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丽英 周文杰
2014年1月份就要迎来市级数字校园实验校的终极验收检查,我们正怀着忐忑的心情紧锣密鼓地准备着。对于成功或是失败,经过这几年的“折腾”,似乎也不是那么重要了。对我们七一小学来说,更多的将是思考:成功,是否存在侥幸;失败,是否又明白问题出在哪里?我们仅从数字校园建设的三个阶段来谈谈思考与感受。
数字校园项目规划阶段
知彼——如何利用新技术
关键字:云计算 移动互联网(4G) 大数据
现今信息技术发展非常迅猛,已经深刻改变着每个人的工作与生活,特别是云计算、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的概念与应用模式,让大家切实感受到技术给我们生活带来的便利。在数字校园的建设中,我们如何跟上技术发展的步伐,让新技术更好地为学校的师生服务呢?
七一小学经过近几年的校园信息化建设,已经初步建成了日常办公管理、教师在线工作、资源综合管理等应用,信息化给学校的工作效率带来了一定程度的提升,推动了学校工作的开展。但是,随着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和七一小学管理及教学的繁杂多样,学校需要更灵活的信息化应用和服务,需要利用新的技术保障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扩大数字空间的支撑范围、提升人机交互的便利体验。所有的应用服务都能够通过“云端”提供,实现随时、随地、随需办公,实现电脑、手机、平板等多种智能终端的接入;当学校管理流程、管理规则发生变化时,不必重新开发代码,只需可视化改变流程角色、流程路径和业务规则即可,简便易行、节约成本。
有些人说,移动互联网就是加了“移动”两个字,互联网十几年了,它应该只是个延伸。我们的感受是,移动互联网远远不止是一个延伸,我们甚至认为它是对互联网的一个颠覆。只有手机第一次跟人体连在了一起,所以内置的摄像头、传感器、麦克风,都可以成为人们在网络时空里的眼、鼻、口、耳。我们再来看使用时间,大概每个人平均用PC互联网是2.8小时/天,而人除了睡觉8小时,16小时是清醒的,都跟手机在一起。所以,七一小学规划的系统都要求支持移动终端,甚至有些交互性强的系统主要开发移动端的应用。有了数字校园的移动平台及终端,每个人都可以随时随地联入数字校园,方便教师利用自己的碎片时间处理一些简单的业务,同时可以利用手机去采集日常工作与活动中的信息,方便地录入到云平台,以便在教育教学中使用。移动互联网让数字校园的服务无处不在。
大数据的概念很大,在一所学校中如何去利用大数据的概念呢?我们规划时考虑在管理类的应用上,主要体现为数据挖掘、数据分析、数据异常报警。在教育教学等业务类应用上,我们留出两个数据出口:一个是用来通过数据分析用户的使用习惯,如哪些是用户使用频率高的功能,哪些是冗余的功能,帮助后续系统优化及迭代开发的工作;另一个是挖掘业务数据,提供给系统使用者,让用户能够根据系统数据进行业务的分析,真正去支撑教育教学业务。
知己——了解学校业务特点
关键字:管理类标准化 业务类人性化
信息技术这些年颠覆着各种传统行业,改变着人们的日常生活,让我们的生活变得越来越便利。在教育行业,信息技术发展还相对缓慢,因为教育行业的特殊性——学校不是工厂,不是生产流水线,无法像传统行业那样有非常规范化的工作流程,所以在教育教学等主要业务上,缺乏像其他信息技术发达的行业里一样的支撑。对此,我们在数字校园建设过程中把学校信息化建设分为两个大类:行政管理类与教育教学主业务类。
在行政管理方面,我们可以参考的方向很多,比如电子政务、企业的OA等,主要是提升管理效率,减少资源消耗。而对于一些有想法、有魄力的领导,可以通过信息化重新梳理学校管理业务,指定新的管理规则。信息化的优势就是理性,无论你是谁,必须按照编写好的程序运转,不然流程就走不下去,我们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形成一个学校管理从“人治”到“法治”的工具,因为有统计数据的支撑、有记录的留痕、有工作流程的监控,管理就能够做到“据(数据)理(规则)”力争。最近有一种叫比特币的互联网货币特别火,其中有个核心概念叫作“去中心化”,如果数字校园在管理类应用方面能够做到行政管理完全流程化、规范化,对于领导层来说,管理工作通过数据即可完全随时随地把控,就可以将更多精力用于学校核心的教育教学业务。
在教育教学业务方面,我们能够参考的经验很少,高校的数字校园虽然建设得较早,但由于相对基础教育来说无论是教育教学的模式还是学生本身的认知差距,还很难找到比较好的参考方向。无论作为教育部信息化试点单位还是北京市数字校园实验校,在教育教学业务方向的信息化建设都是重中之重,同时也是我们在建设过程中挫折感最强烈的地方。通过一系列的摸索,我们发现一线教师的工作是非常繁忙的,很难有耐性去用一个复杂或者不稳定的系统,并且教育、教学、教研都需要人与人之间信息及感情的交互,我们不需要提供什么具体到每个业务的系统来要求他们使用,从而变相增加他们的工作量,而应只是提供一个数字化的环境、数字化的工具,就如同黑板、粉笔一样。甚至为了教师们用得方便、容易,我们对每个人机交互细节提出苛刻的要求。什么是信息系统的人性化?那就是在用户使用体验及交互方面做到极致,使用一个功能如果三步操作能做到,绝不用四步,能模糊操作,绝不精确定位操作。
数字校园项目建设阶段
关键字:需求
数字校园项目建设的战略方向及战术层面的规划出来以后,决定其成败的关键就是需求的把控与执行的好坏。其实这方面很难展开去探讨,因为案例无处不在,这里,仅谈谈我们感受最深的一件事。
我们在数字校园建设中最难明确的一块就是教学业务的支撑系统,做过不少次调研,但效果并不理想。后来,北京市组织数字校园实验校去上海参观,上海某小学的一个应用给我们很好的印象,教师们看了之后也觉得不错,我们于是找到那家厂商合作。这项应用很快在七一小学上线了,但在使用中我们发现了几个致命的硬伤:一是兼容性不好,技术架构导致后续的扩展有很大问题;二是具体应用离需求有一些偏差。这件事让我们吸取了教训,放弃了通过某些产品来搭建教育教学业务类应用的想法。后续我们找到一些一线教师,由他们提需求,由承建方出需求原型。为了这个系统应用,我们教师与IT工程师反复推敲了三个月,仅原型图就出了几百张,一个一个功能点确认,一个一个用户交互讨论,这才有了我们七一小学的教师工作室系统。七一小学数字校园建设有三年了,陆续尝试上线过几十个应用模块,而在教育教学核心业务上,真正用起来的以及教师反响好的系统就那么些,没有打磨出七一小学烙印的系统最终也被七一小学所淘汰。
数字校园项目推广阶段
关键字:推广
系统要用起来,一般有两个方向:一是行政干预。
利用“一把手”工程,校长亲自挂帅带动应用,优点是推广效果明显,特别是管理类的应用系统。缺点是,相关应用如果是产品,由于不同学校需求的差异,需要跟进本地化定制;如果是定制软件系统,稳定性及用户体验问题会比较突出,后续的迭代开发需要快速跟进及修复。
二是用户自发使用。想让用户自发使用,需求一定要狠抓,特别是跟教育教学业务相关的应用,必须让需求来自学校一线教师用户。由于年龄结构及用户对新事物的接受程度不同,我们可以考虑采用“让一部分积极分子先用起来”。对于积极分子,一定让他们感受到信息化对他们的帮助,努力挖掘他们的需求,多观察他们日常工作的细节,并对他们提出的需求及时反馈。我们在一次观摩课上发现,有些教师会在听课时拿手机捕捉一些精彩画面,通过跟当事人沟通,我们获得了一个新媒体教研系统的需求,通过发掘教师暑期协同备课以及优秀资源收集、分享、提炼的需求,开发了在线工作室平台,通过不断优化功能,得到了教师的好评。
感触——站在“暴风口”
小米科技的雷军说过一句话:“如果处在暴风口,即使是猪也能飞起来。”他在不惑之年成立小米科技,用自己40年的传奇经历总结了这句话。话糙理不糙,如何顺势而为?我们认为,这个“势”马上就要来了!2000年左右,腾讯很火,因为伴随信息技术成长起来的一代人还都是学生,正是爱玩的时候。这几年,淘宝、支付宝很火,因为这一代人开始工作并结婚生子,开始成为消费者。未来几年,这一代人会成为各个行业的中坚力量,比如学校里的青年教师逐步进入骨干教师行列,而他们的孩子即将开始基础教育。无论是骨干教师还是学生、家长,都已经感受着信息技术对生活及工作带来的便利,并逐步成为生活、工作和学习的刚性需求。这个时间点的到来将改变现有的教育教学模式,将迎来数字校园建设的爆发,就如同2000年左右的“校校通”工程一样。七一小学如今还在这条道路上“上下而求索”,准备着与所有数字校园建设者一起“腾飞”。
(作者单位:北京海淀区七一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