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美术教学论文范文,美术教学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论中国画色彩观的稳定性与开放性——兼谈当代青绿山水画的色彩表现

  • 投稿万金
  • 更新时间2015-09-02
  • 阅读量648次
  • 评分4
  • 79
  • 0

TEXT,汪黎明

【摘要】历史悠久的中国画艺术有着独立的发展体系,在这个体系中,中国色彩表现是一个不可忽略的重要元素,有其独特的色彩观念。西学东渐,中国画艺术受到巨大的冲击,中国画的色彩在吸收、融合西画艺术的同时,丰富了表现力,中国画的色彩现在这种变化发展中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本文从当代青绿山水画的色彩表现入手,探究其发展的规律,以便指导我们今天的中国画创作实践。

【关键词】中国画;色彩观;当代青绿山水画;稳定性;开放性

在当前这个青绿山水画创作形式语言多元化的背景下,“色彩”作为青绿山水画的重要语言形式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青绿山水画自东晋出现起,其色调便一直以青绿为主,表现一种单纯、简洁、华丽而又高贵的画面效果。这样的意象性色彩是中国古人对自然的直接认识,更是画家将自然山水本身固有色彩进行概括化、符号化后的艺术语言。这种富有民族形式特色的艺术语言是值得我们传承与发展的优秀传统文化,更需要我们从中国画色彩观的精神内涵和其发展规律进行深入研究。

一、主观性与意象性的色彩观

探究中国画色彩观,首先需了解其发展演变的过程,把握其本质特征,即中国画色彩观的“意象性”,了解“意象性”色彩美学范畴,才能真正地继承和发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早期中国画色彩观以“五色”(青、赤、黄、白、黑)为基本色,古人将视觉与联想结合在一起,把五色规定为天地间五行方位,即“画绩之事,杂五色。东方谓之青。南方谓之赤,西方谓之白,北方谓之黑,天谓之玄,地谓之黄”(《考工记·画缋》)。这种具有观念性、概括性、象征性等特点的色彩观显示了中国画赋彩取意的风格。六朝以后,南齐谢赫提出的“六法论”中“随类赋彩”确立了中国画色彩观的理论基础,这里的“彩”指的是色与色之间交相辉映,为画面营造出一种神采与气韵,而不只是物体本身所固有的颜色。“赋彩”则是画家通过对自然的观察与体验后,主观性地对自然万物固有色进行或概括化、或符号化、或装饰化、或写实化、或象征化、或随意化的应用。这时画面的色彩早已不是物体本身的色彩,“而是通过形式反映画家心灵世界与自然造化的生动气韵相契相融合二为一的精神境界”。例如宋代郭熙在《林泉高致集》中提到“水色,春绿,夏碧,秋青,冬黑”。这里的水色除了指水在不同时节的颜色变化,更是指人的感悟,“绿”有春季泉水的勃勃生机之意,“碧”有夏日河水的凉爽之气,“青”有秋季湖水的透彻之悟,“黑”有冬日水源的枯寒之感。可见古人经常主观性的根据对自然的感受去重现心中万物的形象,使得个体的感情与色彩形象的和谐生成,形成意象性色彩观。

以上主要是从中国画色彩观的理论层面探讨中国人绘画色彩的主观性与意象性,如何真正了解中国画色彩观的主观性与意象性特征还需我们从绘画实践出发,那么就当代一些具有代表性青绿山水画家的创作实践来探索当代青绿山水画色彩观的主观性与意象性。

当代画家牛克诚的青绿山水画作品,整体给人一种力量的、阳刚的、明媚的山水感受。其山水造型峥嵘奇崛,极富动感;色彩艳丽雅致,喜用对比色。其青绿山水的色彩表现主要是借助色彩的概括性和象征性,通过这种色彩的属性,投射出一种完整而又统一的画面色调,这个色调主要来源于画家内心的自然山水的色彩意象。如其画的底色基本上是倾向黄、赭色,传递给观者标志性的意象即是画家对古代山水画的现实存在状态的一种认知。又如其画面经常出现一些灰绿、灰紫等色调,这些色彩表现主要遵从画家内心感受,画家希望能够营造出一种欢快的画面气氛,一个具有激荡效果的色彩情节。另一位青绿山水画家林容生,其作品中的色彩给人一种沉静温馨和细密柔情之感,每块色彩都以一种自在和谐、庄严典雅的姿态存在于画面中。这样的色彩意象皆来源于画家对青绿颜色的联想以及画家对自然山水的理解与追求。

二、包容性与开放性的色彩观

中国画色彩观演变历程悠久,它是在中国画色彩的原始“五色”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这个发展的过程中,由于受到魏晋时期佛教及其印度美学色彩观的影响,中国画色调形态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如“敦煌早期壁画亦以石青、石绿构成的冷调色彩为主色调”。敦煌石窟西魏285窟《五百强盗成佛·狩猎》,以及249窟《狩猎图》,山峦形象皆使用石青、石绿、赭石等色相,这些壁画的设色与渲染方式与后世青绿山水画十分相似。除此之外,中国画色彩观同时还包融中国本土哲学思想,唐代是中国历史上最兴盛的时期,画家由于受到道家老庄哲学的影响,其绘画题材多以游仙为主,画面尽管色彩繁杂,却格外静谧而和谐,主要是选取了道家的安静、纯净、澄澈之气质,皆体现在唐代李思训的《江帆楼阁图》、其子李昭道的《明皇幸蜀图》等青绿作品中。而儒家哲学思想对中国画色彩观的主要影响则体现在对整幅画面色彩之间的和谐调度与色彩的纯度对比这两个方面,通过对儒家哲学思想的吸收与过滤,中国画中色彩较为艳丽、装饰味浓的青绿山水画避免了色彩过火、过热、过燥、过烈等缺陷,而以纯净、和谐为美,使得青绿山水画色彩得到进一步的完善。正如王文娟所说“青绿山水的色彩形式是中国的五行色(融通儒道)对佛教美术色彩(包括异族色彩观)的整合、共鸣、过滤和消化、吸收,于是青绿山水的色彩样式虽借鉴了外来绘画的形式,却最终建立的是中国人自己的美学味道和程式化准则”。这些都从不同层面上体现了中国画色彩观的包容性与开放性。

中国画发展到宋代以后,由于文人对水墨画偏爱的部分原因,使得古典形式的青绿山水画逐渐式微,另外由于青绿山水画受“五色”与“随类赋彩”等中国传统色彩应用体系的影响,青绿山水画用色趋于程式性。当代青绿山水画家为了走出这样的色彩程式范围,一方面,让水墨的流动感、渗透感与色彩的厚重感、塑造感同时呈现;另一方面,用色彩来表现画面中的笔墨,或者说笔墨色彩化。以牛克诚为杰出代表,他立足于中国画传统笔墨,将青绿山水画创作过程转变成水墨画挥写的过程,用“色彩”转换“笔墨”,以色代墨,用色彩来皴擦山的块面(即“色皴”)。这样就使得青绿山水画中所呈现的色面不再是传统程式性渲染的色面那样平整、静态,而是以“色笔”不同层次间的笔痕互相隐现并置,吸收西方科学色彩观,通过色彩自身的纯度、明度、冷暖等形成一定的纵深关系,表现出色彩的美感与意韵。具有时代感的画家,总会通过向原有稳定性的系统引入新因素来打破平衡,彰显新时代的冲击力,体现系统本身的开放性。

中国画几千年来形成独特的民族性色彩观,从意象中生发的原始色彩观(“五色”),到逐渐完善的色彩审美体系,不断吸收与融注中国本土哲学思想,形成稳定的中国画色彩观。在面对外来西方国家色彩意识的冲击时,中国画色彩观系统又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当代画家保持一种觉醒的状态,以“拿来主义”的精神,对外来色彩观进行深入地审核,借鉴西方科学化色彩观,进行再发现、再认识,继而吸收与融合,形成中国化的色彩观。当代青绿山水画的色彩表现纷繁复杂,多元异象,但冥冥中又追寻中国画色彩传统观念,以“丰富”“和谐”为美,使得风格迥异的当代青绿山水画坛整体呈现的是一种和谐自然、形式规律的美感。因此,只有充分了解中国画色彩观,才能准确把握当代青绿山水画色彩的主观意识与审美要求,继而指导当代画家进行创作与实践。

参考文献

[1]徐卫.中国画意象形态研究[M].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79.

[2]王文娟.墨韵色章——中国画色彩的美学探渊[M].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129.

[3]王文娟著,墨韵色章——中国画色彩的美学探渊[M].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160.

【汪黎明,南通大学艺术学院】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