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慧
经常听学生家长抱怨孩子语文考试中“现代文阅读理解”这一块失分较重,有许多孩子自身也感到阅读理解难以把握。现代文阅读理解确实不如背诵、默写那样基础、那样好把握,它更着重于对学生语文综合阅读能力的检测。如何让学生在现代文阅读方面少失分、不失分?笔者认为遵循现代文阅读规律,把握原文基本信息是前提、是基础、是关键。人说“答案全在原文里”不是没有道理。而在实际练习中,很多学生不会阅读,不能正确地把握原文,因而更谈不上正确答题了。这就需要教师充分发挥教学主导性,为学生提供一些必要的阅读方法指导,“授人以渔”,让学生成为阅读的主体,成为真正的学习者。
一、引导学生初读全文,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比如:对于记叙文要明确主要人物、所做事情、事情的起因、经过与结果各是什么,作者要通过这些内容表达什么情怀等。如果读的是说明文,则要明确说明对象、说明对象的特点、说明中心等基本内容。如果读的是议论文,要明确论题、作者对论题所主张的看法(即论点)以及作者运用了哪些方法、哪些有力的论据来支撑自己的看法等。这些内容的确非常繁琐,但对于学生来说,必须要在引导他们反复的大量的阅读各种文体的现代文的基础上,形成对各种体裁文章特点的一个明确认识,只有明确了这些认识,学生才能在初读文章的基础上准确地把握文章的中心,才能在反复训练中培养起阅读能力,提高语文综合素养。
比如朱自清的《背影》,学生初读之,就应该明确这是一篇写人叙事的散文,叙述的是几年前“我”在南京浦口车站与父亲分别的事情,表达的是对父亲深深的怀念之情。以上几点是初读文章必须把握的,也是学生进一步阅读该文的前提,否则,则需要学生再次反复阅读,直到把握为止。所以在阅读理解练习中,我们更强调“读”的重要性。读文章比答题更重要,“读”是“答”的基础,“读”是“答”的源之水,本之木。
二、引导学生精读全文,圈点细节
比如写人的文章,我们就要留意文中主要的写人方法。如: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正侧面结合等,并能通过作者的这一系列描写,大致归纳出文中人物的性格特点。比如《背影》的第六段,相信每一位读者在初读时就会瞩目。父亲已把“我”送上车,指定座位,嘱“我”路上小心、托付茶房,一切停当,而且“我”也劝他走,可他恋恋不舍,还要为“我”买橘子。读到父亲买橘子时来来回回的蹒跚、探、攀、缩、倾等一系列动作,读者身临其境,便是孩子,也会感受到这个老人的艰难,感受到这个艰难老人的拳拳爱子之心。而父亲面对“我”却还要“心里很轻松似的”。这是一个多么慈爱的父亲呀!如果学生在精读中还不知把握这一点,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圈点,让他们明白不动笔墨不看书的道理,让他们明白所有写人叙事的文章都会有类似的精彩之笔,让他们明白写人除了可以描写他的动作,还可以像朱自清一样写人的语言、外貌甚至心理,还要让他们明白这样的好文章就是他们阅读与写作的镜子,让他们通过一篇、几篇、无数篇这样文章的阅读,获得阅读的方法与技巧,获得独特的阅读感受、体验,进而促进他们的写作。这样的以读导写,也才是切切实实的。当然,一篇好的文章,需要圈点的细节还有很多,比如:描写精彩处、议论抒情处、总领全文句、总结句、过渡句、揭示主旨句、含义深刻句以及用得生动传神的词语等。这些都需要教师在教学中适时引导,使之成为学生阅读理解文章的有力工具。
三、引导学生针对文后题目有针对性地阅读原文
这一步不一定要求学生进行全文阅读,但一定要联系前两步中的阅读所得。学生在之前把握中心阅读的基础上,再根据文章后面的题目,在文章中找出与之相关的内容,再结合语境,使用原文或根据内容自己去概括,这样即使偶尔出现一些偏差,也不会相差太远。依然来看《背影》,有这样一个题目:有人说文章通篇没有出现像“关心”、“爱护”、“感激”一类的字眼,但通篇却让人感受到父亲对儿子的爱、儿子对父亲的思念,为什么?这个问题似乎太大,需要文学评论家来评论,但对于学生,说出其中的一两点即可。比如文章第六段中的动作描写(有关父亲买橘子时的背影)就是答案之一。此外,文章的数处有关父亲的片言只语、父亲所做的事情如嘱托茶房、安排“我”上火车、为“我”看行李等,都恰到好处地体现出父亲的慈爱,使父亲的爱子之心跃然纸上。这些相关内容应该说都是学生在前两步阅读中之所得。至于有些现代文阅读短文题目中所涉及的一些细节问题,诸如某些修辞及作用、词语的准确生动性、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句子含义理解、谈阅读体会及启示以及答题的语言组织等方面的问题,也都需要教师适时引导,帮助学生归纳出一些规律性的东西,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曾说:“语文教学,教是为了不教。”如果语文教师能在阅读教学中克服传统,给学生以切实具体的阅读引导,授人以渔,让学生把“读”落到实处,那么学生不但能够做到“不难读”,而且也能够做到“不难写”,这样,致力于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提高也便不会是一句空话了。
(陈慧 江苏省洪泽县第二中学 223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