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如皋市教育局教科室(226500) 邹晓明
生本理念观照下的语文课堂是一个充满人文情怀和智慧理性的场所,洋溢着创造的激情和灵动的意蕴,饱含着强大的生命张力和迷人的生成魅力。由此而产生的种种深刻变化挑战着教师的专业素养和课堂智慧。作为一种最直接、最快捷、最有效的过程性评价方式,即时评价能够及时有效地应对课堂变化,调整、控制学生的后继学习行为,化解预设与生成的矛盾。恰当地运用即时评价,不仅能充分地发挥教师的引领作用,还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智慧生成,让语文课堂散发出更为迷人的魅力。
一、适时点拨,引领学习的方向
即时评价是一种生成性评价,是一种质性评价。教者只有准确地把握时机,在学生思维受阻、理解偏差、感情困惑、迸发火花、争议未决等关键节点上作出准确评价,才能真正起到拨乱反正、四两拨千斤的效果。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时,有学生出于对小女孩的同情,对文章的结局提出了批评。教师敏锐地捕捉到这一生成性内容,运用即时评价适时点拨,引领学生沿着正确的方向进行深入地探讨。
师:如果你是作者,会怎么安排小女孩的命运呢?
生1:我会安排小女孩在一个平常的日子死去,那样就不会这么悲惨了。
生2:小女孩是那样的漂亮可爱,我们不应该让小女孩去死!
生3:如果把结尾改成“一对好心的夫妇收养了小女孩”,不也很好吗?
师:你们的爱心让我由衷的感动!可是,在当时,你们这些善良的愿望能实现吗?(生默然不语,陷入沉思)安徒生让小女孩惨死在大年夜,有怎样深刻的含义呢?
此时,教师再让学生一起深入研究当时的社会背景,学生一下子就明白了,在当时的社会制度下,小女孩的悲惨命运是不可避免的。安徒生让小女孩死在万家团圆的大年夜里,就是想通过这样鲜明的反差来揭示社会的冷酷无情,控诉社会制度的黑暗。“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教者如果能够准确把握时机,在关键节点上恰当运用即时评价去启发、纠偏、点拨、肯定、评判,就可牢牢地把握语文学习的方向,避免走入理解的误区,让学习更加灵动和深刻。
二、真情激励,引发情感的共鸣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对学生语文学习的日常表现,应以表扬、鼓励等积极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性的评语,从正面加以引导。”教学《掌声》一课时,我让一个平时很内向的男孩子站起来讲述自己成长经历中与“掌声”有关的故事,他讲得很吃力,但很认真。同组的学生都向他投来了鼓励的目光,并给予了掌声。紧接着,其他学生也报以热烈的掌声,我和该学生都很激动。
师:(俯下身子问男孩)你知道,同学们的掌声在对你说什么吗?
生:(眼里饱含着泪花)这是对我热情的鼓励,他们让我不要害怕!
师:你听懂了大家的掌声!(转向大家)在他需要的时候,大家及时献上了自己的掌声,这真是令人难忘的掌声!
这样的即时评价,不仅关注了教材的内容和情感,而且超越了教材,关注了生命个体的存在状态及情感需求,使教师、学生、作者三者的感情水乳交融,彼此激荡。对学生来说,这何尝不是一种极具激励性的幸福体验呢?学生沐浴在教师充满人文关怀、颇具亲和力的教学评价中,享受着的是一方和谐、融洽的真情空间。
三、质疑追问,引燃思想的火花
于漪先生指出:“语言这个交际工具不仅仅是文化的载体,而且还是意识、思维、心灵、人格的组成部分。”语文教学就是要努力让学生在感知语言的同时,触摸文本的心跳,引燃思想的火花,点亮智慧的心灯,而这一切都有赖于语文教师在课堂上灵活机智的即时评价。质疑追问是一种有效的即时评价手段,它不仅能在课堂上巧妙地点化学生的学习困惑,而且能睿智地指引学生的思维方向。例如,特级教师窦桂梅老师在教学《晏子使楚》一文时的做法就十分值得我们借鉴。
师:同学们,有人认为“晏子使楚”体现了晏子的聪明才智,与国家的尊严无关,你怎么看? (生思考后发言,观点纷呈)
师:感谢大家的发言。《狼和小羊》是我们学过的一篇寓言,如果我们把狼当做楚王,小羊代表晏子,这小羊也像晏子那样,他和狼对话时也做到了……
生1:有理有据……有理有节……
师:这小羊多有智慧,多么不卑不亢啊!可是为什么还是落得了那样的结果呢?
生2:因为羊不可能与狼抗衡,它说得再有理有据,在狼面前也永远是个弱者。
师:这时候羊的智慧就显得微不足道了。同样,齐国获得楚王的尊重,除了因为晏子有智慧和外交上的成功以外,更重要的是因为齐国有着强大的……
生:(齐说)实力!
师:是呀,一个国家获得尊重和一个人获得尊重是一个理儿啊!那就是既要有外在的智慧,更重要的是也要有内在的实力……
由于窦老师没有把课堂的教学目标局限于“感悟晏子的智慧”这一肤浅的表层,而是把对“尊重”的理解作为最终落脚点,从而使得这一教学环节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和丰厚的人文性。窦老师通过一系列由浅入深、环环相扣的质疑追问,引导学生不断地深入思考,最终实现了学生对“尊重”这一话题客观辩证、多元立体的理解。这样的即时评价,不但教会了学生如何去品读文本,而且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思想和智慧,提升了语文课堂的境界和品味。
四、多元互动,引聚智慧的力量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注意将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及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相结合,加强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自我反思。”在多元互动的评价活动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彰显,互助合作得以加强,多种智慧力量的汇聚使得学习氛围更加融洽,学习效果也更趋优化。如在教学《难忘的泼水节》一课时,为了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人们欢迎总理的场面,我以“朗读展示”为抓手,引导学生开展多元互动评价。我故意请了一个朗读水平一般的学生朗读课文中描写场面的语段,然后让学生们进行即时点评。
师:大家觉得这位同学读得怎样?
生1:他读得有些平淡,声音太轻了。人们欢迎总理的场景应该是热气腾腾、十分热闹的。
生2:虽然他的声音有些轻,但今天他能大胆地举手,这说明他很勇敢,应该表扬。(掌声)
生3:我给他提点小建议,为了突出人多和场面的红火,可以把“四面八方、撒满、鲜红的”等词语读得重一些。
生4:我觉得语速变化要明显一些,读“一条条龙船驶过江面,一串串花炮升上天空”这一句时,速度可以一点点快起来,声音可以一点点响起来。
师:大家说得真好!(回头看读的那位学生)你能给大家再读一读吗?(生读)你真聪明,一学就会!
生5:我觉得自己对轻重快慢掌握得还不够好,我以后会读得更好的!
师:(赞许地摸了摸他的头)我相信你一定能行的!
在这一教学环节中,我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努力创设和谐、包容的课堂环境,引导学生以自己独特的视角去看待课文,对文本进行个性化的解读;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多元互动的评价交流活动,分享学习的成果,集聚智慧的力量。这些即时性很强的师生互评、生生互评、自我点评紧扣课堂生成,吸引着学生始终处于兴奋、主动、积极的状态。在彼此的品头论足之中,学生们既掌握了朗读的技巧,又提高了感悟的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艺术首先包括谈话的艺术。”教师教学语言特别是评价语言的优劣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课堂教学的成败。随着语文课堂的开放性不断增强,教学中生成的多样性和不确定性也日益突显。作为课堂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只有娴熟地掌握即时评价的艺术,才能让语文课堂由刻板走向灵动,由肤浅走向深刻,进而引领学生抵达智慧的澄明之境。
(责编 刘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