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迪 北京市海淀区七一小学
在刚刚结束的一次小学个性化美术教学研讨活动中,笔者聆听了多位教育专家的关于“个性化”教育的论述。于是,一个想法浮现在我的脑海: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无论是讲授还是呈现,都是以“引”或“导”的方式进行的,虽然这两种方式都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但教师还是常常对学生难以大胆“放手”,而更愿意先规定自己的教学方法与学生的学习行为,再进行教学实践。
教师都在追求真实的课堂教学,特别是青年教师,都希望使课堂变得丰富而充满个性。但往往越是朝着这个方向努力,就越感到困惑。如何真正做到“以学定教”,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反思和研究。
作为一名年轻教师,在我的日常教学活动中,每次新的教育理念出现时,伴随而来的都是课堂中的犹豫。我一直坚定地认为,除了兴趣,没有其他因素可以让学生真正爱上美术。可细细品味教学中的一些“意外”和学生的疑问,大多是出于他们对生活、对美术的热爱,正是这些“意外”、疑问和热爱,才是我们打开个性而真实美术课堂的钥匙。作为教师,首先要明白,真实有时比正确更重要。
人美版实验教科书第五册中《机器人》一课是很多教师非常拿手的一节课,由于学生对科技发展的关注,让这节课较易出彩。然而,正是这么一节最容易上、也最容易出好作品的课,却因为一个意外的提问,险些让我陷入“困境”。
学生对机器人的造型和功能都很有想法。但当我在提出作业要求时,出了一点意外:“同学们,今天我们了解并研究了机器人,学习了如何描绘机器人。在这个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机器人随处可见,也越来越普及,相信在不远的将来,机器人定会走进千家万户,为我们更加便捷的生活和工作提供帮助。”这时,一位平时很老实的学生举手提问:“老师,我觉得机器人很不安全,因为有时候电脑程序设计会出现难以预见的错误,甚至会给我们带来麻烦。有一次爸爸开车带全家去郊区玩,车上的导航带我们走错了路,直到半夜才回到家。所以我觉得,我们不能完全依赖机器人,有时候也需要我们控制它。”这位学生突如其来的质疑与提问,却引起了其他学生对这个问题的浓厚兴趣,学生们开始七嘴八舌议论起来。有的认为他说得有道理,有的认为他在捣乱,渐渐地大家好像把研究机器人的事抛到了脑后,甚至开始质疑机器人的作用。
我感到十分意外,这一偏离教学计划的提问该如何应对呢?如果否定科技产品的应用,就是否定本课的教学目标。若不正面解答这个意外的提问,学生不答应,自己也没面子。更重要的是,我觉得这位学生的想法很有意思。
我意识到这是一个机会,一个开阔学生思路、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机会。于是我说:“来,让我们一起为这位同学的问题鼓掌。”借着这个思路,我开始随机应变,试着改变教学预案,要求学生们就刚才的问题进行讨论:“机器人、电脑技术在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又会带来哪些问题?人类到底应该怎么设计它们才能让它们更可靠?根据你的经历,如果请你设计—个机器人,你该怎么设计呢?”我把绘画课改成了制作课。而且在这次课结束后,要求学生继续研究这个问题,让学生组成研究小组,并完成一份实用、美观,具有简单功能的机器人草图,下节课上进行实际创作。
两天后,也就是在第二课时,当学生排队走进美术教室时,我发现学生学具袋里都鼓鼓的,里面有手工工具和电线、彩纸等材料。我意识到,这也许就是他们的研究成果。于是,一上来我就先让各小组长介绍一下本组的讨论情况:机器人应该在医学、工业等细致的工作中应用;机器人应该是人类生活的好帮手,而不是人类完全依赖的工具;等等。每个小组都针对机器人的具体功能做出了详细的叙述。例如,有的是为医生设计的可以对细小部位进行手术的机器人;有的是代替工厂里一些危险工种工作的机器人……所有的设计都特点突出、实用性强,在机器人的细节上都设计得很精致。而这恰恰就是本课(《机器人》)的教学难点——生动表现机器人的功能和作用。
在学生实践环节,我的美术课从没这么“乱”过,争论和质疑、惊喜和专注贯穿始终。(图1)整节课,我近距离感受到了孩子们的快乐。最后,一张张图纸和造型各异的机器人堆满了美术教室。(图2、图3为学生作品)
这节课,仅仅是因为一个提问,改变了原来的教学设计,却收到了意外的效果。
随着年级的增长,学生的提问越来越具有深刻的实际意义。
六年级下学期《留给母校的一幅画》是极具特色的一节课,因为无论学生的绘画水平如何,都能通过写生、回忆和想象,画出六年以来所见的身边事物,还能为六年级毕业展积累下很多好作品。
我带着学生在校园里上课,刚刚过了十多分钟,忽然发现几个淘气的孩子在墙角谋划着什么。不一会儿,一名学生兴奋地来到我面前:“老师,您说‘留给母校的画’是让我们记录学校的美与我们的记忆,但我们发现了不美的地方,怎么办?”随着他的指引,大家看到教学楼外墙角不知哪位同学胡乱画的卡通画,本来干净的浅色墙面因为那几幅画显得格外刺眼。顿时学生们热闹起来……
“该怎么办?”大家都盯着我,这让我有些手足无措。我得想个缓兵之计。我对着提出问题的学生说:“今天描绘美丽的校园是表达对母校的情感,遇到这样的事,你有什么想法?”这位学生特别笃定地说:“我们是寄宿班,学校的每个角落我们都非常熟悉,反正都是表达对学校的情感,那还不如我们创作一些号召大家爱护校园的作品,这样不也是表达对母校的爱吗?”
我认为这个建议虽然偏离了我的设想和要求,却非常有利于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提升,同样也是用绘画的方式去表达,但这个建议更具有实际意义。随即,我决定:“全体回班,利用手里的材料,选择自己喜欢的形式,如装置、绘画、设计等,完成一件留给母校的美术作品,要求能表达对母校的热爱、留恋,或是寄托对母校的美好希望。作品形式最好是美化校园环境的装置(落地式、悬挂式、粘贴式),要有醒目的文字、配图及装饰。”
就这样,又一次“即兴教学”在学生们热烈的欢呼中开始了。
几天后,学校的橱窗、公告栏和其他角落出现了富有童趣的美术作品。美丽校园的风景写生,表达师生情谊的儿童画、“留给母校”的标志牌、“轻声慢步”的小脚丫、“珍惜水源”的小水滴;,“高抬贵手”的小幼苗……本就装饰—新的校园显得更富有童趣了。我知道,这不仅是—件件美术作品,也是六年级毕业生对学校的眷恋之情和对美好未来的憧憬。这样的美术课,又一次让我获得意外的惊喜。(图4)
回顾这两节课,正是学生的善问和我的“即兴”应变,才成就了如此富有个性的、真实的课堂。这样的课堂给学生自由、个性化的想法提供了良好的土壤;这样的课堂能使每个学生真正地接受美术教育,更能从情感上认同美术教育;这种尝试给了课堂更大的空间,它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引领,它将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正如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所说:“教育,是人与人之间,也是自己与自己之间发生的事,它永不停止,就像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触碰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这不仅是一位哲人对教师的建议,更让我感到,这是教师应有的态度;拥有这种态度的教师,才有可能打造富有个性的真实的课堂。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