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素华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实施“少教多学”?通过实践,笔者的体会是:首先教师要切实转变教学观念;其次教师要“导”在点子上;再次是读写结合。
一、教师要切实转变教学观念
有位教育专家曾说:“如果教师和学生的活动时间对半分的话,那你的课是个及格课;如果三分之二的时间让给学生活动,教师的讲解活动占三分之一,这样的教师是个好老师;如果四分之三的时间给学生,你是个优秀的老师。”这句话是教师转变教学观念的最好体现。教师要在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践中不断促进教学观念的转变,逐步解决由于教师讲得过多、学生参与得过少而造成的“满堂灌”的问题。教师必须认识到教师是教学活动的参与者,只能起到百分之三十左右的作用,学生由听教师讲解到形成学习能力关键要靠教师的“导”,通过“导”打造高效课堂,实现“少教多学”。
新课改要求,学生的发展是最重要的主题。因此教师要以学生的身心发展和成长规律为出发点,采取有效的方式和手段,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思考,把沉睡在每个学生身上的潜能唤醒、激活;捕捉和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和学习的灵感。换句话说,教师要“导”在“点子上”,让学生在教师的“导”之下积极思维,上下求索。
二、巧借“课眼”,满堂生辉
教师如何“导”呢?“眼亮”方能“心明”,抓准课眼,让教师从一个较高的层次审视教学内容,安排教学程序,做到“挈领而动,百皱皆顺”,从而有效地组织好课堂教学,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如教学《陈情表》,如果按文言文常规教学,则是先介绍作者,朗读课文,分析字词,分析主题,一板一眼,比较僵硬。而采用抓课眼的办法挂一漏万,就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这是一篇表文,“陈情表”,把“表”字去掉,就抓住两个字,一个是“陈”,一个是“情”,把这两个字作为“课眼”进行课堂教学设计,问题设置如下:①李密向晋武帝“陈”了哪些情?是怎样“陈”(如何表达情感)的?②他“陈”的“情”营造了怎样的情感氛围?③他“陈”“情”的目的是什么?抓住“课眼”删繁就简,就让那光秃秃的树枝立在那里,树叶完全可以删去,让学生清晰地看到那棵树,这样做就达到教学目的了。教师重在引导学生掌握作者如何表达情感,如何把里面的情感读出来。不需要逐字逐句地讲,至于学生不会的那些字词也不必着急讲解,因为那些字在其他文言文中还有可能再次出现,在讲到其他课文的时候学生自然而然就贯通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是“教”而是“导”,教师只需用激励、赏识等方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思考;教学生有感情地读,教会学生读出感情,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就能使整个课堂充满生命的华彩。抓住课眼架构整个课堂,就能实现“少教多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抓准“动情点”,创设情感共鸣
语文学科的特点决定了教学过程是情感活动的过程,即教材的创作情感、教师的教学情感和学生的学习情感三者的沟通、融汇,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达到教师之心与作家之心、学生之心,达到心心相印、情情相通的程度,教学场景呈现强烈的情感共鸣状态。这时候,学生怀着一种兴奋的心情和强烈的自我表现欲望参与教学活动,头脑清醒,思维灵活,记忆迅速,创造思维的火花在“共振共鸣”中迸发。教师要抓准动情点,借以打动学生的心,激发学生的情,使作品与学生的心发生共振共鸣。如《祝福》可以祥林嫂的眼神变化为动情点。有位老师讲《祝福》时,用不同的眼神表现出祥林嫂感情变化的不同层次,或善良、或愤怒、或冷漠、或恐怖、或木然,教师的表情深深的感染了学生,让学生从各自的生活经历和文化素养出发,去领会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境界。当然,恰当运用多媒体教学,就能再现情境,创设情感共鸣,实现“少教多学”。
四、把读和写有机结合起来
过去乃至现在的语文教学,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弱化了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的沟通,割裂了两者之间的脐带,诱发了学生写作“体能”的营养不良和写作“愿望”的清心寡欲。在新课改背景下,语文教师必须辩证处理读与写的关系,在教学中将“读”和“写”两个重要环节紧密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挥读写相互促进的积极作用,使学生学有所悟、学有所用。教学《荷塘月色》时,笔者要求以“家乡月色”、“校园月色”“老君山月色”等为题,写一篇写景抒情的散文,要求以景写情,做到情景交融。语言上,要求学用原文清新朴实、多用叠词的特点。考虑到高一学生对借景抒情的手法认识模糊,笔者就指导学生仔细分析范文中写景和抒情的关系,然后指导他们运用到仿写作文中去,结果,大部分学生都写出了令人满意的文章。学生们反映:这样练习,写有样板,练有目的;有了问题,范文解疑;以写促读,读更有趣。教师根据教学需要和学生实际,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巧妙的把读写结合起来,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练笔,实现“少教多学”。
总之,“少教多学”理念就是要引导教师积极转变观念,在更高层次上开展教学研究,杜绝“满堂灌”,切实将学生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参与性和积极性。让课堂成为学生思想、激情和智慧碰撞飞扬的地方,是“少教多学”理念的具体任务,也是我们应该追求的语文教学境界。
(李素华 甘肃省渭源县第一中学 748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