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中学语文论文范文,中学语文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也谈语文试卷中的文学作品解读

  • 投稿崔磊
  • 更新时间2015-09-29
  • 阅读量1038次
  • 评分4
  • 31
  • 0

刘宗敏

时下,中国社会对现行教育体制的非议颇多。而语文现代文阅读,则成为他们质疑现时教育的依据之一。前有著名作家王蒙质疑对自己的作品《羊拐》的解读,近有湖北知名作家陈应松质疑某中学语文试卷中对自己作品《雪夜》的解读。而很多新闻媒体跟风而上,口诛笔伐。这类声音此起彼伏,甚嚣尘上。

是否这种传统的语文阅读方式一定不可取呢?我看不尽然。

对文学作品的解读对于文学作品本身而言,至关重要。对文学作品的解读至少有两个方面的作用,缺少这两个作用,文学作品就已没有存在的必要了。

一、解读文学作品,可以理清作者思路及手法,探寻作者的写作意图,弄清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没有解读指导,恐怕有些作品会永远的湮没在历史的烟尘中!没有文学作品的解读,我们为什么能读懂几千年前的孔孟、老庄?我们又为什么会敬仰李白、杜甫、陶潜?我们又如何懂得莎士比亚、泰戈尔、马尔克斯等世界文学巨匠及其文学巨著?否则,孔子、庄子就仅仅是社会底层的一个落魄者,李白也仅仅是一个酒鬼,一个时代的浪荡子和弃儿,陶渊明也只是一个旧时代官场碰壁后无路可走的潦倒者!没有一代代后人对他们的作品解读,他们甚至在人类文明史上连痕迹都不可能留下!

二、解读文学作品可以培养读者敏锐的文学眼光,深邃的思想,崇高的道德和价值取向。英国哲学家佛朗西斯·培根说过: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透,数学使人精细,物理使人深沉,伦理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使人善辩。文学作品读多了,我们可以在接受知识的同时,感受到阅读的乐趣;在广泛了解知识的同时,可以活跃人的思维,懂得许多人生哲理。阅读文学作品,是我们永远需要的,因为任何对文学作品的了解,都会让我们的人文精神不断得到升华。

有鉴于此,把解读文学作品整理成为试题既可以增长学生的知识见闻,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又可以作为考察学生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信息筛选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的一种方式,又何罪之有?

至于王蒙、陈应松不会做自己文学作品的解读题,这也情有可原。其一,文学作品的主题具有衍生性。一篇作品产生出来,固然有作者自己的创作意图,但作为具有不同生活体验和不同理解能力的读者,却可能从中读出更丰富、更深远的内涵来。研究《红楼梦》的海内外红学家们,对《红楼梦》的解读,又何止千千万万?这岂是曹雪芹先生写作之时都想到了的?莎士比亚的文学作品在世界上的意义和影响,又岂是莎翁能在写作之时就预料到的?今天对他们文学作品的解读题,如果让这两位大师去解答,恐怕他们也会不知所措。文学界的名言: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这岂是莎翁创作之时就设计好了的?作为一个成熟的作家,他在作品中的一词一句皆可成典范;一个句子、一种手法的运用,都可能产生作者始料未及的效果。其二,语文是一项综合工程,语文素养包括语言基础、阅读理解、写作等多方面的能力。不是说大作家语文素养就一定高。作家,只能说文学作品的创作有独到之处。其创作,感性的东西要多一些,理性的文学批评并不见得就如何高明。所以有些作家作品的阅读题作家自己做不出,实属正常,不值得大惊小怪。让老师和学生同堂考试,并不见得老师就比学生考得好!世界就是在这种发展变化中求得进步的。

从某中学就湖北作家陈应松的《雪夜》设题来看,这些题目实质上可做,甚至可以说比较简单。难的是学生对文本的整体阅读。作者在思绪上的飘忽、用语上的突兀和感情上的隐晦唬住了学生,这是因为学生不了解语文阅读命题的规律。语文测试中的文学作品阅读是限时的,在文本阅读和问题的设置难度上是成反比的:文本阅读难度越大,问题的解答就越简单,反之,文本的阅读越简单,问题的设置就越难。

从另一角度讲,语文阅读的命题者在选择阅读文本时一定要选择既能达到检测目的,又适合相应阶段的学生阅读和理解的文本。就陈应松的《雪夜》而言,并不适合作为考试检测范文。一、随意生造词语:第一段中的“几快”“深窎”、第八段中的“壅进”让人费解;二、语句运用太随意,缺乏理性:第一段中的一组排比句,形容雪下得“密集而均匀”——“就像瀑布一样倾泻,就像一个人无声的大哭,就像死了爹娘一样悲痛,就像漫天的冤屈,就象神话中出现的场景”,这组比喻句中“就像死了爹娘一样悲痛”本体如果是“雪”或“密集而均匀”就既不形象也不生动,令人费解。第十段中“还有这样冷不丁就疯狂倾倒着整筐整筐水晶的大奇迹”,把“雪花”比喻成“水晶”,雪花无论是从形看,还是从神上讲,都是轻盈的,而水晶却是凝重的,质感强烈,此处比喻很不适当。三、语句意图不明,有画蛇添足之嫌:A.第一段结尾处,写雪下得大——“雪使大地失去了所有的山路”,后面有补上一句“但风雪中的夜归人找到了它”,“它”应指“道路”,这一句在此处,岂不是莫名其妙?B.本文对“雪”应持欢迎态度,从中很多地方即可找到佐证,而第三段最后一句“对有些人,雪不是好东西,像诅咒和鞭笞,像轮番的欺侮”,按此段开头“还有风雪夜归的人,我将分外安静”来看,“有些人”应该指“风雪中夜归的人”,但“雪”如果“诅咒和鞭笞”他们,“轮番的欺侮”他们,岂不是应该被批判甚至唾弃?C.第九段开头一句“都在经受,慢慢地把自己变得矮小和臃肿。同时,更为宏大的景象将在明天发生”,谁在经受?在经受什么?为什么会把自己“变得矮小和臃肿”?前面的第八段和后面的第十段内容均是对雪的赞颂,第九段后面也是表达了对雪的赞美,此处出现这一句实在让人费解。

★作者单位:湖北安陆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