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光
【教学目标】
1.揣摩语言,理解作者丰富和细腻的情感。
2.辨析“物”与“情”的关系,体会借物抒情的作用。
【课前准备】
1.学生朗读课文两遍,做好正音正字等工作。
2.尽可能多地收集作者的生平事迹。
【教学过程】
一、找称呼,识“绿”义
教师出示巴金评价陆蠡的一段话:
他有“优美的性格和黄金的心”,同他谈话“仿佛听完一曲贝多芬的交响乐”,因为,“我是和一个崇高的灵魂接触了”。
(一)找“绿”的称呼
问题:在文中,作者对常春藤都有哪些称呼?找一找,圈画出来。
明确:绿影、绿色、“绿友”、“绿囚”、囚人、绿友。
(二)识“绿”的含义
问题:你能分别解释“称呼”在文中的意思吗?
明确:绿影——指太阳照过它繁密的枝叶,透到房里形成的绿的影子;
绿色——常春藤散发出的绿的颜色;
“绿友”——指被“我”幽囚、与“我”共处一室、亲如朋友的常春藤;
“绿囚”——被我囚禁的那株常春藤;
囚人——将常春藤拟人化,指被“我”囚禁的那株常春藤;
绿友——那株常春藤。
二、辨称呼,得“绿”理
(一)探“绿”的深意
追问:这些称呼仅仅是指常春藤吗?如果不是,又指的是谁呢?
提示:教师可从茅盾的《白杨礼赞》人手,引导学生集体背诵第七段中的四个反问句.温习其借物抒情的方法及作用。
明确:1.“绿影”,仿佛是活泼可爱、生机勃勃的小姑娘,如:“我天天望着窗口常春藤的生长……婆娑的摆舞”“柔软的卷须”“折叠着的嫩叶”“纤细的脉络、嫩芽”“婆娑的摆舞”等修饰语,多角度描摹常春藤的形态、动作,一位活脱脱的、美丽舞动着的、极其可爱的小生灵展现在我们面前。
2.“绿友”:追求自由、向往光明的室友。如:“可是在每天早晨……都朝原来的方向。”
3.“绿囚”、囚人: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坚强不屈的囚徒。如:“终于在一天早晨候到了……愿它繁茂苍绿。”
4.绿友:生活在日寇铁蹄下,向往自由、不屈不挠的同胞。如:“离开北平一年了……会和我面生么?”
(二)揭“绿”的隐喻和象征
1.这“绿”还暗指谁呢?
(教师相机、适时出示PPT,补充介绍作者牺牲前与日本宪兵的对话。)
陆蠡是一位很有才华的青年散文作家和翻译家。1935年任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编辑,上海沦陷,留任上海主持该社工作。1942年4月,日本宪兵查抄文化生活出版社,搜去一些抗日书籍。陆蠡当时并不在场,知道消息后,他毅然前去交涉,被宪兵扣留。请大家看作者与日本宪兵的一段对话:
日本宪兵提审陆蠡,问:“你爱国吗?”
“爱国。”
“赞成南京政府(按:指汪伪政权)么?”
“不赞成!”
“依你看,日本人能不能征服中国?”
“绝对不能征服!”
日本人勃然大怒,立即予以逮捕,刑审数日。其间,陆蠡受尽酷刑,英勇不屈,最终被日寇秘密杀害,年仅34岁。
“绿”的品质,在作者身上也充分地体现:向往光明、追求自由、永不屈服于黑暗和顽强抗争,他们是志同道合的朋友、知己;“绿”隐喻了作者自己。
3.回看以上几个称呼,你觉得哪一个称呼更适合作者?
明确:“绿囚”。那文中的“绿囚”不正是作者“我”吗?是永向光明、永不屈服的“我”,同时也象征了勇往直前、永不屈服的民族灵魂。
“绿囚”与“囚绿”,仅仅是字序位置的互换吗?不,他是一位富有强烈爱憎的斗士,在“烽火四逼”的民族危亡时刻,发出的反抗外族奴役压迫的呐喊,是一位正直的爱国者,面对日寇的屠刀,所表现出的绝不畏惧和永不屈服的民族气节。从“囚绿”到“绿囚”,我们仿佛接触到了作者那颗渴望光明、自由、忠贞不屈的“崇高的灵魂”,触摸到了那颗代表着身处危亡险境勇于振臂反抗、永不屈服的民族的灵魂。
三、咏“绿”文,品“绿”情
余光中先生这样评价陆蠡:
其实,早期的散文家里,感性散文写得最出色的,恐怕得数名气不及徐志摩而夭亡却更早的一位作家——陆蠡。
就本文而言,“最出色”在哪里呢?
我们设计一个情境:陆蠡先生在狱中临刑前,用坚定自信的语气,吟诵自己的诗。怎么读?力求读出急切的憧憬,读出渴望着胜利。
1.老师范读
我/天天/望着窗口/常春藤的/生长
看它/怎样/伸开/柔软的/卷须
攀住/一根/缘引它的/绳索,或/一茎枯枝
看它/怎样/舒开/折叠着的/嫩叶,
渐渐/变青,渐渐/变老
我/细细/观赏它/纤细的/脉络、/嫩芽,
我以/揠苗助长的/心情
巴不得它/长得快、/长得/茂绿
下雨/的时候
我/爱它/淅沥的/声音
婆娑的/摆舞
2.学生自读与展示。
3.师生在齐读声中,结束这堂课的学习。
四、布置作业
推荐陆蠡的散文《谶》和《光阴》。
(江苏省扬州市翠岗中学225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