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金坛市华罗庚实验学校(213200) 陈 艳
汉字是中华民族的瑰宝,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学习汉字的过程就是学习文化的过程,学习审美的过程。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识字教学的重要地位:“识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一至二年级的教学重点。”可很多识字教学却出现了这些问题:读错、写错、用错形近字,混淆多音字,多笔少画严重。笔者认为,这些问题归根究底是教学中老师大多只关注了音、形的教学,而忽视了“义”的存在。为了改变这一现象,以“义”为突破口的教学在我的课堂上扎实地进行着。
一、学生——识字教学的主体
识字教学,要与学生主体、个体相联系。学生不是瓶瓶罐罐,任老师去灌输、去注入,不是被动接受汉字的口袋。识字教学只关注音、形的识记,机械地数数笔画、拆分偏旁,是浅层的分析、简单的加工。“义”的深入,能激发学生主体识字的兴趣,使识字成为学生自我建构和自身发展的需要,从而主动地识字。
如教学苏教版二年级上册“识字八”中的“饱”字时,我让学生观察书中的插图,在图中找出“饱”字。有学生说从小鱼身上找到了:小鱼吃饱了,肚子鼓鼓的;有学生说从荷花上找到了:花朵开得很饱满。我再进一步通过豆荚、国旗班战士的图片和学生的表现引导学生理解“饱满”一词。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看图、比较等多种方式自主建构“饱”字的基本意思:吃够了,与“饿”相对。这样,在帮助学生建立音和形、形和义之间的联系后,连接学生的生活,将新字“词化”,从多角度帮助学生理解字义、辨析字形,真正实现了音、形、义三个维度的统一。
在识字教学中,教师应树立学生识字的主体观,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学生个体的、生理的、心理的、脑科学的以及生活环境和生活经验出发,采取他们喜闻乐见的、能主动参与、积极投入的方式方法展开教学,让学生成为识字的主人。
二、激活——识字教学的脉搏
6岁的儿童,已经能知道一千多个事物,能说出它们的声音,明白它们的意思,或者一听到声音,能找出相应的事物,做出相应的反应,只是不认识对应的汉字。所以,我们的识字教学对学生而言不是0,我们很多时候要激活学生已有的认知,激发学生识字的兴趣,指导识字的方法,培养学生自主识字的习惯,提供学习汉字的条件,营造学习氛围。
如学习苏教版二年级下册“识字七”中的“神”字时,我由游戏导入,出示后羿射日、孙悟空大闹天宫、哪吒闹海、嫦娥奔月、夸父追日的图片让学生猜,让学生知道这些跟神仙有关的故事都叫做神话,从而进入“神”字的教学。接着,我让学生说说自己知道的神,如二郎神、土地神、财神、门神、灶神……在此基础上,追本溯源,明白“神”用“礻”作为部首的造字原理。然后,通过“神”字义中的“高超的、非同一般的”引导学生说出“神力、神医、神速、神枪手、神童”等词,并联系之前课本中学过的“神舟号”。最后,让学生找课堂中与“神”有关的词,如“聚精会神、全神贯注、炯炯有神”等,潜移默化地让学生明白“神”的另外一个意思——人的精神。
这样由“神”的本义到“神”的部首引申出“非同一般”“精神”这两层含义,激活了学生已有的语言积累,把生活中隐藏的字挖掘出来与符号“神”进行对接,丰富了学生对这个字的认识。
三、拓展——识字教学的延伸
学生掌握汉字的数量较少时,这些字在大脑皮层中是一个个孤立的点,这些点是极容易消失的。一篇课文的生字大多在十个以内,所以仅仅掌握几个书上的生字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要有意识地帮助学生采撷同类内容构成语言系统,使新学的汉字进入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在大脑皮层中建立新的关系,产生新的系统,从而融会贯通。
二年级下册“识字一”介绍了春节、清明、端午、中秋四个传统节日的风俗习惯,我就让学生仿编七夕、元宵等节日韵文。二年级上册“识字一”,在认识生字的基础上,我引导学生编出小诗:“金秋烟波游水乡,芦苇菱藕满荷塘。夕阳归舟唱(飘)渔歌,枫叶灯火洒(映、衬)月光。”在二年级下册“识字七”中,我告诉学生“衣”字旁是个调皮鬼,在不同的地方,它会有不同的样子:在字的左边,它变身为“衤”,在右边时仍作“衣”, 在上边也作“衣”,在下边时仍作“衣”,由此引出一系列带有“衣”字旁的字。
当然,学生识字的课堂应是更广阔的社会生活,老师应把学生引入更开放的环境,拓宽识字途径,引导学生主动识字。
学生是起点,激活是途径,拓展是归宿,这三者相互联系,互为条件,互为因果。以“义”为突破口的识字方式为识字教学注入了活力,生字对学生而言不再是平面的符号,而是一个立体的概念。这样的识字教学使学生积极地参与识字过程,掌握识字方法,提高识字效率。
(责编 莫彩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