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吴学勇
随着教育制度的不断改革,学生的综合能力越来越被重视,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已经成为当前教师教学的主要任务,美术作为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和感性思维的主要途径,如何让学生在美术学习中体验学习乐趣、提升综合能力已经成为高中美术教师共同探讨的话题,本文笔者以自己的教学经验介绍几点有效的美术教学方法,以供广大教师参考和借鉴。
1.帮助学生认识学习美术的重要性
由于受应试教育的束缚,高中生对美术课堂形成错误认识,加上家长对孩子成绩的密切关注,学生便在思想上不重视美术课程的学习,他们认为学习美术对自己的成绩不会有任何的帮助,因此在美术课上便会出现各种不良现象,有的学生写其他的作业;有的学生在美术课睡觉等,造成这些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由于高中生没有认识到学习美术课的重要性,因此,为了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以及美术鉴赏能力,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帮助学生认识学习美术课的必要性,改变学生以往对美术课的错误认识,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这样学生才会去听美术课,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时常鼓励学生,多关注成绩稍差一点的学生,对待学生要有耐心,帮助学生树立学习好美术的信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不断培养学生的学习美术的兴趣,长此以往,高中生的综合性能力以及审美能力便会有很大的提升。
2.运用多元化的美术教学方法
2.1运用课堂互动式的美术教学方法
高中生对待事物都会有自己的看法和见解,每个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也会有很大的不同,因此,在高中的美术课堂中开展互动式教学意义很大,组成互动式教学的主要部分就是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无论是师生互动还是生生互动,都极大地增加课堂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比如,在学习《古代雕塑》这节课时,教师可以将一些雕塑作品带到教室中去,让学生通过视觉、触觉去全面的认识雕塑,然后体会雕塑的质感、线条以及它的构造特点,教师也可以参与同学们的互动,在互动过程中可以给学生讲解更多的雕塑作品,比如雕塑现在的市场价值;怎样去清理和保存雕塑等知识,一方面开扩学生的视野,另一方面让学生体会学习美术的乐趣。
2.2在美术课堂运用情境教学法
情境教学法就是教师利用多媒体等网络资源等重现作品的文化背景,让学生通过感官的认识和自身的感受来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深刻的理解作品的主旨以及所要表达的情感。
比如,在学习民国时期著名画家蒋兆和的代表作《流民图》时,教师也可以用多媒体将这个时期日本帝国主义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展示出来,让学生通过视觉来感受这一时期中国无辜平民所遭受的苦难,体会作者在创作作品时内心对人民群众的同情以及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愤恨。
3.结合其他学科讲解美术知识
高中的美术教育应和其他学科紧密联系起来,通过各个学科之间的联系,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加深学生对美术作品的理解和认识,从而达到美术教学的目的。
比如,在学习俄国著名的画家列宾的代表作《伏尔加河的纤夫》时,教师应该和历史、语文两门学科联系起来,通过历史让学生了解这一时期俄国劳动人民的生活状况以及社会地位,通过语文课文《伏尔加河的纤夫》的学习,让学生了解作品中人物的性格、社会地位以及生活状况,教师也可以通过多媒体等网络资源将这篇语文课文在班级进行朗诵,这样就极大地增加了学生对作品的了解,在广泛的文化中学生更能体会作品的内在含义,感受俄国劳动人民的苦难生活。同样的在学习徐悲鸿的代表作《奔马图》时,教师可以和历史背景联系起来,这幅作品是徐悲鸿作于1948年冬天,其时中国人民解放军发起三大战役,北平和平解放在即,徐悲鸿一这幅作品几年这一历史性的时刻,如果学生了解了《奔马图》的创作背景,那么这幅作品的主旨大意也就不难理解了。
当学生都惊叹作家是如何画出这么惟妙惟肖的作品时,教师可以将这幅作品美术知识讲解给学生,比如:作品中采用了中体与面、明与暗分块造型的方法,同时吸收传统的没骨法,结合线描技法......,学生这个时候一定会听得很认真,这节课的美术知识肯定也会掌握的比较好,如果教师单单的讲解美术作品,不与其他的学科相联系,教师讲解理论知识时学生便会觉得很无趣,不会全身心的投入到课堂中去,因此,教师一定要重视美术知识与其他的学科知识相联系,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4.大胆创新,引领学生走出课堂,开阔视野
在长久地课堂教学下,学生很少有机会走进大自然、感受大自然的美丽,因此,教师可以选择恰当的时间组织学生进行踏青、郊游等活动,让大自然走进美术课堂,引导学生描绘大自然的美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以及创作热情,丰富学生的美术课堂。
在平常的美术教学中,教师要不断总结教学经验,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高效课堂,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以及鉴赏艺术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以和蔼的态度对待每一位学生,认真负责的对待学生的每一件作品,不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创造力以及想象力,通过美术作品的学习,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和人生价值观,使学生的综合能力稳步提升,更好的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需要。
(作者单位:江苏省建湖县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