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中学语文论文范文,中学语文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

  • 投稿菩提
  • 更新时间2015-09-03
  • 阅读量520次
  • 评分4
  • 69
  • 0

袁学山 黄建萍

(广西省天峨县八腊乡中心校547300)

语文教学离不开提问。提问包括教师的发问和学生的提问两个方面。学生的提问是好奇心、求知欲、主动意识的体现。也是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读书、发问、探究的一种学习能力,它是以读书为起始,以提问为轴心,以探究为中继点的自主学习方式。思维从疑问开始,因问题而进行思考,因思考而提出问题,没有问题,思维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教学中要创设问题情境,增强学生问题意识,引导他们积极发现、提出问题。提高问题能力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提问能力是指学生在字词的理解、运用、阅读的训练掌握等自主学习过程中,善于生疑、发现问题、积极思考,从而自主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创新学习的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增强学生的提问意识,发展学生的观察、思维能力,培养和提高学生在自主学习中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新性,以此来提高学生的提问能力。由此可见,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对于开发学生智力,开展学生思维,实现素质教育起着积极作用。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呢?对此,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始探索和研究。

一、营造和谐的民主氛围,让学生有疑问敢问

新课程标准强调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发现问题的敏感性,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发展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文本做出自己的分析和判断,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述、评价和质疑。探究学习是以问题为载体,创设某种情景或途径,引导学生自主收集、分析、处理信息的学习方式。疑问是创新思维的火花,敢问是追求的动力,质疑是探求知识的开始。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学生在课堂中不主动举手,有问题不敢向老师发问,其原因主要是由于胆小怕事,心理恐惧、害羞,那么要如何改变这种状况呢?

首先,教师要改变教育观念,放下“师道尊严”的权威架子,以热情的态度对待、接纳学生,尊重学生,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积极性。其次,应创设民主的学习氛围,消除学生的恐惧心理,认真倾听学生提出的问题,哪怕只是对问题思考有一点点闪光的影子,也要及时捕捉、给予肯定、表扬鼓励,即使提出的问题没有多少价值,甚至是错误的,也不能批评,而要肯定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引导学生参与学习过程,激发学生创造潜能。。为了能提出疑问,他们用发现的眼光来读书。这样就引导学生从被动学习向主动探索转变,同时也得到了思考、质疑后的新发现,学习充满了乐趣。作为老师就要及时鼓励大胆提出问题的学生,同时要求大家要互相帮助和尊重。这样,学生就会消除心理顾虑,大大鼓舞学生敢于提出问题的勇气。只要教师善于营造平等、和谐的“民主氛围”,我们的学生才会敢于提出问题,这是培养学生提问意识的基础前提。

二、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有充分的问题空间

“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气息”是叶澜教授“新教育基础”改革的核心部分精华内容,是现阶段素质教育下课堂改革的方向。将课堂还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新课改的重要一环。在实施新课程改革过程中,如果不能体现这一本质性的特征,课改是一种形式上的课改,就没有抓住根本,也不能说已成功实现了新课程的改革。那么在教学中如何把课堂还给学生呢?

首先是平等、合作、交流。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交流者。教师敢于蹲下来看学生,这是一种人文关怀。不仅是身体蹲下来,心灵也要蹲下来,全身心地融入到学生中间去,与学生一起合作、交流,共建有利于个性发展的课堂氛围,使学生有效地获取新的知识和能力。唯有师生平等,才能调动起师生合作的积极性,才有利于师生的交流,使课堂成为交流的焦点。

其次是倾听、赏识、激励。新课程重视了语文知识的综合和渗透,这就要求教师要从一个教人者转化为学习者,真诚的学会倾听,和学生共同探究,共同发展。同时教师又是一名成功的赏识者,要关注每一个学生每一件“小事”,赏识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积极表现。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快乐中学习,在成功中长大。另外是教师还要做个性张扬的激励者,让每个学生在教师个性张扬的激励氛围中得到尊重,进而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真正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三、教学习方法,让学生有疑问会问

  心理学认为,问题的形成过程需要个体思维活动的积极参与。赞科夫说:“思维活动是在情绪高涨的气氛里进行。”所以,要形成一个好的教学问题,必须创设能充分调动学生情感、欲望、求知、探索精神的问题情境,提供给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机会。“敢问”不难,“会问”努力也能做到,而要“善问”却不太容易。提问的方法很多,只有恰到好处地提问,才能揭示问题的本质。但由于学生间存在着个别差异,在质疑问难时,往往不能提在点子上、关键处,因此,教师必须教给学生一些质疑的方法,使他们善于提问。

(一)、以课题质疑。

课题往往体现课文的主题思想。例如教学《失去的一天》这一课时,可引导学生抓住课题质疑,看了这个题目,你们有什么要问?这样启发学生的思维闸门一下子打开了;谁失去的一天?为什么失去的一天?“失去的一天”是什么意思?这时教师再引导看书,学生自然能找到答案。在学习《老人与海鸥》这一课时,也可引导学生抓住课题质疑。读了这个课题,你们有什么问题?这样激活了学生的思维:(1)老人怎么会与海鸥在一起呢?(2)老人与海鸥的关系怎样?(3)海鸥与老人的关系又怎样呢?等等,带着这些问题请同学们快速地朗读课文,试着在文中找出答案。

(二)、抓住重点词句质疑。

重点词句是理解课文的关键。如教学《范仲淹的故事》这一课时,当学生讨论后选择各自感受最深的语句多读几遍,并在班上汇报交流,师生评议。教师相机质疑:你能读读说明范仲淹十分刻苦的语句吗?引导学生通过抓住重点词“毫不介意、粗茶淡饭、废寝忘食、划粥割齑”等词语和以下的句子来加深理解。(1)“累了,就用冷水洗洗脸;饿了就用稀饭充饥。”(2)“他发愤苦读,每天差不多都是冷晨鸡鸣即起,攻读诗书,直到夜半才和衣而眠。据说,他曾五年未解衣就寝。”

(三)、抓住重点段落质疑。

教材中常常有总结性并表达中心的重点段落,可引导学生找出这种段落并加以质疑,使其更深入地理解课文。如教学《失去的一天》这一课时,可让学生画出妈妈上班时交代佩佳做什么?为什么说佩佳失去了一天?(今天的任务是在农舍旁边栽一棵树,读完《远处的青山》这本书。而佩佳却只是睡觉,在大树乘凉,到果园嬉戏……整天什么也没做。)读了这段话,你们能提出哪些问题?学生争先恐后地提出许多有价值的问题:人们在这一天都做了些什么?你对“失去的一天”是怎么理解的?此时教师引导学生小组讨论,在课文中找出答案。当学生解决这些问题时,他们也就理解了文章的全部内容。 在这个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会思考,提高思维质量,同时获得鲜活的语文知识。

总之,善于提出问题是创新的前提和基础。只有让学生学会质疑问难,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激发他们的创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