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美术教学论文范文,美术教学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关于“破”与“立”的思考——例谈创意性解读教材

  • 投稿织锦
  • 更新时间2015-09-02
  • 阅读量224次
  • 评分4
  • 21
  • 0

刘永永 浙江省余姚市泗门镇中心小学

上好美术课难,难在要有创意且又有实效。

教材解读得好与坏、深与浅,决定着构课的质量。一线教师毕竟不是编委,要揣摩别人的用心确实是件很花时间和精力的事。教材内容和教学目标是上层设计好的,在统一的圆圈里跳舞难为了教师,这是其一;其二是小学美术教材的教学知识点描述得很简洁,配套的教师用书中的描述也很笼统,但要求教师把简单的知识讲得厚重,对他们撷取资源能力提出了挑战;其三是教材中的隐性知识很难读透,虽然给了教师自留地,实际是对教师专业能力的考验。因此,教师抛弃揣摩别人意图,创意性解读教材就显得很有必要。创意性解读教材,是指对美术教材的个性化解读,这是创意课堂的前提。

要揭开解读教材的面纱,为创意课堂打好基础,我们提出个性化解读教材的“破”与“立”的方法,即“破镜重圆”的做法。“破”是打破原来的规定,要“出格”但又能兼顾教材的规定性,突破上层设计但又基本符合编者意图。“立”是“破”的结果,就是回归整体,“重构”教学内容体系,重塑教学目标、重难点及知识结构等。“破镜重圆”的解读结果,更加符合教学实际和学生需求,正所谓“不破不立”。

前不久,本区域组织了一次以“创意性解读教材,提升课堂实效”为主题的新生代教师(教龄在3年之内)的课堂研讨活动。活动的内容是青年教师执教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小学第十册第11课《弯弯的小路》(图1)。本课主要教学内容是“用透视原理学会画路的风景”,这是被很多教师上熟了的课,要上出新意来,不用说是新教师,就是老教师也有一定难度。执教者按“‘天路’导入展现透视-鉴赏名作新授透视一示范表现体验透视-添加景物完善作业”这条主线展开教学,教师精心准备,认真设计,给我们展现了新教师的新气象。课后笔者与执教老师交流得失,总感觉他们忠于教材的太多,自己的特色少了点。如何改变这种现状?我们不能停留在就课论课,这只能“治标”。我们要“治本”,而这个“本”,我认为是教材的解读功夫。教材的解读环节没有“破冰”和“破冰”的方法,课怎能富有创意?

解读教材的方法很多,如图文研究法、文献查阅法、问题跟进法(即“是什么”“怎么做”和“做的结果是什么”)等,这些方法都能够最大限度地接近教材的意图。但是从“创新”的角度来看,这些方法还是“教材的忠实者”。现就《弯弯的小路》一课解读教材为例,与执教老师商榷创意性解读教材的方法。

一、推敲题意,“立”教学重点

写文章需要推敲题目,题目是文章的眼睛。课题往往是教材的眼睛,它告诉我们许多教学信息,如学习内容、重点知识、教学目标等。一些老师备课的时候很少关注教材的“眼睛”,教学重点往往是从与教材配套的《教师用书》(以下简称《教师用书》)上截取来的。这种未经思考、直接拿来的教学重点描述往往很笼统。如《弯弯的小路》的教学重点在《教师用书》上是这样描述的:“通过对周围环境的观察,发现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并掌握简单的原理和规律。将透视知识运用于绘画中,使绘画的物象更真实。”简单地讲,就是“运用透视来表现物象”。根据这样的描述,教学重点的核心就是“运用透视来画路”,落实在具体环节中,教师就用大量时间讲述“近大远小、近高远低、近密远疏”这个显性知识。而这个知识技能在课堂中学生一讲即知,有些不讲也知,课就落了俗套。

通过推敲课题的含义来确定新的重点,这是“破原重点、立新重点”的方法。细细推敲课题,有几个问题可以引起教师的注意:第一,“小路”是本课要表现的主体景物,为什么前面加了“弯弯的”这个定语?这表示学生学画的不是“直路”,而应该是“弯曲的路”;第二,既然表现的不是“直路”,那么怎样画才能画出“弯弯的”纵深感来?这涉及透视规律的具体运用;第三,小路怎样“弯”才好看?这是从审美角度提出了技法的命题,这才是学生需要深入学习的;第四,弯弯的小路边上有什么?这涉及构图和景物组合的问题。这四个问题中,“小路怎样‘弯’才好看”是重点问题。

可见,从课题还可以引申出更多的思路,这些问题就是教学要重点解决的,而不是《教师用书》上写的“透视法来表现路”那么简单。教师应当将其视为—般性的教学参考,再结合自己对课题的诠释,新“立”一个教学重点,如“应用透视原理,让学生学会表现具有美感的弯弯的小路”。这个描述与教材意图并不矛盾,而是更加具体、清晰了。在这里,“美感表现”是关键,于是小路的“迂回”之美、“藏露”之美、“变化”之美等这几个表现手法便应运而生。这是本课的隐性知识,这样的教学就显得有个性,学生也能获得真正的提升。

二、角色换位,“立”教学难点

如果说教学重点是从教材规定内容中确定的,那么,教学难点是针对学生的学情提出的。教学的对象是人,学生学习上会遇到什么困难,这才是我们教学要解决的难点所在。新课程提倡“以学定教”和“以学促教”,这就是要求教师找到学生知识的起始点和提升点,而不是不切实际的搬来主义。关于教学难点,《教师用书》上也有表述。再以《弯弯的小路卜课为例,教学难点是这样规定的:“正确表现物体的前后透视关系。”“透视关系”这个知识点很难吗?从课堂上学生的表现来看,教师让学生“默写小路的风景线描”,“近大远小、近高远低、近密远疏”的透视原理都表现得很正确。但是,完整的、出彩的线描作业不多,学生的作业都犯了常识性的错误:树木、房子都很少有垂直于地面的,路和前景都交叉了,没有遮挡关系。可见,书上规定的教学难点不是真正要解决的难点。学生学习的困难仍旧没有解决,也就是说教学难点把握不准,也就无所谓突破与否。可见,“拿来”的教学难点也会让教师“误入歧途”,本课难点需要重塑。

教师在确定教学难点的时候,应当在心中问一问:学生表现弯弯的小路,最大的困难是什么?教师毕竟不是学生,这个问题光凭教师空想是不行的。教材要求学生“用写生的方法画一条由近到远的小路”,而教师把“写生”改为室内“想象”,这种改变在考虑安全因素的前提下我们暂可认同,而且,—般观念认为,小学生想象作业比写生更加容易些。教师可能认为:“写生”要照实物画,涉及取景和造型的困难,而“想象”可以随意组合,把难度降到最低了。实则恰恰相反,这种作业方式的改变给学生带来的与教师的预期截然相反:这次“想象”作业比“写生”的难度更大了——“写生”作业眼前有实景可以参照,景物前后上下关系、地面与景物的关系都很清晰;而“想象”作业时添什么景,景与路是怎么连接的,前后景物怎样描绘,对于这些学生根本没有经验,在添景环节无从下笔。

我们认为,预知学生的学习困难,根据学情来确定教学难点,才是明智之举。建议教师可以把自己当作学生来体验课堂作业。这种画“下水作业”的方法就是让教师转变角色,换位思考,从而走近学生,预知学习难度,从而厘清难点。教师也来下水作业“想象画小路”,就会觉察到学生在添景时可能遇到的诸多困难,由此推断出本课的教学难点应该是:“景物与路连接的表现,前后景物遮挡关系的表现”。执教者在课堂上出示的范作都是自己的写生作品,没有“下水作业”的体验,难度就把握不准了。

要突破这个教学难点,示范是最有效的方法。教师的示范不是展示透视规律这么简单,而是要重点示范添景的不同操作方法。并且,这种指导越精细,学生作业就会越轻松:教师可以先让学生下笔前构思画面,想清楚景物和小路的位置;接着,让学生灵活选用作画步骤,可以先画景再添路,也可以先定路形再加景,还可以边添景边画路。同时,教师可以提供树、建筑物、远山、田地等景物的视觉图形,还要讲清不同视觉角度下景的变化。如:—般平视中景物垂直于地平线,俯视时地平线较高,景物只须露出顶部,等等。这样来突破难点,是不是更符合学生实际?

三、挖掘文化,“立”情感目标

好的课需要有一种精神,能够促进学生生命境界的提升。

三维目标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就是精神教育的内容。这个教育不是附加的说教,而是支撑课的重要支柱。教学设计就像作家写的小说,无论故事情节如何复杂,人物个性如何鲜明,这都是技巧层面的目标,而小说所反映的深刻主题和价值观才是灵魂。美术课也一样,只有知识和技能目标,而缺乏情感、价值观目标,课就缺失了精神的美和内在的张力,哪怕完成这个目标只占了一点点的教学时间。

教学内容不同,所传递的精神内涵也不尽相同。教师确定课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需要对教学内容中的美术现象进行文化解读和考量,因为美术现象本身就承载着丰富的文化,美术教学就是传承文化。—般情况下,教师大多参考的是<教师用书>上的目标。以这样的做法来提升学生价值观是比较简单的。

《弯弯的小路》这—课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教师用书》上是这样界定的:“通过学习活动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热爱家乡的情感。”我们可以对其作如下分析:首先,“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是通识的说法,所有艺术教学都有这个功能,这个目标没有针对性,过于宽泛。其次,“热爱家乡”可以提,但前提是—定要表现“家乡”的小路,若画的是想象的路,要进行“热爱家乡”的教育就显得牵强了。再则,“审美能力”和“热爱家乡”的提法本身没有问题,但是并没有揭示“路”的文化内涵,因此,还是显得缺乏深度。

那么,我们再回到课题继续分析:“路”是什么?路是—条连接起点和终点的轨迹,是迈出努力的步伐通向成功的线路,是成长之路,是生活之路,是人生之路。小路弯弯曲曲体现的是一种自然之美,人生之路曲折迂回体现的则是毅力之美。道路艰辛并不可怕,贵在持之以恒的决心。“天路”上的信徒历尽艰险,虔诚至极,为的是心中的圣殿。学习之路亦是充满困苦、不断登攀的过程。如此理解,《弯弯的小路》要传达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岂是“审美和热爱家乡”可以涵盖的?由此可以确定,本课传递给学生的信念是:“成功之路充满曲折,脚踏实地才是出路”。如此解读,并渗透在教学环节中,课堂上就洋溢着浓厚的文化氛围了。

笔者在此与青年教师讨论解读教材的方法,明显带有主观色彩,因此加了“创意性”这三个字,这仅仅是自己对这一教学内容的理解与看法,与教材编者真正意图是接近还是远离,还需要教师自己甄别,笔者只是就重点、难点、目标的理解提供一种参考思路。总而言之,为的是我们能够上出新颖、高效的美术课,共同追求心中的理想课堂。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