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屹宇
汪曾祺在《蒲桥集》自序中说,中国是个散文大国,历史悠久。在列举了中国历史的散文经典之后,他说,对于一个国家的文学,“散文如同布帛麦菽,是不可须臾离开的”。但是,“二三十年来的散文的一个特点,是过分重视抒情。似乎散文可以分为两大类:抒情散文和非抒情散文。即使是非抒情散文中,也多少要有点抒情成分,似乎非如此不足以称散文。……因为强调抒情,反而把散文的范围弄得狭窄了。过度抒情,不知节制,容易流于感伤主义”。
滥情是散文写作之弊,其实,也是散文阅读教学之弊。在散文阅读课堂上,不少教师长于煽情,教学过程仅仅成为教师的表演过程,抒情而充满诗意的语言,激昂而略显夸张的语调,丰富而动情的表情以及戏剧化的课堂活动,用教师的解读和情感代替了学生对文本阅读的感受,如催眠似地调动学生的情绪乃至眼泪,就是一节“好课”了。
情感性确是汉文化散文的重要特征。李泽厚认为:“文学的主要特征不是形象性,而是情感性。……它说明中国文学正宗散文、诗歌(而非小说、戏剧)都没有形象性但有诗意情感,包括议论文所以会构成文学,也是议论都笔端带有情感。”汉语教材中编入的散文也多有“诗意情感”的特征,而非如西语教材中对散文的定义:“散文就是非虚构的简短写作,作者借散文来表达个人看法或主张。散文有很多类型,其中包括分析散文、讽刺散文和说明散文”。散文的“诗意情感”与“看法主张”如何通过文本的阅读与学习让学生体味和感受到作品的美学品质和思想深度,一直是语文教师思考、讨论、研究的重要课题。无论是“诗意情感”还是“看法主张”,散文阅读教学的根本意义还在于对于文学思维的培养:学生通过文本阅读而想象、认知、体验、评价、反思、迁移,教师则在此过程中引领、鼓励、协调,帮助学生聚集焦点、形成认知,并推动学生探究、迁移、重构,拓展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宽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