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学军
一、对当下“幸福童年”缺失的再思考
近年来,“幸福”已成为教育界关注的热门话题,孩子的幸福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欣喜的同时,我们却无奈地发现,教育并未给学生带来必然的幸福,童年文化日趋边缘化、异化,儿童经典阅读缺失,出现了所谓的儿童失语、游戏成人化、儿歌粗鄙化、阅读快餐化等令人忧虑的现象;学生的时间被作业所占据;电子媒介以不可思议的力量正破坏着童年生态。面对这样的窘境,我们该如何避免幸福童年的消逝呢? 素质教育的本质特征是以人为本,它强调学校教育不仅仅是为了人的未来的幸福,也应使人在自由和谐的教育环境中获得现实的幸福体验,使当下的学习生活成为一生中体验最丰富、最深刻、最具回味价值的一段经历。基于这样的认识,笔者认为当下教育应回归儿童文化和儿童精神,为学生创造一种能够充分感受幸福、创造幸福、享受幸福的“校园文化生态”。
二、对“校园文化生态”价值生长的实践
我们的“校园文化生态”滋养的是人的精神,因此,我们理解的“幸福童年”的核心内容是指学生在校园里愉悦的精神生活。为了我们的校园文化生态能多样、和谐、动态地生长,笔者所在学校通过实践和思考,归纳出了我们校本的“五大文化形态”,从实践层面推动了以“幸福童年”为核心的校园文化生态体系的构建。
1.营造“童真童趣”的幸福校园环境文化形态
只有反映儿童生活,满足儿童心理发展需求的校园文化环境,才能真正实现对儿童生命成长的浸润。我们以书香校园建设为切人点,把绿化、美化、德化、净化、文化整合在一起,赋予了学校生态文化丰富的内涵,“童真、童趣”的幸福校园环境建设已经初见成效。
学校环境布置注重细节的教育意义,努力实现“一枝一叶皆有情”的育人功能:走进缤纷亮丽的校园,你会感受到清新明快的米黄色、快乐跃动的橙色和富有生命力的绿色有机融为一体。教学楼前的花丛中的小石路,为学生提供更多活动的场所;遍及校园的巨石上,凿字铭文,力求使每一个角落都能让师生获得人文的熏陶。在每层教学楼的转角处都布置了敞开式的“儿童阅读休闲区”,由图书室老师定期更换经典童书,供学生在中午时间阅览、交流、休息;我们的图书室是开放式的“自选超市”,上下课的铃声是优美的童歌……学校广场上的大屏幕,展示学生们的活动照片、美文佳作、取得的荣誉等等。一个个精心设计的细节,只为走近我们的孩子们,让孩子们喜欢学校。
2.打造“生态阅读”的特色文化形态
我们认为,拯救童年生态,当从阅读教育开始。因此,我们提出了“生态阅读”概念。生态阅读,就是要倡导一种自然、审美、人文、经典、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可持续发展的阅读状态,倡导纸质阅读、深度阅读、经典阅读,建立学生阅读核心价值体系。这是当下我们正在实践的一种特色文化形态。
学校以“以文学滋养童年,以文学点亮人生!”为行动导向,依托“书香”课题,以“诗韵莫小”活动为抓手,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文学活动。学校教科室还设立文学社,通过文学社教师带领下的微型课题进行专项的“课外阅读”研究,摸索出有效的经验和做法再推广。我们初步总结出了开展文学教育研究的三种策略一以创书香教师为抓手,推动教师的专业阅读;以“诗韵莫小”文学节为重点,提升学生人文素养;以课题研究为突破点,推进文学校园建设。通过“课外阅读”活动的开展,一个全新的书香校园生态体系已初步形成。
3.彰显“快乐生活”的阳光德育文化形态
阳光德育的核心是“快乐生活”。我们认为塑造阳光少年是构建幸福校园的重要元素,因此,我们的阳光少年要具有阳光心态、心灵美好、快乐生活、身心健康的品质。我们通过实践,激活了以下阳光因子:
(1)“阳光少年”评价体系初见成效。为了实现让每个学生都拥有幸福童年的目标,除了德育常规外,我们还设立了一个德育增长点:通过“阳光少年”活动,构建阳光德育文化。作为对传统的“三好学生”评价机制的补充和拓展,学校德育处构建了新的评价方式。如1~2年级,为“阳光苗苗”,3~6年级为“阳光少年”。每学期都围绕礼仪、诚信、爱心、环保、勤俭、自强等主题分别评选出班级“阳光少年(苗苗)”和校级“阳光少年(苗苗)”。作为最高奖赏,我们还进行了“阳光特别奖券”评比活动,鼓励与引领并行,自觉与规范并重,从而达到让不同层次的孩子都得到应有的发展的目的。
(2)“阳光小社团”文化体系初具规模。学校德育处充分利用“阳光小社团”这个载体,积极营造健康、充满活力、向上的“幸福童年”教育文化生态,通过“三大精品社团”——“文学社团”“小黄鹂合唱团”“阳光体育游戏社团”,大力开展课外活动。我们认为,社团活动本身也是一种学习,是带有更多创造性色彩的学习。这样的学习方式,赋予了儿童特有的生趣。
(3)其他德育活动延伸补充。学校通过“心理小屋”“承湖小广播”、综合实践活动、品德课、家校幸福通道来丰富德育教育内容和手段,全方位、多渠道地为学生服务。如为了丰富学生的课间活动,增强学生身体素质,营造安全课间的氛围,开展了“快乐课间,文明游戏”课间文明小游戏征集活动,传唱教师自编的“安全文明童谣”,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同时,笔者学校积极响应上级号召,积极开放学校体育设施,让学校、社区居民共享体育设施,倡导平等、核心幸福理念,使“阳光德育”具有更加广阔的空间和更加丰富的文化内涵。
4.构建“学生发展”的幸福课堂文化形态
我们对“幸福课堂”有这样的思考:一是如何以“幸福童年”为价值取向来优化课程结构;二是如何以幸福童年为价值取向来更新教师观念;三是如何以幸福童年为价值取向来改进评价制度;四是如何以幸福童年为价值取向来转变学习方式;五是如何以幸福童年为价值取向来优化师生关系。我们围绕以上5问,有了这样的行走姿态:
(1)理性认识。我们的“幸福课堂”是一种精神,是课堂上的一缕明亮、温暖的阳光。我们认为,幸福课堂中学生能拥有“幸福思维”是最可贵的。因此,我们总结了幸福课堂的一些特征:主动学习,爱学习,乐学习;善于思考,会聆听,会发现;尊重学生,有个性,有发展。
(2)自由舒展。学校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对幸福教育、幸福课堂理念进行深度剖析,通过上实践课和沙龙研讨,制定了幸福课堂教学评价表和课堂微观察表。我们大力提倡电子备课,鼓励教师间互相学习,关注课后反思,鼓励教师积累教学案例,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根据学校教学需要优化教师备课常规工作,发挥各学科骨干优势,制定出了教师备课、作业交流学习表,通过同伴互学,舒展教师的生命姿态。
(3)微型研究。我们以课题为载体,通过细化课题研究点,让教师开展微研究,为幸福课堂构建提供实践经验。我们通过开展每月展示课、实践课、随堂课活动,及时了解教师课堂教学现状,分析影响课堂教学“幸福感”的不利生态因子,共同寻找问题,发掘经验,为老师提供一些可以参考和借鉴的“幸福课堂”教学策略。
5.形成“团结向上”的管理文化形态
师生幸福的最好保证就是“学校管理保障制度”,它决定着我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
(1)倡导校本管理制度文化。学校一系列制度的出台都是从是否符合“幸福教育”的需要出发,规范与执行力并举,使制度成为“幸福教育”的良好支撑。我们倡导“让心灵更柔软,让制度更坚硬”的校本管理,以“规范化”为管理要求,在操作上推行“精细化”,从组织层面和制度层面上确保优秀“制度文化生态因子”的良好生长态势。学校多次举办了向教师及社会征集学校发展意见活动,每次的民主开放活动,教师们都敞开心扉,各抒己见,围绕提升师生幸福指数的管理文化内核正逐步形成。
(2)建设幸福教师团队文化。我们认为,要培养学生的幸福感,教师首先要有幸福的思维。而拥有幸福思维的教师,自己就是幸福的。因此,我们以幸福课题研究为载体,积极推动幸福团队的构建与运作;以教师博客和学习优秀教师备课为手段,达成教师幸福团队的互促共进;以各项评价、激励机制的科学建立,促进教师幸福团队的彼此吸引和竞争。我们制定了“教师个人三年发展规划”,从战略高度勾画了三年内发展总目标,也从微观的角度明确了教师个人每年的发展分目标,首批25位教师成为受益者。课题研究中,我们有了这样的共识:只有不断的学习才能推动自己的专业发展,才能把美好的教育理想带进幸福课堂。同时,我们通过开展休闲、娱乐、健康的文体活动,让教师身心舒展,在开放的工作环境中拥有“工作并快乐着,愉悦并发展着”的幸福思维状态。
(3)开辟学校教育融人家庭的“幸福通道”。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保障。我们通过“家长进校园”观摩教学活动、路路通短信平台、问卷调查等方式,积极主动地与家长沟通,紧密联系家庭。我们的主旨是让儿童回归快乐的童年,改变家庭教育环境,改变家长的教养方式,让家长对孩子有合理的期望值,能理解孩子的感受、尊重孩子的选择,从而形成了一种平等、亲和、温情的亲子关系。可以说家校良性“文化生态”已经初步形成。
培养学生的幸福思维,让小学6年的校园生活成为孩子一生最值得回味的美好人生经历是我们当下的思考和实践。这也是当下教育最弥足珍贵的一部分。
(作者单位:江苏常熟市莫城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