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中学语文论文范文,中学语文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探寻文字背后的魅力——《呼兰河传》(节选)教学案例例谈

  • 投稿麦克
  • 更新时间2015-08-30
  • 阅读量660次
  • 评分4
  • 60
  • 0

沈林香

苏教版九年级下册中选入了《呼兰河传》的节选一文,作者以她鲜活灵动的笔触描写了童年的“我”与祖父在蜂飞蝶舞的后花园的一段生活,描绘了后花园里富有神奇生命力的景象,以及“我”在后花园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生活。如果只是停留在文字的表面去阅读,这篇文章只要粗读便可概括其大意,感受到后花园的特点。

然而,萧红散文体小说《呼兰河传》整部作品中存在两个世界:一个是以后花园、祖父和“我”构成的温馨世界;另一个则是与这个温馨世界相对立的冷酷、丑恶的世界。本文写的是前一个世界,但这个小说里的后花园,也是萧红生命的后花园。从那个后花园走出来后,作者历经国难家愁、流亡生活与感情波折,在她漂泊孤独的时候,何以写出如此诗意的篇章,在她的笔下到底要传达怎样的情感,这就需要我们教者深入文本,精心设计,带领学生探寻本文文字背后的魅力。

一、创意诵读,品味语言

A示例:如“这花园里蜂子、蝴蝶、蜻蜒、蚂蚱,样样都有。蝴蝶有白蝴蝶、黄蝴蝶。这种蝴蝶极小,不太好看。好看的是大红蝴蝶,满身带着金粉。蜻蜒是金的,蚂蚱是绿的,蜂子则嗡嗡地飞着,满身绒毛,落到一朵花上,胖圆圆地就和一个小毛球似的不动了。”

师:你觉得这是一个怎样的后花园?

生:这里有很多可爱的生物,蝴蝶有白的、黄的、大红的、金粉的,蜻蜓是金的,蚂蚱是绿的,这里的昆虫色彩斑斓,明丽的颜色使后花园显得极为新鲜漂亮。所以我们觉得后花园是新鲜漂亮的。

师:你能用你的声音传达出后园的“新鲜漂亮”吗?

指导重读带色彩的词语。

师:这组的同学真正走进了后花园,从色彩的角度品出了后园的新鲜漂亮。我们曾经背过一段话:出示“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朱自清也善用色彩调出春天的美。

【板书:缤纷绚丽的色彩美】

B示例:如“这榆树在园子的西北角上,来了风,这榆树先啸,来了雨,大榆树先就冒烟了。太阳一出来,大榆树的叶子就发光了,它们闪烁得和沙滩上的蚌壳一样了。”

师:你为什么喜欢这一句?

生:这一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地写出了大榆树在风雨天晴时的各种情态,很有情趣。

指导朗读的语气:轻松、活泼。

【板书:妙趣横生的形态美】

C示例:“太阳在园子里是特大的,天空是特别高的,太阳的光芒四射,亮得使人睁不开眼睛,亮得蚯蚓不敢钻出地面来,蝙蝠不敢从什么黑暗的地方飞出来。是凡在太阳下的,都是健康的、漂亮的,拍一拍连大树都会发响的,叫一叫就是站在对面的土墙都会回答似的。”

生:这一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了后花园无限的生机,在作者的笔下,“土墙”也是有生命的了。

D示例:“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鸟上天了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一切都活了。都有无限的本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

生: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黄瓜愿意开一个谎花,就开一个谎花,愿意结一个黄瓜,就结一个黄瓜。若都不愿意,就是一个黄瓜也不结,一朵花也不开,也没有人问它。

生: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他若愿意长上天去,也没有人管。蝴蝶随意的飞,一会从墙头上飞来一对黄蝴蝶,一会又从墙头上飞走了一个白蝴蝶。它们是从谁家来的,又飞到谁家去?太阳也不知道这个。

师:你有没有关注其中的一个句式:_____ 了,就像 。愿意______ ,就______。作者借助极丰富的想象,自由的句式,展现了一切神奇而自由的生命。联系实际,借助句式,表达愿望。在孩子的眼里,自己是无忧无虑、自由自在的,身边的一切也都是无忧无虑、自由自在的,用儿童的口吻来描写景物,就充满了孩子的欢乐和真挚。

师:你认为那份自由如何通过声音传达出来?

【板书:灵活自由的句式美】

小结:后园色彩斑斓,后园生机盎然,后园更是自由快乐的。这样的后园,作者以丰富的色彩,有趣的摹状,鲜活的句式,赋予了后园独特的魅力。

过渡:后园再美,少了一个人可不行,那是——爷爷,为什么大家一致这样认为呢?

示例:

等祖父发现我铲的那块满留着狗尾草的一片,他就问我,“这是什么?”

我说:“谷子。”

祖父大笑起来,笑得够了,把草摘下来问我:“你每天吃的就是这个吗?”

我说:“是的。”

我看着祖父还在笑,我就说:“你不信,我到屋里拿来你看。”

我跑到屋里拿了鸟笼上的一头谷穗,远远地就抛给祖父了。说:“这不是一样的吗?”

祖父慢慢地把我叫过去,讲给我听,说谷子是有芒针的。狗尾草则没有,只是毛嘟嘟的真像狗尾巴。

祖父虽然教我,我看了也并不细看,也不过马马虎虎承认下来就是了。

师:填写了横线的句子后,你觉得这是一位怎样的祖父?

生:祖父极为慈祥、和善、宽厚,“祖父的眼睛是笑盈盈,祖父的笑常常笑得和孩子似地。”

师:哪些地方写出“我”和祖父的关系?

生:于是“祖父戴一顶大草帽,我戴一顶小草帽;祖父栽花,我也栽花;祖父拔草,我也拔草;祖父______,我也______。”我与祖父的关系十分亲昵,“我”对祖父十分依恋。于是“我”可以“祖父浇菜,我拿着水瓢,拼尽了力气,把水往天空里一扬。”“我”也可以“用锄头乱勾一阵”“踢飞了没被土盖上的菜种”。

小结:有了后园,有了祖父,我是多么自由快乐。

【板书:快乐温馨的人情美】

萧红的语言以缤纷绚丽的色彩、妙趣横生的形态、灵活自由的句式,描绘了一个鲜活、自由、温馨的后花园。萧红的小说淡化了故事情节,以她散文化、诗化的语言赋予了小说独特的风格,这就是萧红体小说的魅力。在各种诵读的方式中逐步体会了语言的魅力。

二、分工合作,相得益彰

在教学中,我们一直采用如东县实验中学“协进课堂”模式。在这种模式中,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性格特点的差异进行分组,让不同特质、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优化组合,使每个小组都有ABCD四层次的学生。依据ABCD四种能力级进行分组,将学生前后桌四人合为“学习、作业、管理”小组,使小组成员在课堂表现、学习成绩、自律能力等方面多方面兼顾,设A为协调组长,B为作业组长,C为管理组长,D为发言组长。教师借助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充分发挥团队精神,有效地完成小组学习任务。

在预习环节,有小组负责搜集与萧红有关的生平、简历,有小组负责概括《呼兰河传》的主题、特色及影响的整理,有小组负责萧红作品的归类及评价,等等事宜均在课前完成,为课堂的生成做足了铺垫。

本堂课设计了三处小组合作协进的环节:

(1)这是一个怎样的后花园?

(2)这是一位怎样的祖父?

(3)命运坎坷、贫病交加的萧红在《呼兰河传》中要传达怎样的情感?

在课堂上,小组的探究、交流、展示众采纷纭,其他小组的补充及时完整,教师敏捷地捕捉学生展现的亮点,给予及时、恰当的评价,适时、巧妙地调整课堂策略,引导学生丰富和完善自己的认识,让学生有创新的激情,发展个性的机会,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学习,力求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中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逐步培养学生自主与合作的探究精神。

新课程标准下的小组协进性教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能够满足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能使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建构完整的知识体系。教师也要不断更新自己的观念,转变自己的教育、教学观和教育教学方式,按照新课标的要求,让学生在良性的竞争中、在探究性的学习中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

三、巧妙链接,引发共鸣

合理巧妙的链接不仅拓宽了文本蕴含的信息,更能使读者进一步探究作者的情怀,把握文章的主旨,深入地解读文本的内涵。

在后花园中,正因为有了可亲可爱的祖父,“我”的生活才丰富多彩,有情有趣,但如果祖父不在了呢?(停顿思考)祖父会不会不在了?(会)朗读文章第一节,你从中读出了萧红怎样的情感?

“呼兰河这小城里边住着我的祖父。我生的时候,祖父已经六十多岁了,我长到四五岁,祖父就快七十了。”我与祖父巨大的年龄差,注定我与祖父相伴的时间不会太长,怀念、寂寞、悲哀的感情由此产生。

链接1:插入视频《黄金时代》片段:祖父去世。剪切的视频把萧红失去爷爷的悲痛与寂寞全然渲染出来,教室里一片沉默,大家与作者的感情产生了共鸣。

在此刻,再来听读《呼兰河传》的尾声:

呼兰河这小城里边,以前住着我的祖父,现在埋着我的祖父。

我生的时候,祖父已经六十多岁了,我长到四五岁,祖父就快七十了。

我还没有长到二十岁,祖父就七八十岁了。祖父一过了八十,祖父就死了。

从前那后花园的主人,而今不见了。老主人死了,小主人逃荒去了。

那园里的蝴蝶,蚂蚱,蜻蜒,也许还是年年仍旧,也许现在完全荒凉了。

小黄瓜,大倭瓜,也许还是年年地种着,也许现在根本没有了。

……

这样的心境是否与后园童年的自由与快乐不太吻合?我们来了解一下萧红创作《呼兰河传》的背景。

链接2:介绍萧红创作《呼兰河传》的背景。

你能想象萧红是在怎样的处境下写下《呼兰河传》的吗?萧红有着极高的文学成就,但也有着极苦的一生:萧红作为一个成年女作家,20岁起就漂泊流浪,生活极不安宁,情绪波澜起伏。1942年创作本文之际,正是抗日战争最艰苦的阶段。在战火纷飞中她亡命香港,生活中又一再受到感情挫折,病魔缠身,故乡此刻已沦丧在日本侵略者的铁蹄之下……

为什么会在自己生命的最后几年中对故乡、对童年如此的怀念?在当时十分艰苦的社会环境下能用如此诗意的语言把自己对亲人、对家乡的依恋之情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

学生讨论明确:

正因为现实世界中作者得不到太多的温暖,那么童年的记忆中那份温暖的回忆似乎显得越发弥足珍贵。所以回忆故乡,回忆美好童年,成了她精神的最后寄托。这个大园子及其里面的一切,是作家想像再造的精神空间,是她灵魂栖息的精神家园。一个现实生活中无家可归者的精神家园,表现了亲近大自然万物,亲近小生命的幸福与快乐,寄托了作者对故乡的怀念,对自由纯真的生活的向往。

原来,正如作者所说:“从祖父那里,知道了人生除掉了冰冷和憎恶而外,还有温暖和爱。所以我就向这“温暖”和“爱”的方面,怀着永久的憧憬和追求。”

原来,文字背后的魅力正是在此!

通过“后园”,我们读懂了萧红,在《呼兰河传》里,她回到了那童年的呼兰河小城,回到了那个爬着倭瓜、开着黄花、长着玉米、飞着蜂蝶的后园里,把思念融化在了祖父那笑盈盈的眼里。

在本堂课的教学中,一方面借助于朗读对文字进行咀嚼与品味,另一方面借助于小组合作的学习模式激发学习热情,探究文字背后蕴含的深意,同时跳出文本,精心选择拓展材料,丰富了文本,激活了课堂,感受到了萧红对温暖和爱的永恒的憧憬和追求。

(沈林香 江苏省如东县实验中学226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