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宗波
一、预设与生成关系的重新厘定
一直以来,人们都是将预设与生成作为一组对立的概念置于课堂的环境中加以讨论。其实,在当前对课堂教学改革反思的大背景下,我们应该跳出二元对立的模式来看问题。并不一定所有的问题都是要从对立走向统一或者最终消解才算是从根本上得到了解决。矛盾是伴随事物发展的始终的,它存在于相互联系的事物之间,同时也存在于同一个事物的内部。课堂教学,就是教师、学生及教学对象在特定的教学环境中发生的交互性活动,预设与生成的关系,从整个教学活动的高度俯瞰,二者是此消彼长的,互为独立的。其实又不尽然。预设与生成并不是完全异质、对立的,这只是一组相对而言的概念。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教育者在事前预设的时候,都要表现出一定的前瞻、开放、生成的意识;而在把握生成的过程中,亦要是有依据、有范围,有目的,而非盲目的生成。反观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均是预设中包含生成,生成中折射预设。预设与生成,是统一在整个活动之中的,不可二分。可以这样说,预设,是“生成性”的预设;生成,是“预设性”的生成。类似于哲学中的“二律背反”。所以,我们要放开眼界,丰富预设与生成这一组概念的内涵,追求教学中的“大预设”和“大生成”。从某种意义上甚至可以说,预设与生成不仅仅是课堂活动中的关键要素,他们更是一种课堂思维、课堂理念。
在传统的教学中,之所以出现了预设过死与过度生成的矛盾,就是因为教师将预设与生成生硬地割裂开来,或者说是没有意识到二者的圆融性,这样才走向了极端。我们从以下两段评述中,或许能收获一些启示。“在现代西方哲学家的视野中,一个纯自在的、随意的世界虽然能说明人的自由、个性和生成性,但却很难找到共性、普遍性、规律性和确定性,而在一个没有确定性的世界,生成虽消除了限制,但也没有了历史、保证和方向。这样的生成虽然是一条永不止息的河流,但却是人无法把握的‘克拉底鲁之河’。此种生成观除了陷入相对主义之外,并无它途。”
“生活世界是以实践为基础的日常生活与非日常生活的统一,人的生成既非本质既定的、无创造的‘流’,也不是虚无主义的、无任何确定性的、没有过去和未来的‘变’;既不是随机的、偶然的生命体验,也不是从能指到能指的语言之链的任意滑动,而是继承与创造、确定性与非确定性或流与变的统一:人之受动性和实践的实在性昭示着生成的连续性、确定性,而人之能动性和实践的创造性则意味着生成的间断性、非确定性。立足于这样一种思维,才不至于退回到本质主义,也才能避免相对主义。”
真正和谐有效的课堂,应是处处体现预设与生成的适度互融,在课堂设置的弹性空间里演绎精彩。正如美国现代著名教育家小威廉姆E·多尔教授指出的:“今日主导教育领域的线性的、序列性的、易于量化的秩序系统——侧重于清晰的起点和明确的终点——将让位于更为复杂的、多元的、不可测的系统或网络。这一复杂的网络,像生活本身一样,永远处于转化和过程之中。”
二、如何使得预设与生成走向圆融
1.教师观念的转变
要正确处理好课堂中的预设和生成的关系,首先要求教师在思想上能够转变传统的观念,消解预设和生成的对立性,理解二者是互融共生的关系。预设与生成是相对而言的,没有绝对的预设,也没有绝对的生成。预设中有供生成的弹性空间,生成是有预设“宏观调控”的生成。如此,教师在具体的实践操作中只要合理地把握好度,精心处理二者无处不在的关系,就可保证课堂的有效性,实现课堂价值的最大化。
2.教师自身的素质
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处理得恰到好处,这对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在课堂目标制定之前,教师首先要对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有较为准确地把握,依此来估量预设目标的伸缩程度。教师素质体现得最为明显的是在课堂教学中。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生命个体,有着不同的认知结构,这就决定了他们思维方式、思维水平的差异。因此,对同一问题,可能会产生多元的答案,该问题的辐射面也既有可能超过预设的领域。此时,不仅要求教师能够对学生出现的思维结果在较短的时间里予以肯定或是技巧性的否定,更为重要的是,教师要具备对信息的捕捉、筛选、吸纳、排除的能力。什么样的问题能够进入课堂领域,什么样的问题是突然出现但又极具研讨价值,什么样的问题需要即时终止讨论,否则会使课堂重心偏移。此时的教师,就是“平等的首席”,既需要身在其中,又要置身事外,从更高的平台,更优的角度审视课堂。教师也要多注重对课堂的反思,对于教学这门精湛的艺术,要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是需要一个长期的积淀的过程的。
3.对课堂生成性资源的充分挖掘与调配
生成性教学资源资源具有非预期性、再生性、内源性与现时性的特征,传统的课堂中,之所以缺少生成的成分,导致弹性空间的萎缩和废置,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忽视了对课堂隐性的生成性资源的挖掘。例如在讲授《我与地坛》那课时,老师提了个问题,要同学们回忆自己和父母间感人的场景。其中一个同学在描述母亲在病重时为他送雨伞一事时,情绪无法自控,失声痛哭。他的情绪迅速感染了所有的同学,于是教师沉浸在抽噎声中。此时的教师若想生硬地截断这股情感潜流可,那可谓是浪费了宝贵的课堂资源。学生在这样的回忆和感动中,恰恰更能淋漓尽致地体会到文本中的深沉至爱。除此之外,还有天气、风景甚至是色彩、光线等,均可以纳入课堂教学资源,在瞬间激起创生的光焰,促成课堂增值的最大化。
预设与生成的关系问题是教学中的基本问题之一,对于它的探讨仍在继续。在新的课堂时空里,如何精彩体现课堂的有序性、充实性、渐进性与未竟性,如何顺利完成学生由“未知”到“有知”到“真知”的递升过程,直接关涉到对预设与生成二者关系的认识。
作者单位:湖北宜昌市远安县第一高级中学。