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中学语文论文范文,中学语文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用“听”带动高中古诗文课堂教学

  • 投稿丽茗
  • 更新时间2015-08-30
  • 阅读量283次
  • 评分4
  • 73
  • 0

高中新课程改革以来,古诗文所占比重增大,但是由于古诗文与现代生活脱节,古诗文课堂教学容易枯燥单调,学生缺乏兴趣,主体性缺失,课堂效率极差。笔者认为可以以“听力”为突破口,用“听”带动高中古诗文课堂教学。听觉能力不是孤立的,而是一种综合性的能力,可以将听力结构要素概括为注意力、想象力、理解力、概括力等几方面。在高中古诗文教学课堂上训练学生听力,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促进学生参与课堂的主体性,提高古诗文课堂的学习效率。

一、听课堂教学目标:提高注意力

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认为,注意力是心灵的唯一门户,意识的一切必须经过它进来。尤其是稍纵即逝的声音,这便要求学生在进行听力训练时必须高度集中注意力,专心致志地听讲;如果不能集中注意力,就好像关闭了心灵的窗户,是不能够达到良好效果的。

在古诗文课堂中引进听力训练,教师可在每节课开始时让学生集中注意力“听进”本堂课的教学目标,将课堂的重点难点疑点明确,激发学生对这篇课文的兴趣,让学生带着目标去学习古诗文,而不是无的放矢。在讲授到重点难点时,使学生集中注意力解决问题。从心理学上可知,注意具有选择和维持的功能,良好的听觉注意力让学生能够从众多的语言信息中选择出最有意义的、最重要的知识点记录下来,储存在大脑中;也能够在长久的语言刺激中不倦怠,保持注意力的集中和兴奋。比如在学习《劝学》时,便可以在课堂开始时向学生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掌握、积累‘劝、学、青、中、疾、致、假、绝、兴、功、强、用’12个文言常用实词;学习‘于、者、而’3个文言常用虚词”。学生听进了具体教学目标,在课堂学习过程中,才会对这些重点词语特别注意,筛选出有效信息来积累。

二、听背景范读:发挥想象力

想象力是指对旧有的表象进行分析综合、加工改造,从而创造出新形象的能力。知识的掌握是需要借助于想象的。

任何一篇诗文作品都是作者在特定时期思想感情的反映,它既离不开诗人的生平经历、性格特点,也离不开产生诗文作品时具体的时代环境。让学生在课堂上“听进”诗文作者的生平和写作背景,可以引发学生的思考;“听进”诗文范读,则可以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进入作者当时的写作情境,体会作者蕴含在诗文中的感情。让作者的写作情感,教师的教学情感,学生的学习情感,三者的融会贯通,形成了一个有机整体,争取让学生做到“入境”、“同情”。学生以恰当的情绪进入古诗文的意境去赏析,学习的主动性定然加强,学习效果也必然提高。例如在学习《赤壁赋》时,学生了解了苏轼性格特点和文章写作背景,在教师的范读中通过发挥自己想象力去补充和扩大诗文作品描绘的画面,从而获得比作品展示的更为完整和丰富的形象美感,与作者及作者所描写的人物同呼吸、共命运,从人物的喜怒哀乐中把握作者的情感,引起强烈的情感共鸣。

三、听讲解分析:注重理解力

理解语义主要指准确把握所听话语的含义,这是听力的核心。在古诗文教学中,学生听老师对于作品的讲解分析,理解作品中重点词语和句子,才能准备把握文章主旨与思想。对学生进行听力训练,引导学生理解教师对课文作品的讲解分析,提高学生理解力。

在古诗文的课堂,如何“听懂”讲解分析,是一堂课的重中之重。这就涉及到学生听力训练中的理解力。只有理解了教师的讲解分析,学生才可能真正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吸收积累知识要点。例如,在学习《春江花月夜》和《望月怀远》两篇古诗时,可以将“海上生明月”和“海上明月共潮生”放在一起,引起学生讨论分析,让他们去“听懂”其他学生和教师对这个词的理解,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感受,体会“生”字中蕴含的无穷生机和动态画面,并与“升”字相比较,体现原字的高妙之处。通过参与讨论,聆听分析,来理解课文关键词语,训练其听力中的理解力。

四、听课堂小结,训练概括力

概括是对感性材料的一种理性升华。良好的概括力有助于把握知识核心、了解信息要点,便于做好知识的储备和信息的反馈。由于古诗文课堂的特点,知识点较多,教师应在每堂课结束之前回顾一下这节课的目标任务,做一个简短的课堂小结,让学生一边听课堂小结,一边整理精简课堂上所做的笔记,训练学生的概括力。例如在学习《师说》这篇课文时,由于是学生刚进高中之时接触得较长的文言文,通过听课堂小结,教师可以将课文内容概括为结构层次的示意图:

学生通过听课堂重点小结,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理解课文结构层次。让学生在其他的古诗文学习中,都学会概括重点,提升其概括力。

叶圣陶先生在1949年曾指出:语文科“听”“说”“读”“写”宜并重。诵习课文,练习作文,固为读写之事,而苟忽于听说,不注意训练,则读写之成效亦将减损。[1]然而,在现今的语文教学中,“重读写,轻听说”已经成为司空见惯的现象。由于对听力认识的简单化、片面化,受到实用主义的影响,并且缺乏有效的评价体系,许多语文课堂已经放弃了对听力的训练,忽略了语文教学上对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听力素质的缺失,不能不说是语文教学系统的一大缺陷。要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听力训练走进课堂是相当必要的。

以听力训练带动学生注意力、想象力、理解力和概括力的提高,变被动地听为主动地听,变不会听为善听,变苦听为乐听。让学生通过“听”,走近作者的内心,走进诗文所营造的境界,感受古诗文带来的审美体验,积累传统文化底蕴,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注释:

[1]叶圣陶.语文教育书简(19 卷)[J].教育研究,1979,(3)、(4)、(5).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试验)[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3]陈新.中学语文听话能力评价探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8.

[4]陈爱根.“入境——同情”古诗文教学模式初探[J].科技文汇,2007,(11).

(宋晓荣 苏州大学文学院 苏州市第三中学 215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