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小学语文论文范文,小学语文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从“文学欣赏”到“文学接受”——为学生的个性化解读“搭桥”

  • 投稿老衲
  • 更新时间2015-08-30
  • 阅读量1068次
  • 评分4
  • 34
  • 0

江苏南京市芳草园小学(210036) 刁仁荣

“文学欣赏”以欣赏对象即作品为中心。从20世纪70年代接受美学的兴起发展开始,“文学接受”渐渐超越了“文学欣赏”,为更多的文艺理论研究者所推崇。“文学接受”主张以读者为中心,特别重视对艺术接受过程中阅读主体再生产、再创造,是一种更深层次的心理活动。如何让学生从“文学欣赏”转到“文学接受”呢?教师的“搭桥”工作十分重要。笔者以苏教版语文教材为例,解析语文教师应怎样提供条件,以激活学生有意义、有深度的文学接受活动。

一、提供原文,给予“文学接受”的孕育土壤

德国接受美学家姚斯曾经指出:“在这个作者、作品和大众的三角形之中,大众并不是被动的部分,并不仅仅作为一种反映。相反,它自身就是历史的一个能动的构成。一部文学作品的历史生命如果没有接受者的积极参与是不可思议的。”文学欣赏并不是消极被动的过程,而是读者对文学作品中所呈现的形象或审美意象进行修正、变动、补充的过程。教材编者往往着眼于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将名家原文进行修改以更切合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有时虽然只是只言片语修改,但是却改变了作家的风格、作品的意蕴。毫无疑问,只有让学生走进名家原文,在更广阔的平台上与作家进行最真实的对话,才能使他们获得最真实的情感体验。

例如,在执教《荷花》一文时,首先,笔者引入了叶圣陶原文中的一段:“这么多的白荷花,有姿势完全相同的吗?没有,一朵有一朵的姿势。看看这一朵,很美,看看那一朵,也很美,都可以画写生画。我家隔壁张家挂着四条齐白石老先生的画,全是荷花,墨笔画的。我数过,四条总共画了十五朵,朵朵不一样,朵朵都好看。如果把眼前这一池的荷叶荷花看作一大幅活的画,那画家的本领比齐白石老先生更大了。那画家是谁呢……”教师在学生读了原文后,请学生说说对齐白石的了解。学生虽然知道齐白石擅长画虾,但鲜有人见过他画的花卉。此时,伴着古典音乐,我出示齐白石的荷花图。学生无不惊叹其画技之高超。接着,我请学生抒发自己的观感。最后,我再出示:“如果把眼前的这一池荷花……那画家是谁呢?”让学生在悟出这一画家乃大自然之时,切身感受到这样的道理——大自然比齐白石这样的画家还厉害,大自然才是最了不起的艺术家!

二、深挖文学根源,给予再加工之原料

著名教育学家杜威曾提出“教师的教材和学生的教材”这一理念,他指出:“成人的材料是学生的材料的可能性,而不是学生的材料的现状……教师不应该注意教材本身,而应注重教材与学生当前的需要和能力之间的相互作用。”这启示我们:教学应使学生的经验不断地向着教材内容前进。

苏教版教材课后练习中的“处处留心”栏目,往往介绍一些传统的文化知识。三年级上册的练习五就介绍城市美称部分。许多学生对“鸢都”比较陌生。教师可以首先请学生观察其字形,学生能猜到“鸢”与鸟有关,稍后引入清朝高鼎诗作《村居》:“草长莺飞二月天……忙趁东风放纸鸢。”学生知道了鸢是风筝。这首诗为学生解决问题,记忆城市美称提供了原料。

浅显易懂、短小精悍的《识字》也能充分发挥出文学启蒙的作用。比如,笔者在执教苏教版一年级上册的《识字四》时,发现所有词语都和昆虫有关,而“虫”本身是个象形字。于是,笔者抛开识字的常规化“认词——读词——写字”教法。在导入时,我先和学生一起写“虫”字。接着,把“虫”的甲骨文

写给学生看,让学生说说像什么。随后,我出示《水浒传》中“武松打虎”的句子——“武松见大虫扑来,只一闪,闪在大虫背后。”让学生猜猜这里的“虫”是指什么。最后,我说:到了现代,“虫”的含义更加丰富了,比如,我们把懒惰的人叫做——“懒虫”。至此,学生的思路完全打开,他们从“书虫”说到“网虫”,感受到了“虫”字的多层含义。

三、探求古字形,提供个性理解平台

在理解课文过程中,我们往往让学生从内容方面来理解,却忽视了“微言大义”的字形。从一个简单的字形入手,往往能带动学生对整段话的理解。

在教学《揠苗助长》时,许多教师为了引导学生体会农夫的“急于求成”,让学生看农夫巴望庄稼的插图,猜农夫心理,感受“巴望”之切,体会“天天”之急,却忽略了“焦急”这个词本身。“焦”是典型的会意字。四点底代表火,“隹”是短尾巴鸟的象形字,合起来就表示火快要烧到小鸟的尾巴了,可见是十万火急!教师写一个古字字形,让学生在理解“急”之余,也感受到了古文字的魅力。

在教学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的《早》一文时,许多学生对作者吴伯箫先生的“酿雪的天气”感到困惑。我从“酿”字着手,分析“酿”的字形:“酿”是个形声字,左边的“酉”的古体汉字是一个酒缸的形状图,“酿”的本意是酿酒。学生在了解了“酿”的含义后,就能很自然地明白:“酿雪”是指天气很冷,仿佛快下雪的感觉,而并非指下雪天。

综上所述,教师只要运用自身的文学修养,从教材出发,提供各种文学资源,就能帮助学生从简单地理解课文转为自发地进行文学接受活动,从而更好地理解作品,为学生日后的文学素养的提高打下基础。

(责编 韦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