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美术教学论文范文,美术教学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对“同课异构”教学研究的几点思考——以《时代的脉搏》一课为例

  • 投稿shya
  • 更新时间2015-09-02
  • 阅读量379次
  • 评分4
  • 84
  • 0

朱小林 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

自从2009年《中国美术教育》杂志开设“一题多解”专栏以来,全国各地的美术教师和教学研究人员呈现了三十多个同课异构研究案例。这些案例给广大一线教师提供了大量的教学方案参考文本,拓宽了他们选择教学内容、策略、方法、手段的视野和思路,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助益良多。作为《中国美术教育》的忠实读者,笔者也从中获得了许多启发,并引发了相关思考,现结合不久前我们组织实施的《时代的脉搏》同课异构教学研究中的四则教学案例谈谈自己的心得。

一、研读课标是“同课异构”的基础

《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课标”)是目前实施高中美术教学的法律依据和行为指南。教师只有认真研读课标,才能真正把握课程性质、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评价标准,对教材的理解也才能更准确、更到位.。教材中每课的编排都有其核心目标追求和价值取向,通过一定的内容编排、材料组织、结构方式体现编写意图,只有准确把握课标精神、理解教材编写意图,“异构”才会更有意义,才不会“跑题”。

《时代的脉搏》为湖南美术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编著的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鉴赏》第三单元第7课,主要包括社会思潮嬗变中的中国美术、社会思潮与西方美术两大板块,具体涉及了解不同的社会思潮、社会思潮影响美术发展、美术作品反映社会思潮的不同方式和特点等内容。教材中设置的“思考与交流”“活动建议”两个栏目,旨在帮助学生建立学习通道,找到学习抓手。

本课的目标追求和价值取向主要有两个层面。第一是认知层面,即正确认识美术发展与社会思潮的关系。一方面,社会思潮影响美术的发展变化,这种变化既体现在美术作品题材内容上,也体现在形式风格上,在某一时期带有普遍性、共同性;另一方面,通过美术作品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社会生活、社会思潮。第二是能力层面,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学会运用搜集、归类、整理、分析的方法,从现象到本质,从单幅作品联系多幅作品,寻找共同特征和规律,学会更深层次地鉴赏美术作品。因此,本课教学不能仅停留在对单幅作品的题材与形式分析上,而应结合具体作品了解某一时期美术发展的共同性,探寻这种共同性与社会思潮的关系。课标要求在美术教学中“鼓励学生在感受、体验、参与、探究、思考和合作等学习活动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基本的美术知识与技能,体验美术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形成有益于个人和社会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四位教师在认真研讨课标、深入分析教材的基础上,制定了较为明确的教学目标,目标的设定与课标精神和教材编写意图基本吻合,在教学中注重基础性、时代性和选择性;在学习方式上采用了导学案建立学习路径,运用合作学习、探索交流、尝试体验等多种方式,强调学习的参与性、体验性,既有学生的自由表达,也有教师的小结归纳,并且大都运用了以点带面、话题引入、比较鉴赏的教学策略,培养了学生的参与性和问题意识,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二、合理选择是“同课异构”的关键

不同地区、学校由于在教学条件、学生经验、资源环境、教师能力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因此,在教学同一内容时,必然存在不同的教学选择,包括教学内容的处理、范例与材料的取舍、教学策略与方法的运用、教学环节的设计以及学习活动的设置等。俗话说“条条大路通罗马”,教学选择没有最好的,只有最合理的。所谓合理,就是要符合不同的教学情境,符合学生特点和认知规律,符合教学规律,符合知识的内在逻辑;而要做到合理选择,关键看能否最优化地帮助学生获得。在这次教学研究活动中,四位教师面对相同的教学目标,在内容的处理、范例的选择、教学环节的设计、教学策略与手段的运用等方面,可谓各有千秋。

1.内容处理与范例选择。根据新课程理念,教师在处理教学内容时,既要考虑难度和容量,也要考虑教师的优势和学生的基础;在范例的选择上,着重考虑其典型性,应充分理解教材中所选图例的意义,自主替换或补充的图例应该问个“为什么”。

李曙光老师基本按照教材内容和编排顺序组织教学内容,所选范例注重经典性,以教材中列举的图例为主要学习材料,并以改编《大批判》为作业任务。杨爱霞老师在导入阶段选择教材中的传统年画《门神》和韩尚义的《抗战门神》作为欣赏对象,在展开环节通过《一辈子第一回》和《大批判》的对比欣赏,来加深对社会思潮与美术的互动关系的理解,并将安迪·沃霍尔的《梦露》和波普风格的海报《大宫女》,作为理解20世纪中期和后期美国的社会思潮影响美术创作的典型案例,最后以拉斐尔的《雅典学派》作为拓展延伸的内容,全课内容涵盖了中外古今。陈乐意老师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随机地以“班牌”为导人内容,以传统门神和《抗战门神》的知识理解为突破口,并让学生自主选择教材中的作品进行欣赏,完成对本课核心知识的学习。王菁老师首先利用好莱坞电影及时装这两个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作为导入的内容,既考虑了学生的实际经验,也兼顾了男女生的差异;全课的重点则落在欣赏《雅典学派》上。

2.教学环节设计。教学设计应注意每个环节的关联性、目的性,既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也要符合知识的内在逻辑,同时还要分清主次、突出重点。李曙光老师从传统门神与抗战门神的对比欣赏人手,激发学生兴趣,建立初步感知,结合杨之光的《一辈子第一回》进行分析,帮助学生初步理解美术的变化与社会思潮的关系,然后运用“导读卡”得到信息反馈,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理解西方美术发展,这样的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杨爱霞老师的四个教学环节可谓中规中矩,但步步为营,稳扎稳打,有利于重点、难点的解决和教学目标的达成。陈乐意老师设计的导入部分直观、生动,能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学生的讨论、举例,注重学习的生成性,总结与拓展部分能起到提升作用。王菁老师通过情境创设、引发学生讨论的方式导入新课,既营造了活跃的课堂氛围,也让学生一开始就进入到对课程核心问题的思考之中;“个案详解”环节通过《雅典学派》的重点赏析,以点带面,给学生系统习得和运用欣赏方法的机会;“比较欣赏”则既是对知识点的深化,也是对“个案详解”教学效果的检验;小实验和学习表格的运用既有利于加深学生的理解,也是对课堂气氛的二次激活。

3.教学策略与手段的运用。李曙光老师运用“鉴赏导读卡”使学生所学知识得以及时运用,通过信息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案,播放的西方500年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头像视频资料,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在形式、风格上的演进,学生兴趣浓厚;杨爱霞老师一开始就运用导学案引导学生讨论“门神”的变化及其原因,采取由近及远的教学策略,从学生列举的、具有时代风尚的日常用品人手,引入相关话题;徐少艳老师运用比较鉴赏的方式,以点带面,先解剖麻雀,再列举更多作品寻找共同性,及时加以总结,注重学习过程与方式,培养了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阎建军老师则更注重学生的生活感受,注重经典文化与民族文化的结合,让学生通过动手尝试的方式体验感受时代的脉搏。

由于四位教师在教学内容、范例材料、教学设计、策略与手段等方面进行了不同的选择,加之每位教师的学科基础、教学经验、教学表现不一样,在实际教学中,四堂课呈现了不同的课堂氛围和教学效果,较好地落实了新课程理念。

三、提高效率是“同课异构”的追求

“同课异构”教学研究的目的,就是通过不同的教学策略,研究解决同一教学内容的多种方案,通过研讨交流,进一步挖掘不同教学方案的优势,相互借鉴,不断完善教学,最终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四堂课均还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如,李曙光老师的课如果能重点比较分析一组作品,在“点”上做足文章后再引到“面”上,可能高中阶段“下马观花”的学习理念会体现得更充分;杨爱霞老师过分依赖教材,在教学内容的拓展上做得不够,不利于学生视野的拓宽;陈乐意老师的开始部分设计得新颖、活泼,但新授环节则显得较为拘谨,且和杨爱霞老师一样,内容局限于教材,拓展不够,作业设计做到了前后呼应——重画班级展示牌,但感觉有点偏离本课的主题;与前两位老师不同,王菁老师对教学内容做了很大幅度的拓展,但信息量偏大,在一节课之内完成还是有些紧张的。

总之,这四个教学案例特色都很鲜明,能较好地实现课程的教学目标,也均有发展、提升的空间,因而在现实的教学中都具有代表性,它们所展示出的优点和不足,为我们提供了观察、思考的机会,这也正是开展同课异构教研活动的目的和价值所在。以上便是笔者的一些思考结果和不成熟的建议,由于水平有限,不当之处还请执教老师和同行们批评、指正。

《时代的脉搏》教学方案一

执教:陈乐意

岳阳县第一中学

教材分析

本课旨在说明美术作品与社会运动、社会思潮之间的关系。教材着重选择多幅不同时代、不同背景下,有着鲜明特点的美术作品,从美术作品反映出的社会与时代变迁及其对美术作品造成的影响,来呈现这一知识。因为涉及的作品时间和空间跨度相对较大,在处理教材时应紧扣“美术作品与社会”这一大主线,大胆取舍,引领学生在对多样艺术的鉴赏中认识和理解到美术发展的内在规律。

学情分析

由于知识积累等方面的原因,高一学生的鉴赏实践有“单向性”和“单一性”的特点——大多数学生会比较喜欢欣赏某一类或者某一个人的作品;这就造成了学生很难在有限的欣赏时间中构建大跨度的鉴赏视野,也很难从艺术的发展角度来审视美术。《美术鉴赏》教材第一和第二单元的教学为学生提供了一些知识和方法的积累,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和问题互动指引,能够开阔学生欣赏的视野,提升他们的鉴赏深度。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对不同时期美术作品的鉴赏,感受美术作品所反映的时代,理解影响美术形式变化的社会因素,能够从更多的角度鉴赏美术作品。

过程与方法:通过综合运用不同鉴赏方法,进行演绎、归纳,从更高的角度来认识美术作品,构建一种全局的知识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美术作品是时代社会思潮和时代变迁的产物,树立运用美术手段表现社会生活、在鲜活的社会生活中寻找美术创作灵感和题材的意识,形成开放、包容的美术文化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和理解美术作品反映时代及社会发展对美术内容和形式的影响。

难点:对社会发展影响美术内容和形式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随机导入

在实际教学情境中随机选择话题,导人课堂教学内容,会让学生感受到知识来源于生活,也作用于生活,增进他们与知识的亲近感,并且有一定的探究性,也能拉近教师和学生的距离。因此,在本课导入阶段,教师随机选择话题,如某班教室门上挂的班级主体绘画(学生绘画组合的班牌):“同学们,你们班新做的班级展示牌真不错,赞—个哦!这门上有点装饰真的不一般啊,既美观又能彰显个性。这个点子真不错。其实在我们国家,一直以来人们也都会在门上贴一些什么的,你们能想到些什么呢?”

学生回答。(答案很丰富,如门神、挂饰、单人宿舍会有些个性海报,等等)

教师:真是内容丰富哦,而且不同时期都特点鲜明。但是大家认真关注过这些变化吗?不同时期的美术作品都在发生着变化,它们都发生了哪些变化?是什么原因影响了它们呢?我们一起来了解吧!(出示课题:时代的脉搏)

(二)新授

1.感受新知

教师导语:刚才有同学说到了门神,你们见过门神吗?我们来看看。(课件展示门神图片)

单幅欣赏并讨论表达。

(1)传统门神

(2)抗战门神

将两幅图片并列欣赏,并讨论表达。

提问:我们看到的门神年画都表达了什么?哪些方面发生了变化?你能想到改变的原因是什么吗?

尽管素材不是特别新颖,但是具有较强的可读性,学生比较容易获得信息,运用比较式的呈现和欣赏也能突出“变化”这样一个重点。

学生讨论后回答。(神仙形象和新四军的形象,都有祈求平安的意思,主要变化是不同的人物内容,抗战时期人们将平安的愿望寄托在新四军身上,所以选取了新四军的形象)

教师小结:不同时代的门神有着同样的意义表达,但是表现的内容和语言却随时代发生了变化,《抗战门神》中的新四军形象就是现实生活里的元素。所以,我们可以感受到美术作品是在反映某一时代的东西,而这样的变化也正是当时社会思潮的体现。

2.发现新知

教师提问:美术作品是十分丰富的,那么我们刚才欣赏年画时所总结出来的规律是不是普遍存在的呢?

活动一:为了让学生主动去探究,调动他们主动参与教学的热情,教师让大家自由地在教材中选择一幅自己喜欢的作品进行自主欣赏,再向大家说一说该作品所反映的“社会”是什么样的。(建议选择以前欣赏过的作品)

学生讨论,自由发言。

教师总结:刚才发言的同学欣赏得相当不错。每幅作品都有自己的内容,也都会有自己的形式,当然要深入全面地梳理,需要大家综合运用不同的欣赏方法,多选择一些不同时期的作品进行欣赏。

3.归纳新知

活动二:为了梳理和总结所学知识,活跃课堂气氛,教师课件展示教材第78页“思考与交流”中图片,让学生走到讲台前说出自己的理解,进行资料的拓展。

4.拓展新知

教师导语:在大家印象中,西方美术作品的形式似乎更加丰富多彩。其实多样的形式背后涌动着的是对社会的思考。

幻灯片展示西方的代表性作品,稍加讲解,以增进学生对西方美术思潮的了解,并激发学生的联想,为接下来学生自己的作业表现奠定基础。

教师小结:美术作品总是在反映社会生活的变化,它也与各种社会思潮密不可分。了解社会也会更理解同时期的作品,而美术作品也增进了我们对社会风貌的认识与体会。

(三)总结与作业

教师总结并布置作业:从社会、时代的角度感受了美术作品的形式和内容变化,是不是让我们有了更多感想呢?再回到我们的班级展示牌,你觉得你还能怎么去画呢?大家就尽情地展示自我、开心地表达吧!

《时代的脉搏》教学方案二

执教:王菁

长沙市雅礼中学

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同前)

学情分析

我校是一所省级示范性高中,学生大部分来自城市,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同样有着较高的情商、独到的创新能力和敢于突破的思维特质,学习成绩优异,90%以上可升入国内本科第一批次高校,高考科目的学习成为学生的第一要务。学校的美术教学活动除了常规课,还根据学生的需求开设了选修课、校本课程,为学生提供更多尝试、探讨、思考和交流的机会。尹少淳教授认为,高中美术应着力培养学生的“思维感性、不僵化、有个性、有创造意识”,而《时代的脉搏》这一课就很能培养学生的这些能力,能引导学生关注美术发展过程中新的变化,并引发他们的探究兴趣,主动去寻找这种变化的根源。

教学重难点

重点:把握美术作品与社会背景间的关系,领会美术作品反映、表现社会思潮和运动的不同方式和特点。

难点:美术作品的变化表现在形式或内容上,具体寻找、分析产生变化的原因。

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PPT课件及其他教学相关素材;课堂训练纸质材料;班级分组,前后两排每组四人随堂组合;选拔一名书记员。(负责学生课堂问答的文字记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新课导入

“迎合”学生不失为吸引学生的一种策略,用他们感兴趣的事例作为课堂导入素材,快捷、有效、直接地切人问题,选择触手可及的衣食住行、视觉传媒等内容,能够马上激发学生兴趣进行探索。

本课导人环节选取两个话题。其一是战争。战争始终贯穿着人类历史,“9·11事件”的发生把抵制战争和反恐问题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怒海争雄》《海豹突击队》《阿凡达》这些影片是否与美国好莱坞大片的暴力美学有关?其二是时尚。作为对时尚圈呼风唤雨的重量级设计师伊夫·圣洛朗,1971年推出的战争时装造型,缩小了男女服装上的差异。设计者认为,时装并不仅仅是让女性更美,而是要在精神上支持她们,让她们变得更自信。那么,这些设计是否表达了战争结束后,女性社会地位变化的审美倾向?让学生以组为单位讨论,给出小组的观点并陈述。(书记员做好记录)

教师导语:在人类社会中,经常会出现某种思想流行的现象,这就是社会思潮。社会思潮是艺术创作的重要主题之一,艺术家有时候会在自己的作品中直接或者间接地呈现某种社会思潮的影响。

二、个案详解分析讨论

为了使学生加深对原有知识的记忆,并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教师回顾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特点,并提醒学生:这个时期产生了大量的宗教绘画,但其宗教艺术是人的宗教艺术,表现技法上注重写实传真,开创了基于科学理论(如人体解剖和透视法则等)和实际考察的写实主义画风。继而,引出对拉斐尔绘画作品《雅典学派》的深度欣赏。

引导学生从构图、色彩、人物比例等方面初步鉴赏。可通过达·芬奇在《最后的晚餐》中对人物心理的刻画,通过放大画面细节观察《雅典学派》,介绍画面的内容:(1)根据史料记载,画中出现了希腊神话中的人物雅典娜、阿波罗,古希腊学者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苏格拉底、毕达哥拉斯、阿基米德等,还包括画家本人在内的当时的画家和贵族;(2)柏拉图、毕达哥拉斯人物造型以达·芬奇为蓝本,而亚里士多德、赫拉克利特又是以米开朗基罗为原型塑造的,画家还把自己放在一大堆学者之中。

此时设问:画家在整幅画的构思中,以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为中心,画了50多个大学者,发挥了他所擅长的空间构成的技巧,显示了其出色的肖像画创作才能,其创作背后是否有更深层次的社会思潮的体现?学生展开讨论,各抒己见。(书记员作好记录)

教师小结:艺术家以回忆历史上的黄金时代的形式,寄托他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作品的主题思想就是崇拜希腊精神,追求最高的生活理想,这正是人文主义艺术家的夙愿。这幅作品既暗示出人文主义思想在文艺复兴时期美术中的最终胜利,也暗示了人文主义思想与古希腊、罗马文化的密切联系;画家让艺术家以学者的形象出现在艺术作品中,反映出艺术家对美术的认同感与自信心的提高。

三、比较欣赏感受体验

比较式鉴赏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把握每件作品的特色。、美术作品在很多情况下并不存在谁好谁坏的问题,仅仅是表现方式和风格上的不同而已。我们可根据这些形式方面的差异引导学生去寻找原因,这就涉及到一些社会因素和历史原因: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受到当时的社会思潮影响呈现出不同的表达形式,那么,在新的时期,画家是否也通过某种独特的艺术形象来理解当时的社会思潮对它产生的影响呢?

展示传世名作《蒙娜丽莎》和杜尚的“蒙娜丽莎三部曲”作品,让学生畅所欲言,分析它们的区别以及作品发生变化的社会历史根源。(书记员做好记录)

学生的回答五花八门,其中不乏标新立异的想法,充分显示出当代学生宽广的知识面和活跃的思维。教师对他们的说法给予肯定和评价,并做简洁的小结。然后,介绍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艺术言论的自由度和多样性,艺术家们的思想、观点、风格“‘流派’纷呈,‘主义’迭出”,他们相互之间的启发与创作似乎不受任何限制和影响。着重围绕杜尚所代表的达达主义这一具有开创性意义的美术流派进行说明;继续呈现杜尚的另一张作品《泉》,说明达达主义艺术运动的矛盾、混乱、没有目标、毫无逻辑等特点。

教师小结:杜尚的作品,打破了人们根深蒂固的“艺术品必须是美的”传统观念和欣赏过程中对于“绘画美感”的期待。根据杜尚自己的解释,他只想提供一种新的思考方式,即“生活中的—件普通物品被放置在—个新的地方,被赋予一个新的名字和一种新的观看角度之后,原来的作用就消失了,意义也改变了”。这体现了20世纪初的艺术思潮:艺术可以随便是什么东西,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件现成物品,我们的语言、行动、观念,都可以是艺术,艺术实际上离我们并不遥远。通过看似极不严肃的现成品,杜尚颠覆了传统艺术观念对于美丑的判断,对于欣赏趣味的限制。

小实验:放许多单张图片与重复放一张图片、或者—个画面在一张纸上重复出现,学生谈感受,(书记员做好记录)继而呈现安迪·沃霍尔的作品《梦露》等。

教师小结:“打破”是20世纪初的一种创作时尚,传统的古典艺术被颠覆。20世纪60年代,西方国家相继进入了—个高消费的时期,物质财富以惊人的速度和规模被创造出来,大众传媒空前发展,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商品成为艺术的首要题材,直接吸收了商业文化和大众传媒的手段而采用大批量生产的现代复制技术,重复成为一种策略。

四、能力训练课程延伸

让学生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掌握某一事物的知识和规律并能“引而伸之”是教学的最主要目的。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不仅对美术学科重要,对其他学科也同样重要。在学生了解了西方社会思潮与美术创作的相互关系后,为了巩固和检验他们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及应用能力,教师又设置了—个小活动。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教材、图书、媒体等途径来查阅相关美术作品,从表现形式、风格特点、体现的社会思潮等方面分析、归纳作品背后反映的画者的情感、文化思潮等,通过书面记载的形式完成表格(表1),列出三个“社会思潮嬗变中的中国美术”的例子。

对于完成练习速度快的小组,教师联系本课教学目标给予及时评价,其他小组借鉴师生的交流完善表格,课堂结束后各小组上交表格,教师做好学生课堂训练的分析,作为下一堂课承前启后的课堂导入。

《时代的脉搏》教学方案三

执教:杨爱霞

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教学目标(同前)

学情分析

我校是省重点高中,学生大多来自都市或城郊,同时也有着良好的教育背景。他们思维活跃、视野开阔、知识面广,乐于接触新鲜事物,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较好。虽然在美术技能方面参差不齐,但求知欲强、学习热情高,课堂表现比较活跃。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美术作品与社会思潮之间的联系,从社会因素的角度理解和鉴赏美术作品。

难点:理解社会变迁对于美术风格、形式的影响。

教学准备

教学用PPT,提炼反映社会思潮的代表性美术作品,布置小课题组成员自主合作学习并检查落实情况。

教学过程

一、直入作品激发兴趣导入主题

大部分学生对门神这种民间美术形式都比较陌生,因此,让学生对门神的基本常识有所了解,才能进一步鉴赏抗战版画《抗战门神》。通过传统年画中的“门神”与《抗战门神》的欣赏比较,能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本课的主题思想,即从美术作品中可以看到社会风俗的变迁和社会思潮的发展与变化。

教师引导学生欣赏传统年画中的门神和《抗战门神》,思考并分析如下问题:(1)门神是用来干什么的?(2)《抗战门神》与传统门神在形式和内容上有什么不同?(3)作者借用门神表现抗战主题,其意图是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并板书课题“美术与社会思潮”。,

二、作品鉴赏深度剖析加深理解

对美术作品的欣赏,除内容形式的感受把握外,探讨和理解作品产生的社会人文背景,对于美术作品的欣赏认识才能更全面、更深刻。本课教学内容涉及到许多作品形式之外的知识,需要学生更多地借助其他知识和经验来逐步了解并进一步理解美术作品,寻找美术作品与社会背景之间的关系。本环节教学围绕有代表性的作品,进行重点鉴赏,突破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养成从形式到内容、从作品本身到社会背景的欣赏眼光和思考方法,理解社会思潮与美术的互动关系。

教师主要引导学生欣赏代表作品《一辈子第一回》和《大批判》,并结合教材“思考与交流”板块,进行进一步探讨和交流。 (一)《一辈子第一回》和《大批判》欣赏、比较与分析

1.它们分别表现了怎样的主题内容?

2.两幅作品分别跟什么样的社会思潮相联系?

杨之光的中国画作品《一辈子第一回》与王广义的版画作品《大批判》,深刻反映了20世纪50年代和20世纪90年代中国文化形态的巨大转变,以及两位作者对艺术表现形式和手法的不同追求。前者力图将西方素描造型因素引入传统水墨人物画,而后者则借鉴了西方波普艺术的表现手法。

(二)“思考与交流”

比较式美术鉴赏方法能使学生获得更直观的视觉感受,不仅可以吸引学生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同时也能加深视觉印象,提高教学质量。在该教学环节,教师引导学生以比较的方法欣赏三幅分别表现东晋、唐代与宋代女性形象且风格各异的作品,进一步探讨相关社会思潮对作品风格形式的影响,深化对本课主题的理解。

三、课题引入 丰富主题 巩固认识

西方美术同样也与社会运动及思潮密不可分。为了更全面地把握美术思潮对美术作品的影响这一主题内涵,教师通过《梦露》和《大宫女》两幅作品的图片,进行重点赏析。

为了落实新课程理念,改善学生学习方式。在本课教学中,教师已在课前将该部分内容分配给各个学生小课题组,要求他们进行研究探讨,并将成果制作成课件,在课堂上展示,与其他同学分享、交流。这样既能丰富主题内容,拓宽学生视野,也有利于学生加深对本课主题的理解。

学生由于课前做了充分的探讨,因此能较好地理解《梦露》和《大宫女》。这两幅作品的作者都是美国的,且都是挪用现成的图像资料,再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了视觉形象的加工。—个采用了大量复制的手法,一个则改变了原来图像的一部分内容。《梦露》的作者安迪-沃霍尔以表现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流行文化元素为主,作品题材主要包括超市里的名牌产品和大众喜爱的明星,创作手法多是图像的重复排列。《大宫女》的作者游击队女孩是一个匿名的艺术家团体,她们的作品呈现出强烈的女权主义思想,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社会思潮的反映。

四、小结教学自由探讨拓展延伸

美术作品与社会环境紧密相连,有着强烈的时代烙印。在某些时候,社会思潮对美术有着非常直接的影响,而通过美术的视角,我们也可以打开另一扇视窗,探讨和了解那一时代的社会思潮和风貌。为进一步丰富和拓展教学内容,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安排,自由探讨在美术史上还有哪些反映时代面貌的典型作品。

重点案例探讨: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大师拉斐尔的绘画作品《雅典学派》体现了怎样的社会思潮?作者是如何展现这一宏伟而神圣的画面的?

《时代的脉搏》教学方案四

执教:李曙光

长沙市麓山国际实验学校

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同前)

学情分析

我校是长沙市一所直属的寄宿制重点高中,有着较为深厚的校园文化传统,学生的整体美术素养较好,对美术活动的参与意识较强。通过高一上学期的《美术鉴赏》学习,学生掌握了一定的鉴赏方法,了解了美术发展的基本脉络,对本课教材中的部分美术作品有所了解。近年来,我校深入开展“教学一体化、学科特色化”课堂教学改革,运用EEPO有效教学理念,注重“教学策略”与“学习方法”研究,学生在课堂上主动参与和合作探究意识较强,在教师的引导之下应该能顺利突破本课中的重点和难点。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美术作品与社会思潮之间的互动关系。

难点:理解美术作品的特点及其所体现的时代特征。

课前准备

教师:PPT课件、学生导读卡、多媒体播放设备、图片资料。

学生:团队合作展示卡、彩笔、画纸。

教学过程

一、故事激趣 导入新课

在本课的导入环节,教师运用故事导入加对比鉴赏的方法,以激发学生兴趣。首先展示传统门神的图片,让学生猜图片中的人物是谁,然后引出门神的故事。在学生了解这个传统民间美术形式之后,再展示抗日战争时期在我国部分地区广泛流行的抗战门神,让学生根据门神人物的变化谈谈产生变化的原因。通过对比,学生很直观地感受到美术作品体现着时代的需求,为后面的深入分析做好铺垫。

二、小组合作 初步感知

美术作品受时代的影响体现在内容变化和形式变化两个方面。相对于内容,学生对作品形式变化的理解较为困难。为了让学生全面认识这两种变化,教师在对门神变化分析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分析著名画家杨之光的国画作品《一辈子第一回》,并提出如下问题:(1)作品在内容上体现了怎样的社会新思潮?(2)作品在形式上有哪些创新的地方?通过仔细观察和讨论合作,学生应该能较容易地得出结论:美术作品在内容上表现社会新风尚,在形式上运用新的语汇。

三、学教结合 突破重点

本课鉴赏的内容容量大,时间跨度长,作品涵盖了古今中外。为了让学生充分理解作品内涵,教师采取“学教结合、以学导教”的方式,安排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以达到强化重点、突破难点的目的。

首先,精心设计了欣赏导读卡,强化知识点。导读内容分为中国古代人物画鉴赏和中西方美术鉴赏两方面。在中国古代人物鉴赏中,教师采取表格形式,让学生填写不同历史时期人物画的特点与当时社会思潮之间的对应关系。中西方美术鉴赏中,选择了《雅典学派》《梦露》《大宫女》这三幅作品作为欣赏重点,每幅作品提供了两至三个问题让学生思考和讨论。

其次,采用灵活多变的学法指导,激活学生思维。在中国古代人物画鉴赏时,采取自读教材填表格、小组交互检查、大组派代表展示的方式,迅速达成教学目标;在美术作品鉴赏时,利用视频展示、小组合作、团队讨论等形式,使学生对艺术作品有较充分的了解。

最后,以点带面,深入挖掘。艺术作品所体现的时代特征是本课的难点,为了使学生理解各种艺术现象产生的原因,在学生讨论之后利用互联网资料进行拓展,使学生横向比较,提高认识。如在鉴赏《大宫女》这幅作品时,学生很难理解作品的内涵,教师通过在线搜索引擎,找出作者“游击队女孩”的系列资料,以及同一时期的另一些作品,包括当时人们对他们的评价,使学生逐步理解作品产生的社会意义。

四、课堂检测举一反三

美术鉴赏容易流于形式,学生了解几幅美术作品和几位画家并不是目的,要想使学生真正提升美术素养,还在于对所学知识的灵活运用。通过上—个环节的学生自由探讨之后,学生对美术作品体现时代思潮有了较深的了解。在此基础之上,教师展示了王广义的《大批判》,随机抽查几个小组的学生,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评述:1.作品体现了什么社会思潮?2.作者想批判什么?3.作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4.你对作品的看法?以此来检测学生综合运用所学鉴赏方法及评述的能力。

五、创作体验拓展提高

实践出真知。为了更好地使学生理解当代艺术,教师设计了改编原作的环节,以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在学生对《大批判》进行评述后,教师因势利导地对学生说:既然当代美术作品以批判现实为主,你觉得生活中有哪些现象需要批判?请同学们小组合作,将王广义的《大批判》进行改编,改为你们对社会的批判。一石激起千层浪,听到创作任务后,学生们异常兴奋,有的批判乱扔垃圾,有的批判环境污染,有的批判应试教育,有的批判贪官污吏……创作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也培养了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学生们在尽情地批判中享受了美术创作的快乐。

六、课堂小结展示升华

一节课的时间毕竟有限,学生的认识和理解需要在课后慢慢地消化,在生活中细细地体会。言简意赅的课堂小结能升华本课的内容,给学生留下深思。在本课小结中,教师指出:艺术家往往是一个时代最敏感的温度计,他们敏感的发现与极具个性的表达,使我们能更真实地、更诗意地存在。希望同学们在生活中更多地关注生活,关注艺术,使我们的生活更美好,也更富有诗意。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