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美术教学论文范文,美术教学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小学高年级美术作业“低幼化”转化策略

  • 投稿锅锅
  • 更新时间2015-09-02
  • 阅读量203次
  • 评分4
  • 27
  • 0

顾厚志 江苏省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第二附属小学

作者简介:顾厚志,男,小学高级教师,江苏省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第二附属小学,邮编:222023。

近年来,课程改革给中小学美术课堂教学带来了巨大变化,从教学思想、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到对学生的培养目标,都呈现出新的面貌。美术教育正在向“激发创造精神,发展美术实践能力,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完善人格”的目标推进。然而,在此进程中,小学高年级学生美术作业“低幼化”的现象,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

一、小学高年级美术课堂作业“低幼化”现状

“低幼化”,一般是指人们自动降低智力水平的现象。在小学中高年级的美术课堂作业中,常见一些“概念化”“简笔化”“程式化”的美术作品,所反映出的学生智力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大大低于这个学段学生应当达到的标准,与幼儿和小学低年级孩子的绘画特征相类似,这种现象笔者称之为“低幼化”。对于这一现象,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的研究发现,“低幼化”的作品不论主题怎么变化,在构图、色彩、造型、想象等形式上总有些单调、重复,没有趣味。

1平面化的构图

构图中最常见的现象就是,画中物象缺乏前后关系而处于单一平面上。(图1)表现在作业中,较普遍的问题有:人物一般大小;树木楼房似列队士兵,没有高矮之分;场景平摆,没有前后穿插关系;等等。近大远小、主次轻重等生活经验和构图原则,在小学高年级学生美术课堂作业中,很难出现或被误用。

2.程式化的造型

在绘画造型上反复出现程式化的绘画形象。(图2、图3)例如:画太阳就是画一个圆圈或一段弧线,周围画几条射线代表光芒;画树就是在树干上画两个羊角似的分叉,然后再以一个大圈代表树冠;画人则是圆圆的脑袋、方方的身体、两条树干一样的腿,好似看不出年龄、性别、穿着、动作的机器人;等等。

3.概念化的色彩表现

在色彩上既少有写实的表现,又缺乏大胆的夸张。例如:天空永远是天蓝色的,而且总是飘着几朵白云,颜色也没有深浅变化;很少有学生会考虑到,天空的色彩会因时间不同(白天与黑夜、黎明与傍晚等)、天气不同(阴、晴、风、雪、沙尘等)而有所不同,更不要说可以根据自己的个人喜好或作画时的心情而将天空涂成各种丰富多彩的颜色了。

4.单—化的绘画主题

在绘画想象上也出现了相对集中的几个“低幼化主题”:海底世界、未来城市、太空旅行、恐龙等。许多学生作业就是几种简单的几何图形组合的飞行器(图4、图5),没有结构的前后、远近和形的体积感,且大部分学生对此都乐于表现。这是想象力“低幼化”最有力的证据。

二、小学高年级美术课堂作业“低幼化”原因分析

从人的心理发展来看,儿童绘画大致可以分成涂鸦期(约18个月至3岁)、象征期(又叫表象符号期,3至5岁)、主观感觉表现期(5至9岁)和视觉写实期(9岁以上)四个时期。在儿童绘画发展过程中,各个时期没有明确界限,不同儿童在绘画的某些方面会表现出不同的天分。只有了解儿童在各个时期的特点,以及他们的个体差异,才能为我们指导他们绘画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应处于视觉写实期,这时,学生的美术作品开始向写实方向转化,关心自己作品的好坏,否定自己过去画过的画,注重所描绘物体的逼真性,爱欣赏有立体感、有丰富的明暗变化、色彩真实感强的作品。

但是,为什么在小学高年级学生的美术课堂作业中会经常出现“低幼化”现象,而且这种现象在不同班级、不同年级都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在小学高年级学生中尤为明显呢?。通过观察和思考,笔者认为,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

1.模仿中练出了简笔画

在幼儿园和小学低年级学段,由于教学空间的制约或出于安全考虑,学生的美术作品大多数是在教室里“闭门造车”完成的。教师的范画或教材上的图片就是学生绘画时重要的参照物,而学生自己对生活的体验、观察和感受则无关紧要,并且,教师示范的多是简笔画,学生在长期模仿中练出了一成不变的“低幼化”作品,也就不足为奇了。

2.否定中忽视了学生的感受

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会发觉他们看到的、听到的、摸到的、闻到的,远非几个几何图形就能够全部表达.但是,他们的构图、造型、色彩等艺术表达能力还跟不上认知能力的发展,他们的作业不能较好地表达其所知所想。这时,他们往往会遇到来自两方面的否定性评价:一是来自外界,如教师、家长;二是来自自我,认为自己没有天赋,进而产生畏难情绪。两种否定相互强化,结果就是学生既不相信自己的感官,也不在乎自己的感受,只求用简单易行的“概念画”能够完成一个又一个要求各不相同的美术课堂作业。

3.成长中缺乏人文艺术的社会熏陶

“低幼化”作品的出现还与整个社会的艺术水平有关。现在的学生身处“读图时代”,他们的课余时间有相当一部分是用来看漫画书、动画片和玩网络游戏的。而这些信息载体的质量参差不齐,虽然其中不乏艺术价值颇高的精品,但由于市场化的影响,大量粗制滥造的“低幼化”作品混迹其中也是不容否认的事实。加之家长的艺术鉴赏水平也有高有低,能认识到“低幼化”害处的恐怕只有极少数。

三、小学高年级美术课堂作业“低幼化”解决策略

教师在设计小学高年级美术课堂作业时,要根据《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教学理念所提出的要求,针对小学高年级学生的身心发展程度和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并严格遵循教学规律,从而使学生的美术课堂作业更有趣味,更生活化和艺术化,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获得良好的发展,达到激发学生学习积极陛、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的目标,真正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为了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创作潜能,促进学生的个性形成和全面发展,在小学高年级美术作品“低幼化”现象转化策略研究过程中,笔者尽可能通过完善美术课堂的教学来尝试解决这一问题。

1.凸显学生个性和感受的作业设计

学生对熟悉的事物,说起来都是绘声绘色的,但在运用美术语言进行表现时,却很容易把形象简单化、概念化。因此,教师在平时辅导学生作业时,要紧密结合作业主题,布置学生课前先搜集文字和图片资料,并在课堂上进行赏析,让学生对绘画内容有充分的感性认识,关注自己生活中的事和物,从而降低作业的难度,其作业就显得生动、真实。如笔者在辅导第十一册《水墨人物》这一课的作业时,首先组织学生细心观察、交流身边人物有哪些特点,以及和他们在一起发生了哪些有趣的事情。接着,利用课件让学生欣赏不同人物各自的特征,通过观察、讨论和欣赏激发出创作灵感,拓展他们想象的空间,丰富他们的作业素材,从而激发他们对表现“水墨人物”这一主题的兴趣。学生在兴致盎然之际,在作业中表现的内容也就更加丰富、更有个性了。最后,让学生在欣赏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亲身体会,大胆表现,并依照自己搜集到的和老师提供的图片资料,进一步丰富画面内容,从而完成创作。(图6至图9)

美术课堂作业是学生对生活见闻、感受和愿望的表达。由于每个人的经历不同,思想、观念、性情也各有差异,其美术课堂作业的内容自然应该是“百花齐放”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兴趣点,鼓励学生用自己独特的艺术方式大胆地表现生活,用美术语言表达对美的感受,让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美术形式,将个性和情感在作业中无拘无束、淋漓尽致地发挥出来。如在第七册《美丽的鞋》一课的学生作业环节,笔者设计了多种作业形式供学生自选:可以用绘画的形式表现美丽的鞋,根据平时所见,从不同的角度描绘,注意色彩的合理搭配:也可以利用剪贴画的形式,根据感受自由拼贴出有形式美感的鞋;还可以对照自己的鞋创作一幅线描写生;等等。(图10至图12)这不仅改变了单一的作业形式,而且几种作业形式的写实性强、创作空间大,有助于学生个性的发挥,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心理需求,有效避免了学生概念化、简笔化式的“低幼化”作业。

2.适时、适当的教师示范

教师课堂示范有不同的目的:有时是为了解决课程的难点,有时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时则是为了使学生了解作品创作的步骤。在日常教学中,一些教师注重示范,但示范得不适当、不适时,这也是学生“低幼化”作业形成的原因之一。教师经常直接出示范画给学生参考,这样难免让学生在作业时只想着临摹,因为教师范画体现了精湛的绘画技巧,往往能激起学生对教师的崇拜之情和模仿的欲望。示范不重结果而重在过程,所以,在示范中,教师应当经常发问,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对于有的环节可以请学生与自己合作完成。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可以避免学生做出“依葫芦画瓢”的概念化作业,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课堂上,教师的示范可以有以下几种形式:一是在一些比较注重美术技法和技巧的课程中,更多地运用教师范画,特别是对于学生作业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教师要边示范边讲解要点;二是在学生开始作业前,请几位学生尝试绘画,以便教师对学生现有思维及技能状态进行掌握,同时教师和其他学生参与修改,使学生的认识在“找茬儿”的过程中得到进一步提高;三是对于一些更加注重创意的课程,教师不要示范得太多,可以提供素材,供学生选择并组织画面,或者只示范局部,让学生自由添画,从而有更多精力拓展学生思维,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和创造。这样,也可以有效避免学生作业“低幼化”。

3重视学生的直觉,加强造型训练

学生一般依靠直觉把握物象的基本特征。他们对观察物象时接受视觉刺激后得到的直接的、原初的东西加以选择和强调,从而表现出对象的特征。比如,他们在看—辆车时,知道车身近似方形,车轮是圆形的,这是车的基本特征。尽管有时他们会在一个方形下面画许多圆,但仍能看出这些圆代表滚动的车轮,在这里,车轮的数量并不重要。可见,学生年龄越小,造型越概括。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观察力和记忆力增强了,所表现的物象也越来越复杂、越来越接近真实,对形的表现也由简单到复杂,这是他们认识发展的自然过程。

在美术教育中,要不断启发和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和区别各种物象的具体特征.,通过直观感受、认识,提高美术表达能力,把学生从概念化、几何抽象化的表现中解放出来,这是教师的重要任务。

(1)教师要根据学生各年龄段的绘画心理特征,有针对性地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提出恰当的要求,形成连续性教学;依靠学生的直观知觉,发展其审美感官,培养其美学意识;利用多种手段开阔学生视野,激发其创作兴趣,培养其视觉造型反应能力和创造力,以及情感表达能力;通过观察、记忆、体验、联想、欣赏等进行启发式教学,让学生尝试运用各种绘画工具、材料,以及运用造型元素和规律的方法。造型训练首先要以视觉训练为中心,培养儿童的观察力。培养造型能力不能单凭教技法,还要依靠培养其感知觉能力,从而使儿童的美术素养得到创造性发展。教师要教学生如何观察、如何记忆形象,如物体的形状特征、与其他物体的区别、物体形象的具体内容和细节、物体之间的关系、物体之间的空间距离、对色彩的感受等。另外,教学内容要系列化。教师要利用多媒体形成相互联系的教学内容,一环套一环地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并运用多种手段,如名作欣赏、生活体验、触摸、语言描述、启发联想、鼓励独创精神等,对其进行感官刺激,激发其创作热情。

(2)教师要尊重学生的视觉表达,把学生从再现自然、复制自然中解放出来。对原型的简单复制妨碍学生自由的、创造性的表达。儿童绘画的意图并不在于真实地再现客观物象,所以,儿童画与技巧并没有太大关系,教师也没有必要过早、过多地对学生灌输那些他们在现阶段接受不了的技法知识。因此,对学生的美学意识的培养需要选准、选对知识点,不可之过急。

4.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设计分层作业

(1)“渐进式”分层作业设计

教师要切实分析学情,“以生为本”设计分层作业。把教学内容中统一的作业要求、目标,根据学生接受知识的差异性,设计成不同层次的作业,并明确相应的三维目标,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的作业要求来完成,鼓励学生向更高的难度挑战。比如,在第十一册第10课《画人物》一课的教学中,笔者就设计了两个层次的作业。初次作业是,通过大量的图片和作品欣赏,让学生凭自己的印象进行绘画,并运用点、线、面去描绘人物的细节特点,同时,要注意黑白灰的对比,形成节奏之美。在这一阶段,班级里所有学生都能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不同程度地体现了建筑的特征。在此基础上,让他们进行第二层次的作业,运用点、线、面深入刻画人物细节的同时,利用PVC特殊材质进行雕刻、拓印、上色等,生动表现人物的黑白灰之美。实践证明,分层作业能够让更多的学生体验到成功的乐趣,学生以黑白灰创作的人物画如雨后春笋般展现在眼前。(图13至图16)

(2)“小组合作”式分层作业设计

学生的作业形式通常是自主探究、独立完成。教师根据相应的教学内容,在教学中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共同探讨、共同设计,为学生提供一个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学生在小组学习中,互相切磋、共同探讨,合理地分配相应的作业任务,使组员之间分工明确,从而各司其职、各展所长,在创作中对工具材料相互交换使用,进而有序高效地合作完成作业。比如,在《线条的魅力》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带着发现美的眼睛,去寻找、收集、妙用身边的废旧材料。学生分组合作,明确各自的任务,在活动中学会了合作,增进了交往,加深了情感,充分体验到创作的乐趣,感受到成功的喜悦,真正使每—位学生“各尽所能,各尽其才”。(图17至图20)

(3)“多元化”分层作业评价方式

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及学生思维能力的差异性,而思维能力的发展是一个有渐进层次的有序过程,分层次作业要以教材知识和学生的智力水平为基础,但也要顾及学生的思维能力。既不脱离教材和学生的实际,又要考虑到应向独特的思维能力的深度发展。培养学生用分析、比较的方法进一步发掘知识的内在联系,能针对具体问题加以归纳综合,并注重思维的实践性、变通性等,从而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对知识结构、思维能力、创作表现能力处于不同层面的学生的课堂作业,采取分层评价,用与不同层次的曰标相对应的标准来评价不同层次的学生,使每一位学生都能通过自己的创作,体验审美的成功感,树立自信心。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教师要多采用表扬性评价、感动和愉悦的评价、带有成就感的评价、增强自信的评价。对低层练习的作业,教师着重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主要进行及时的鼓励性评价,以增强他们学习美术的自信心。对中层练习的作业,教师着重引导学生自评,有时可采取延迟性评价,让他们有更多反思的空间。对高层练习的作业,教师着重指导拓展想象的创作空间。同时,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评价,通过互评、自评,体现评价的多元化,让每位学生都能正确认识自己创作能力的发展和审美修养的提高。

结语

总之,学生具有极大的潜力,只要解放他们,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他们就能凭着直觉,像大师那样作画;再通过实践积累经验、提高认识,绘画水平就会得到迅速提高。教师除了教学生知识、技法,还应该注重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因此,教师应多方面地了解和认识美术教育,充分尊重学生的天性,遵循他们的学习规律,让他们远离那种毫无趣味的“低幼化”美术作品。

参考文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