曲没有强烈的戏剧冲突,而是具有一定的抒情性和叙事性,整首曲子节奏流畅,旋律性强,具有高贵优雅的艺术气息。
《f小调叙事曲》op.52,此曲是肖邦四首叙事曲中规模最为庞大,感情最为深刻,技术最为复杂的一首。整曲的感情基调非常复杂,既有田园梦幻般的抒情叙述,又有悲壮、英雄般的戏剧性描述,表达出作者对美好祖国的深切怀念和对祖国革命失败的无比悲痛、愤慨。[3]
(四)肖邦作品中的舞蹈性。
肖邦钢琴作品中具有舞蹈性的音乐形式分别是:波罗乃兹舞曲、圆舞曲、玛祖卡等。
华尔兹舞蹈是欧洲宫廷中非常盛行的一种舞蹈形式,很多作曲家都非常热衷于创作圆舞曲来为华尔兹舞蹈伴奏,它有旋律舒展、华丽、热情、高雅的特征。具有代表性的钢琴作品有:肖邦创作于 1831 年的《降E大调辉煌的大圆舞曲》,整首乐曲的情感是热烈洋溢的,热情奔放的,让人时刻都有明朗舒畅的感觉。在第二部分中,使人置身于明亮宽敞的金色音乐大厅中,以洒脱开朗的感觉,与第一部分热情的曲风有着鲜明的对比,从而更进一步表现与第一部分不同的辉煌色彩。[4]玛祖卡舞曲是肖邦钢琴作品中最有独特意义的音乐体裁,它有着民间舞曲,是最具波兰乡土气息的体裁之一,也是肖邦钢琴作品中富有民族性格的作品。它与舞蹈音乐紧密相连,旋律活泼朴实,具有风俗性,描绘了民间娱乐的生活情景。
波罗乃兹舞曲源于波兰民间,不像玛祖卡那样富有乡村风俗性,而是具有华丽、宏伟庄重的波兰贵族气息。波罗乃兹舞曲在民族舞蹈的基础上也体现了英雄史诗般的戏剧性作品,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有《降A大调波兰舞曲》“英雄”,气势宏伟,蕴意深刻,充满无穷的力量,表达了波兰人民解放斗争的英勇形象。
二、肖邦钢琴作品的演奏技巧分析
(一)抒情性旋律。
肖邦钢琴作品中抒情性旋律主要是旋律的线条和句法的处理,这就需要演奏者要从肖邦钢琴作品的整体去构思,并细致化地理解和处理不同旋律线条和每一个乐句的音乐走向和情绪,比如音色的色彩变化、力度的起伏对比,节奏上自由伸缩的把控来体现音乐的“语感”。肖邦钢琴作品中抒情性旋律具有声乐中歌唱性的特点,可多用legato连奏的演奏技术,要求演奏者从大臂到手指始终保持放松、畅通的一种状态,手指触键紧而深,通过手指触键的不同方向、角度、速度的调整来获取音乐中所需要的音色,进而达到想要的音乐效果。
(二)装饰音。
肖邦钢琴作品中运用了大量的装饰音,其特点是灵巧、清晰、轻柔,在演奏时需要演奏者注意手腕手臂的协调性,触键要干净利落、轻盈,并要从整个乐句的角度出发考虑,不过分强调装饰音,而是要以演奏旋律方法的来处理装饰音的演奏。
(三)踏板。
踏板的使用在肖邦钢琴音乐作品中十分常见,尤其是在演奏抒情性旋律时,在保证和声清晰的前提下,需要合理运用延音踏板,来实现音的延续性,和声效果会更加清晰饱满,音色变化才会更为丰富,能够体现出旋律的韵味和流畅性。在演奏华彩乐句时,可运用浅踏板,能够达到美化音色的效果。必要时可运用弱音踏板,来作为音量对比、音色调整的处理手段,进而达到音色应有的效果。
(四)自由速度。
在肖邦的钢琴作品中,自由速度是十分特别的。在演奏过程中,需要理深刻解和感悟旋律和节奏的韵律,通过对乐句的细致分析来进一步把握和处理,在遵循原有节奏的基础上,可在一些地方适当地进行加快或减慢,通过这种方式会使得整个乐句旋律更具有感染力和生命力,注入音乐的灵魂,从而为听众带来精神上美的感受。
三、总结。
综上,肖邦的钢琴音乐作品极具艺术魅力,旋律独特,音色优美,和声饱满,音乐情感丰富,民族特色鲜明,能带给人们无穷的想象空间。他的音乐不仅影响着 19 世纪浪漫主义时期的艺术潮流,也影响着全世界,直到今天,他的钢琴作品仍然在音乐发展史中占据非常重要的位置,并继续为人们带来美妙的听觉艺术享受,成为音乐史上独一无二的“音乐诗人”。
参考文献:
[1] 潘一飞,张式谷.西方钢琴音乐概论[M].北京: 人民音乐出版社,2008:256.
[2]于润洋.西方音乐通史[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6:238.
[3] 董晓梅.肖邦《f 小调叙事曲》戏剧性表现手法解读[J].艺术研究,2013,(03):116-118.
[4]张楠,毕菲.肖邦《降E 大调辉煌大圆舞曲》艺术特点及演奏技巧[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2016,(04):153-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