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美术教学论文范文,美术教学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写意的视觉意味——黄菁油画解读

  • 投稿味精
  • 更新时间2015-10-23
  • 阅读量373次
  • 评分4
  • 20
  • 0

文/ 孟远烘

广东汕头人,出生于广西柳州,中学毕业后开始学画,一直坚持不辍,习画四十年有余。1978 年考入广西艺术学院美术系油画专业,1982 年毕业留校任教。1984—1986 年在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第二届研修班学习,回校后一直从事油画教学工作至今。

现任广西艺术学院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广西美术家协会理事,漓江画派促进会理事。

1994 年7 月油画《秋天的童话》入选第八届全国美术作品展。

1994 年9 月油画《河边》参加第二届中国油画展(北京)。

1999 年10 月油画《海边》参加第九届全国美术作品展(北京)。

2000 年8 月油画《秋天》参加中国美术家协会举办的五省美术作品展获金奖。

2004 年5 月油画《有窗的风景》系列3幅参加第三届中国油画展(北京)。

2004 年5 月油画《山》参加第十届全国美术作品展(广州)。

2009 年10 月油画《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参加第十一届全国美术作品展(武汉)。

2010 年5 月在南宁东盟美术馆举办黄菁油画作品展。

2012 年1 月完成广西重大历史题材创作《桂系北伐》。

2012 年10 月参加纪念阳太阳诞辰103周年油画写生展。

2014 年11 月油画作品《采荷时节》入选第十二届全国美术作品展。

2014 年10 月油画作品《苗族跳坡节》参加广西漓江画派走进百色进京展。

2014 年油画作品《古庙一角》《状元楼》登载于《美术界》2014 第9 期。

苏旅在文章中说:“有时我甚至想,黄菁自己一个人就能开一个也叫‘南方的风景’的画展,而且绝对的风格多样。”这并非夸张之辞。黄菁在油画风格上的多变,由来已久。

我大致归纳了一下黄菁各个时期的风格:一、1978 年至1984 年。从1978 年大二下乡体验生活创作出《苗岭艳阳天》至1984 年到中央美术学院进修前,基本上为写实风格的现实主义创作,有的作品是堪比照片的超写实,也有古典主义风格的肖像。期间,1979 年参加了全国第二届青年美展的《苗山春》是个例外,这幅作品为平面装饰风格,具有强烈的形式感,显示出他后来注重形式意味的端倪。二、1984 年至1991 年。1984 年至1986 年黄菁在中央美术学院读研修班期间,正是“85新潮美术”风起云涌的时候,视野的开拓,使得黄菁饶有兴味地尝试了多种西方绘画风格,有莫迪里阿尼式的、毕加索式的、西盖罗斯式的,可以说是玩了个遍。这些作品在他与几位朋友于1986 年在南宁市人民公园举办的“开始画展”中展出。有趣的是,这一时期他有两幅作品《临窗》(1987)和《艺术体操》(1991)是相对具象写实的,这和第一阶段似乎是翻了个个。三、1991 年至1994 年。这一阶段主要是蜡染风格时期。借鉴贵州民间蜡染图案,先是把桂林山水归纳成图案化、抽象符号化,后来又以此手法画苗女。这一风格其实从1989 年参加第七届全国美展的《南方》就已开始了,代表作有《山》《河边》等。1992 年至1993 年他还画了一系列由蜡染风格逐渐转向雷东味道的半身女人体,整体风格呈现出一种神秘化的倾向。四、1994 年至1999 年。这一时期,黄菁担任了一次儿童画比赛的评委,由于被儿童画的天真稚趣所吸引,他开始创作了一系列具有克利风格的抽象绘画作品,这些作品以小画为主,大画只有1994 年参加第八届全国美展的《秋天的童话》。1999 年,他的创作力旺盛,画了一大批“窗口”系列大画,这一个系列是从1996 年参加首届中国油画学会展的《自然之召唤》演变过来的,强化“窗口”的符号。其中以1999 年参加第九届全国美展的《海边》最具代表。五、1999 年至2002年。1999 年黄菁画了一系列小幅面的静物系列,以单个的陶瓷为表现对象,手法多样,主要强调形式感和色彩的魅力。2000 年至2002 年,黄菁以荷花为题材,创作了一系列作品,尺幅大小都有,风格由厚变薄,色彩由鲜艳渐至素雅。2001 年他在广西艺术学院美术馆举办了第一次个人画展,展出的就是这一时期的作品。六、2002 年至2005 年。这一时期黄菁主要以风景写生为主,是“南方的风景”活动主要的干将。黄菁的风景写生其实从2000 年参加广西贵港“来自太平天国故乡的写生”就已开始了,但以这一时期居多。作品分两类,一是现场写生的,强调形式意味;二是带创作性的,仍然延续他的“窗口”符号。七、2006 年至2008 年。这一时期黄菁以创作为主,先是画带窗口的桂林山水系列,渐至画带窗口的海边人物,再后来去掉了窗口,直接表现海边的女人体。在风格上,按高峻的归纳是“由繁至简”“由混至纯”“以纯入淡”。2007 年和2008 年,黄菁分别在北京世纪翰墨画廊和上海妙心画廊举办了个人画展。八、2008 年至今。这一阶段,黄菁的油画风格渐趋稳定,他放下了主题创作,而主要以写生为主,积极地参加区内外各类写生活动,风格上吸收了敦煌壁画的精华,在绘画材料上,也转向以丙烯为主。期间,2010 年黄菁在榜样·中国—东盟艺术馆举办了个人画展。

回顾黄菁近40 年的绘画之路,除了多变的表象,我认为最重要的是,我们要找到他放弃超强的绘画写实功夫,而进行数十年多维度的探索所要追寻的东西。随着他风格的渐趋稳定,他所要追寻的内核也逐渐地显露出来,那就是:以自然为依托,把自然变成富有意味的绘画形式,既遣兴抒怀,同时又带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内涵。在追寻这一绘画本质的过程,黄菁走的是放弃和重构的过程。

在建构自己绘画系统的探寻过程中,黄菁首先放弃了“构思”。他上大学期间,美术创作流行的是主题创作,强调发现生活中的闪光点,通过巧妙的构思,创作出“有意义”的作品。在这样的背景下,他虽然也画了《苗岭艳阳天》《绣》等主题创作,但他自认为不是走这一路的料,于是他画了强调形式趣味的《苗山春》。这是黄菁第一次放弃和重构。事实上,主题创作所谓的构思,是一种文学情节的构思,并不是绘画的本质,形式才是作为视觉艺术的绘画的本质。

在中央美术学院读研修班期间接受了“85 新潮”的思想之后,黄菁放弃了超强的写实功夫,转向对表现的探索,这让很多人扼腕叹息。其实,放弃写实是黄菁直指本心的艺术观的选择。为了让人不固守单一的描摹对象的观念,黄菁还多次撰写文章,提倡重新认识“基础”。

后来,黄菁还放弃了“创作”。不管是个人创作还是在教学上,黄菁都反对为了某一主题去故意地“创作”一幅作品,他认为许多大师的优秀作品都是在个人独特的艺术思想指导下,运用一定的艺术技巧去表现身边平凡的人和物,是自然而然画出来的,并不是刻意地“创作”出来的。

再后来,黄菁甚至放弃了“对象”。这并不是说他转向画抽象画了,恰恰相反,他的作品基本上都是照着对象写生的,你可以从中辨认出哪是山,哪是水,哪是树木房舍,甚至对照实景,你还可以看出他其实是极为“忠实”于对象的。然而你仔细去看,这哪是山水树木房舍啊!分明只是形状、颜色和肌理,树并没有树叶,房子并没有瓦片,对象的物理属性基本上都没有了,全转换成了绘画的元素。这似与不似之间,我认为是黄菁超凡脱俗之处。齐白石说:“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绘画与对象“似与不似之间”的距离,其实体现着画家境界的高低。

在放弃了诸多非绘画本质的因素之后,黄菁重构的是一种纯净的、平和的、有意味的、有文化和精神内涵的绘画之境。

黄菁的绘画极为重视画面黑白结构和色彩结构等形式因素的布局,甚至像设计艺术一般讲究版面的构成,在严谨的内在画面结构之下,他的油彩铺陈却是轻松写意的,边缘常常相互透叠,露出毛毛的轮廓,有如水墨的浸润。他所表现的物象通常都是平面的,似乎没有什么“具体的”刻画,其实非常注重物象的姿态、情态、神态的概括和表现。曾经,他以灿烂的色彩表现而被称为“色彩的魔术师”,但近年来他基本只用类似于石青、土红、群青之类的敦煌壁画的色彩,然而你仍然感觉到这些单纯的颜色,是如此的有魅力,有传统绘画的承接。他所画的景基本上是随处可见的平常的景色,但经过他组织归纳之后,你会发现这平常的景色却变得如此的有韵味、有诗意。他的艺术思想秉承了中国艺术写心、写意的精神,在这一点上是知易行难,要么仍显“着相”而不能畅怀,要么稍一随心即神气涣散,要么略微迟滞就韵味全失。黄菁的作品却自如地出入于对象和画面、视觉和心灵、形式和意味之间,尺度掌握不偏不倚,画面灵动、纯净,由景入心,由象入味,由技入道,表象上是西洋景,内核里却是中国传统的山水玩味,具有深刻的文化和精神内涵。

近年来黄菁经常和全国著名的油画家们一起写生,与其他画家相比,刚开始你会觉得黄菁的作品过于简单,但你真正的看进去,你会发现,在对物象精气神的提炼上,在画面形式趣味的玩味上,在绘画的纯粹性上,在风景的诗意表现上,在文化和精神内涵上,黄菁的作品都是出类拔萃的。他放弃了非绘画本质的因素,建构了写意抒怀的意境,放弃和建构都体现了他的高度。相对于那些花拳绣腿的花架子,黄菁使的是内功深厚的内家拳。

经常有人问我:“你认为黄菁的画怎么样?好在哪里?”我听出他们的言下之意是看不懂,甚至是认为不好。每逢此时,我都觉得一言难尽,只好说:“就像喝咖啡一样,一般人喜欢加奶加糖,但懂咖啡的人都爱喝黑咖啡。”

黄菁的画就像是原味的黑咖啡,这些年来他逐渐放弃了那些有可能影响纯味的调味剂,注重绘画本质的视觉意味,强调文化的写意,从而越发的纯粹、耐品,使得喜欢他的画的人越发喜欢了。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