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信息技术教学论文范文,信息技术教学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作品化教学范式的研究

  • 投稿小甜
  • 更新时间2015-09-02
  • 阅读量824次
  • 评分4
  • 75
  • 0

陶军毅

【摘 要】作品化教学范式以作品贯穿教材,以问题贯穿课堂,以学生探究为重点,以老师辅助为手段,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力和信息素养。作品化教学范式具体要做到“四化”:教材作品化,作品问题化,问题层次化,层次渐进化。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作品化教学;教学范式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B

【论文编号】1671-7384(2015)04-0056-04

什么是好课?杜郎口中学这样解读:能让学生学会、会学的课才是好课。好课要从尊重差异出发,既要让学生学会、会学,还要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快乐。除此之外, 好课往往还有一定的教学范式、教学章法可循。在“以生为本,学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引领下,探索适合信息技术学科自身特点的教学范式,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学习力,是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

问题提出

新课标指出:信息技术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为目标的教育,不仅要向学生传授信息技术的知识和技能,还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创新意识等。这些能力和意识的培养,不能单靠教师讲、学生听,再做几条反馈练习就能获得的。学生需要在教师的启发和引导下,通过独立自主的学习、思考和探究,富有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获取知识,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基础上才能培养的。当前信息技术的教学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问题一:没有正确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多教少问,学生多“接受”少思考,表现为“满堂灌”和“注入式”的教学模式。在这种教学模式中,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授者,处于绝对的主动地位;学生在被动的环境中学习,主动性、创造性受到压制。

问题二:缺少问题意识的培养。学生习惯了不假思索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而没有养成思考问题的习惯,教学的结果是学生学会了知识和技能,而没有学会学习。

问题三:教学内容的衔接性很差,不能形成一条线。宁波市版初中信息技术部分教材的各个章节,因不同的人编写,前后知识点间的衔接不是很好,前面的知识和作品不能为后面服务,没有让学生感受到因完成一个大的作品而带来学习上的快乐。

理论依据

作品化教学范式是:由教师展示作品—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引导学生再提出问题……在这种教学范式中,学生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不是教师直接提供的,而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自身的努力获取的。作品化教学范式从其心理机制看,符合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教学设计原理强调: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问题相结合,让学生在真实的教学情境中带着问题学习,以探索问题的解决方法来驱动和维持学习者学习的兴趣和动机。因此,作品化教学范式对于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力具有重要意义。

范式研究

作品化教学是根据教材中各章节的目标和要求,通过一个或几个作品,把整册教材串接起来。在教学中,按照作品的时间或逻辑顺序,选取作品的一部分作为一节课的内容和知识落脚点,然后对本节课的作品按成因细分,生成一个个的问题,形成循序渐进的问题阶梯。学生通过尝试、探究、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方法解决问题并完成作品,学会本课的知识和技能,达到培养和提升初中生信息技术学习力的目的。

作品化教学范式具体要做到“四化”:教材作品化,作品问题化,问题层次化,层次渐进化。在作品化教学过程中,学生要在教师的引导下,以解决问题为核心参与认知过程。通过对问题的探究、分析、解决来完成课程的教学目标和任务,提升学生的学习力。作品化教学范式可用图1表示。

实践过程

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讲,学生听,不仅会使课堂气氛沉闷,而且会影响教学效果。采用作品化教学范式,以作品贯穿教材,以问题贯穿课堂,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吸收知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力和主体意识。以下是作品化教学范式在“动作补间动画的制作”一课中的应用。

1.串接教材,形成作品

宁波版初中信息技术教材第四册“flash动画”模块,其内容在衔接上呈现割裂的状态,表现在单元间不连续,单元内各节间又联系不紧密。比如,第一单元“静态画面”绘制中产生的元件,不能为第二单元所用;第二单元“动画基础”中的动补动画、形补动画、图层动画、文字动画、元件应用等各节之间也不能很好地衔接,从而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教学内容作品化方面,课题组进行了大胆而有益的尝试,通过卡通动物Snoopy之家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变化,形成一个完整的作品,贯穿于第四册教材,较好地解决前后章节割裂的问题。第一阶段“静态画面”的绘制,运用各种工具绘制如白云、太阳、雨滴、雪人、Snoopy、家、草坪、花等元件,为第二阶段的学习埋下了伏笔;也让学生知道,动画产生于静面,要想会走(动画),得先会站(静画)。第二阶段“基础动画”的学习,是让第一阶段绘制的元件动起来,并以四季变化为主线串成作品。第三阶段“制作作品”,是在前两个阶段的基础上,将各个分动画连接成一部完整的作品,配上音乐等效果并进行调试。

教学设计要重视教学内容的连贯性,具有连贯性的教学内容有利于学生梳理知识,构建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毅力和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创造力。

2.展示作品,创设情境

在该课的导入环节,首先展示了教师精心制作的动画。在这个动画中,我们预先设计了三个演员,每个演员在做不同的运动,每种运动又各有特点,这些运动的演员组合在一起形成了美丽的动画,为问题的产生创设情境。然后,请语文课代表为动画配音。

作品化教学的导入方式很多,“作品展示式”是常用的导入方式,但无论哪种方式都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了兴趣学生才会有动力去学习和探究;反之,将会影响课程的进一步学习。

3.解剖作品,揭示问题

“问”是一种艺术,一种探索,一种回顾。作为教师,“问课”是一种最基本的专业成长方式。学生仔细观察作品后,师生之间进行交流。根据作品生成的时间顺序和逻辑关系,经过讨论和整理,师生一起总结出以下四个问题。

问题一:这个动画有几个演员?→演员如何获取?

问题二:每个演员各在做什么运动?→动画运动形式有哪些?

问题三:如何实现动画效果?→动画制作方法、步骤?(重难点)

问题四:动画有什么特点?→效果、特点、适用范围?

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只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巧,而提出新的问题,需要从新的角度看问题。“动作补间动画”对学生而言是个陌生的知识点,需要通过“解剖作品”来揭示问题、归纳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

4.引导分析,促进学习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问题产生之后,教师不能直接告诉学生问题的答案,而是应该引导学生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通过学生自身的努力找到问题的答案。针对“演员获取”问题,我们的引导方式如下。

(1)在前几节课绘制了很多图形,这些图形最后转变成了什么?

(2)为什么要转变成元件?

(3)元件存放在哪里?

(4)你能将元件放入舞台合适位置吗?

通过引导帮助学生复习学过知识,较好地解决了“演员获取”问题,学生们也因此信心满满。问题“动画的运动形式”比较简单,学生通过观察很快给出了答案。

问题“动画如何制作”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我们通过“尝试解决”的方法,在“失败”中让学生学会分析。首先解决“让演员动起来”问题,方法是让学生自学教材,尝试制作“气球升空”的效果,在尝试的过程中,我给予学生很多鼓励而非答案,将主要精力放在课堂观察上,对学生们的问题进行汇总。数分钟后,尝试环节结束,我表扬了部分学生,然后将话题转到“气球飘不起来”的原因分析上,依据汇总的情况,在课堂上设计了四道题,请学生解决并解释原因,然后教师再做些补充和提示。我觉得这样的教学效果要比直接分析好。时间在学生们的进步中一点点流逝,在四个学生上台演示并解释后,我再次请全班学生一起动手完成“气球升空”动画的制作。教学中,围绕气球飘不起来的原因,进行了重点探讨。

教学中的“引导”就如同工程师架桥,一边是已知的世界,一边是未知的世界,教师就是引路人,带着学生从桥的这端走向桥的那端,从已知走向未知。教学中的“分析”是解决问题的前提,能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培养学生学习动力和学习能力的关键。

5.分解细化,指导方法

学习就像蝉从地下钻出地面,然后一步一步爬到一个高处,再一点点蜕去身上的壳,最后自由地飞上天空一样。学习“动画制作”也是这样一个过程,具体分成三步:首先,怎样让演员动起来?让学生初步掌握动画技术;其次,怎样让演员动得更自然?让学生基本掌握动画技术;再次,怎样实现演员运动的多样性?巩固和提高学生的动画制作水平。通过“分步走”的方法将“动画如何制作”问题分解,生成问题阶梯和目标阶梯,学生顺着问题阶梯逐个解决问题,就能依次实现目标,最终使大问题得以解决,大目标得以实现。

通过引导分析,学生已经解决气球“动起来”的问题,实现了“初步掌握动画技术”目标。怎样让气球飘得更自然?教学中我们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体验,以气球飘动过程中发生的变化为线索,将问题细化,生成更小的问题,然后逐个解决这些小问题来化解“更自然”子问题,实现“基本掌握动画技术”目标。“更自然”子问题细化后,生成的小问题如下。

问题一:气球上升过程中,视觉上的变化效果是怎样的?如何解决?

问题二:气球升空时速度的变化是怎样的?如何解决?

问题三:气球越飘越高,然后不见了?如何解决?上述问题解决后,动画已经比较自然了。但是怎样实现动画运动的多样性?如何巩固和提高所学的知识和技能?教学中我们仍利用“细化”的方法解决问题、完善作品。在作品设计阶段,课题组充分考虑演员运动的多样性,比如气球的单向运动,白云的来回运动,太阳的旋转运动等。在作品制作阶段,将这些不同运动形式的演员整合在一起,使“多样性”问题得以细化。在教学实践阶段,通过当前学生作品与成品动画进行对比,帮助学生查找差距、发现问题,然后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自主地解决细化后的问题,实现运动的“多样性”,达到巩固和提高动画制作水平的目标。预设的细化问题如下。

问题一:白云飘来飘去的动画如何制作?(教师提示:需要几个关键帧?)

问题二:太阳旋转动画如何制作?(教师提示:旋转运动如何设置?)

教学中生成的难题,我们可以通过分解的方法将其变成一系列的子问题,在子问题也难以解决时,可通过细化的方法将子问题转成更小的问题。通过解决这些小而简单的问题使难题得以解决,是学生学习的有效方法。图2为“动画制作”问题的分解细化图。

6.师生共评,梳理归纳

在评价环节,教师要预先设计评价的标准,并筛选典型作品供师生评价。评价的主体除了教师,还可以是学生本人或其他学生,在评价中教师要以欣赏和肯定的态度对待学生及其作品,要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本课的评价标准如图3所示。评价后还需要及时总结所学知识,并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帮助学生梳理知识、总结所学。本课的思维导图如图4所示。

课堂评价要强调对教学的激励、促进作用,弱化评价的选拔和甄别的功能。课堂小结要帮助学生总结重点、理清脉络、巩固知识,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

实施作品化教学是笔者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一次尝试,积累了一些经验,也存在不少问题。这会促使课题组进一步开展作品化教学的研究,使作品化教学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焕发出它独有的魅力,更好地促进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改革。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黄淑珍,郝秀文.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范式初探[J].雁北师范学院学报.2002,(6):27-29.

李冬梅.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范式改革[J].中国电化教育.2001,(3):17-20.

(作者单位:浙江慈溪市杭州湾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